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是患难兄弟,高适为什么帮杜甫,却不肯救李白

同是患难兄弟,高适为什么帮杜甫,却不肯救李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诗词世界 访问量:1731 更新时间:2024/1/19 19:30:23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唐朝文人偶遇,结伴走山访水,共游梁宋。

那一年,高适41岁,毫无作为,穷困潦倒。李白44岁,在享受了唐玄宗至高的礼遇,名满大唐后,因不适应官场的规则,被皇帝赐金放还;杜甫33岁,科考失败,无功无名,四处嗨皮。

漫游的日子中,三个才华横溢却落魄失意的中年男人,结为挚友,成为一桩文坛佳话。

相传有一日,三人正在梁园游玩,树丛之中不知谁在抚琴,乐声悠扬,令人怀古思今。

几人兴致顿起,饮酒赋诗。

李白醉意惺忪,挥手在梁园的墙上提笔写下《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上下滑动可见全诗)

等三人酒后离去,守园人气愤地看着墙上的字迹,正准备举手揩擦,一位姑娘看中墙上的诗,及时阻止了他。

那姑娘豪言道:“这诗不许擦,这墙我买了。”

说罢她便吩咐丫鬟回去拿银子来。

守园人自问并非贪心之人,但她要给的实在太多了。

姑娘足足出了一千两,因此有了“千金买壁”这个典故。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姑娘是前宰相宗楚客之女,名叫宗煜,这就难怪她不差钱了!因为这次交集,宗煜后来成为了李白的第三任妻子。

当然,这是后话。

那段时间,三位诗人彻底放飞自我,喝酒吹牛,无比快活。

一个清风习习的夜晚,三人在一家小酒肆中谈诗论道。

李白酩酊大醉,拍着桌子说道:当官算个屁,权贵算个屁,老子不稀罕。

杜甫附议:就是,考不上科举,我照样一览众山小,裘马颇清狂!

高适还没来得及张嘴,店小二已经拿着账单走来桌前。

他摸摸自己空空的荷包,正愁该如何化解这尴尬的局面。

身边的李白已经甩出一包银子给了小二:“不用找了,爷有的是钱。”

出了酒肆,月朗星稀。李白抬头望着月亮,十分文艺地呢喃着念了十个字,语气里都是梦碎的声音。

他说: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高适看着杜甫脸上凝滞的表情,也抬头看了看月亮,开始emo。

酒喝得再酣畅痛快,话说得再口是心非,终究都是自欺欺人。

长安的城阙九重门,是天下文人骚客心中永远的梦。他们注定要用尽一生,去做这场美梦。

不久后,三人作别,猖狂的醉话言犹在耳,他们却不得不清醒地为各自的前程四处奔波。

高适看着李白离去的背影,久久没有转身。

遇见李白之前,高适听过太多关于他的传说,可都不及真正见到他时那样惊艳。

他洒脱不羁,豪情万丈,如雾如仙,可又有浪漫温柔的一面。

高适从未向李白诉说自己的窘境,可李白却一直处处帮补。

他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功成名就,一定会竭尽所能,帮助李白实现他的抱负。

然而,他却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年后当他翻身逆袭,成为唐朝诗人中唯一封侯的人,面对李白在狱中的求救,他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了。他的家族曾经荣耀,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可惜到了高适这一代,已经衰败。

《旧唐书》中提到,高适小时候家里穷,要靠着乞讨来求生!

可还好,高适这小子是个普信男,虽然穷,但足够自信。

公元723年,20岁的高适去长安参加考试,曾十分踌躇满志地写诗说自己能文善武,位列公卿是早晚的事。

可惜,没考上。而且是一连几次都没考上。

找不到工作的高适,为了吃饱开始种地。熬到三十多岁,高适扛不住了,投笔从戎,去做了边疆部队的幕僚。这工作属于体制外,所以要求不高。

公元738年,高适写下了轰动文坛的边塞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上下滑动可见全诗)

从此,高适一战成名,被打上“边塞诗人”的标签。

但在唐朝,如果没个一官半职,单靠着写诗,是没钱赚的。

杜甫诗写得那么好,还不是穷到儿子都饿死了。

高适自然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命运。

公元747年,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的诗中说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总结一下,就是五个字:我没钱结账。

公元749年,46岁的高适终于迎来一个正经做官的机会。

当时朝中设立“有道科”,专门给那些学习不咋地却有特殊能耐的人提供一个机会,高适应有道科中第,朝廷给他封了一个小小的武官,叫丘尉,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给前线送兵。

