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唐朝文人偶遇,结伴走山访水,共游梁宋。
那一年,高适41岁,毫无作为,穷困潦倒。李白44岁,在享受了唐玄宗至高的礼遇,名满大唐后,因不适应官场的规则,被皇帝赐金放还;杜甫33岁,科考失败,无功无名,四处嗨皮。
漫游的日子中,三个才华横溢却落魄失意的中年男人,结为挚友,成为一桩文坛佳话。
相传有一日,三人正在梁园游玩,树丛之中不知谁在抚琴,乐声悠扬,令人怀古思今。
几人兴致顿起,饮酒赋诗。
李白醉意惺忪,挥手在梁园的墙上提笔写下《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上下滑动可见全诗)
等三人酒后离去,守园人气愤地看着墙上的字迹,正准备举手揩擦,一位姑娘看中墙上的诗,及时阻止了他。
那姑娘豪言道:“这诗不许擦,这墙我买了。”
说罢她便吩咐丫鬟回去拿银子来。
守园人自问并非贪心之人,但她要给的实在太多了。
姑娘足足出了一千两,因此有了“千金买壁”这个典故。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姑娘是前宰相宗楚客之女,名叫宗煜,这就难怪她不差钱了!因为这次交集,宗煜后来成为了李白的第三任妻子。
当然,这是后话。
那段时间,三位诗人彻底放飞自我,喝酒吹牛,无比快活。
一个清风习习的夜晚,三人在一家小酒肆中谈诗论道。
李白酩酊大醉,拍着桌子说道:当官算个屁,权贵算个屁,老子不稀罕。
杜甫附议:就是,考不上科举,我照