但不久,高适就发现这其实是个欺下媚上的烂差事,写诗吐槽说:“不是巴结领导就是欺压百姓,这官老子真是当得够够的!爱谁谁。”

发泄归发泄,为了生存,他还是硬着头皮干了三年。

公元752年,高适终于下了决心辞职,以近50岁高龄,投奔唐朝名将哥舒翰。哥舒翰看中高适的才华智谋,给他安排了一个类似秘书的职位。

而这次职业方向的调整,成为高适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协助哥舒翰镇守潼关。

潼关失守后,高适因反应快,及时通风报信,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被提拔为五品官员,自此一路开挂。

此时大唐局势混乱,七月,玄宗的儿子李亨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

公元756年,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谋反。

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旨讨伐永王。

可他万万没想到,叛军的队伍里,竟然混着一个十二年前,与自己把酒言欢,替自己结账买单的故友。

没错,这个人就是李白。

到下狱那一刻,李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他只是想进入朝堂,济世安民。

玄宗不要他了,他心想,自己那么会写诗,等到有一天,玄宗发现全长安他再也找不到另一个李白,他会想起他,会再次叫他回去他的身边。

可是,玄宗喜欢的东西那么多,琵琶、羯鼓,女人……皇宫里繁华如梦迷人眼,他再也没有想起过他。

等了十几年,他的抱负仍然满怀,他的诗句依旧闪耀,可他的头发已经花白。

当永王一脸真诚地来邀请他入府做幕僚,他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

他为永王写了十一首诗,夸他是真龙天子,卯足了劲儿,用自己最珍惜的文采帮他摇旗呐喊。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上下滑动可见全诗)

牢狱中乱窜的老鼠将李白的思绪打断,他茫然地看着地面,忽然想笑。

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抱负,一辈子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可即便这样,他还是没能成功。

而那个连酒钱都拿不出的旧友高适,却不知道何时一路高升,升到他够不着的地方。

可眼下,他却来不及难过自嘲,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他提起笔,放下所剩无几的傲骨,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向高适求救。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你镇守淮海,谈笑间就平了叛乱。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我没什么冤枉的,站错了队伍,玉石俱焚是常有的事情。到了这种境况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让眼泪来说明一切吧。

然而,高适并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李白不信他这么绝情,又叫自己的妻子宗煜去拜访,高适拒不接见。

据说,宗煜不死心,曾多次奔走,高家的仆从见她异常执着,对她说道:“我家大人为了此事也茶饭不思,但他手握兵权,实在不便露面,你不妨再回去等等。”

宗煜不知道他的弦外之音,只是,李白终究保住了命。

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夜郎。

高适因未曾相助,被诟病成利益为上的小人。

然而,高适对杜甫的所作所为,似乎又轻而易举地推翻了这样的论断。

公元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两年后,他辞官去了成都,失去了经济来源。

此时,高适恰好入蜀担任彭州刺史,不仅寄诗慰问,还经常派人给杜甫送钱送粮,帮他渡过难关。

偶尔忘记给钱时,杜甫还会写诗来催。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老高啊,说好的钱啥时候给我啊?

可见,高适并非一个不重友情、嫌贫爱富的人。

对于李白,他不是不想救,而是,不能救。

李白入狱后,很多人都来质问他为什么不救李白。他从不解释。李白的罪名牵扯到皇城帝王家的恩怨纷争,又岂是他能说清楚的?

他只知道,叛乱的永王,是自己主子唐肃宗李亨的弟弟,李亨亲自抚养他长大,喝醉的时候,李亨曾流着泪说:“他小时朕常常抱着他在怀里睡,那时候的时光真好啊!”

可纵然是这样的感情,肃宗还是眼睛都没眨地对他说:“斩。”

他比谁都清楚,肃宗对扫除叛党态度之坚决,也比谁都明白,如果自己直接出手,李白也许死得更快。

何况,他竭尽大半生求得的功名,不仅是他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通道,更是整个家族的期望和寄托。

他不敢拿这样重要的东西去赌一个帝王的心。

公元762年,李白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此时,高适在蜀州担任刺史。那天晚上,他忙完公务已经很晚,窗外月明星稀,他忽然想起多年前,与李白和杜甫醉酒的那个晚上。

那晚李白没喝醉前,一直不厌其烦地给他和杜甫讲玄宗曾经的那些礼遇恩宠。

他心想,玄宗不该对李白如此绝情。

然而如今,他明白了玄宗的选择。王侯公卿,也会有他们的无可奈何。

窗外忽然起风了,高适这才发现,自己的眼睛湿了。

他给自己倒了杯酒,对着月亮,敬了李白一杯酒。

公元764年,六十一岁的高适被进封渤海县侯。

祭拜祖先的那一刻,他想,无论当世人与后世人对他如何评说,这一生,不负自己,问心无愧,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高境界。

你知道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蒙言 。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满堂花醉三千客》《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详见本号菜单联系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李白高适玄宗唐朝杜甫诗千古名句

更多文章

  • 《千家诗》220《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高适,苏武,岑参,诗人,瘴疠,唐朝,千家诗,五代十国,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唐】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朋友,你

  •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高适,诗人,杜甫,李白,出塞,唐朝,燕歌行,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处:1、《新、旧唐书·高适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传》;3、《高适诗选》。参资:古诗文网《燕歌行赏析》。高适画像二、高适青壮年耕读赋诗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名列“四大边塞诗人”,唐朝名臣,渤海县侯。高

  • 高适为何能在唐代诗人中成为最有实权的人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高适,杜甫,李白,唐朝,唐玄宗,哥舒翰,唐肃宗,唐代诗人,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从王维高适的送别诗,说到苏轼范仲淹之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范仲淹,王维,苏轼,高适

    常感叹唐诗、宋词的瑰丽。其实,又怎一个“瑰丽”了得。就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吧。其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清景反衬别情,用近聚映托远行,愁肠百转,无限思绪,好一番耐人琢磨的意境。据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

  •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打油诗,白狗,黄狗,诗歌,纪晓岚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关于打油诗,如果要做比喻的话,在古代诗歌这棵大树上,格律诗就是主干上的繁花,而打油诗则是无法攀比的斜枝上一朵有点丑的小花;或者说,唐诗宋词就像京剧里的大家闺秀,而打油诗则像跑来跑去的调皮的小丫环;抑或说,古典诗歌居于诗歌的庙堂,而打油诗则处在诗歌的江湖和民间。当然,任何

  • 张打油:“别树一帜”,引人“注目”,开创打油诗派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咏雪,胡子,诗人,俚俗,打油诗,张打油,鲁迅先生

    人们常把一些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所谓“不能 登大雅之堂”的诗称为打油诗。为什么叫打油诗呢?原来此种还真有典故在里面。中唐时期,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 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大怒

  • “浙消廉播”第1期丨陆贽:敢于格君心之非,成一代贤相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浙江消防标签:陆贽,廉洁,宰相,为官,唐朝,唐德宗

    浙消廉播“浙消廉播”廉洁文化品牌是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纪委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创新载体,旨在搭建廉洁文化宣讲平台,动员各级队伍积极挖掘、弘扬、传播驻地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通过鲜活生动的廉洁故事,以广大指战员担任“廉洁主播”说廉、话廉、讲廉的形式,引领全队伍感悟廉洁文化的清风正

  •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听总书记讲历史故事:廉相陆贽严于律己

    历史解密编辑:新华社客户端标签:陆贽,总书记,唐德宗,习近平,宰相

    【学习进行时】引经据典、援古证今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鲜明特色。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常常用历史故事来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令人深思。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系列文章,与您分享总书记讲述过的经典历史故事。【现场】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德宗皇帝劝他

  • 唐朝清廉大臣陆贽,穷到皇帝于心不忍,劝道:爱卿,你也多少贪点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陆贽,皇帝,唐朝,唐德宗,唐玄宗,安史之乱

    《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名言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君子爱财,取自有道。《增广贤文》作为古代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贤文》这部著作里边囊括了许多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各种谚语 ,教导性极强。所谓幼学指的就是《幼学琼林》,它也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

  • 清廉宰相陆贽,穷到连皇帝都看不下,唐德宗:爱卿你多少贪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陆贽,唐德宗,皇帝,爱卿,宰相,后唐

    从古至今,清廉的官员始终受到百姓的爱戴,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官员也十分清正廉洁,唐德宗时期就有这样一位清官,名字叫做陆贽。陆贽曾经做过宰相,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清廉的一位宰相,被称为“大唐第一清官”。当时,陆贽穷到就连皇帝唐德宗都看不下去了,甚至唐德宗曾经就对陆贽说道:“爱卿,你多少贪点吧!”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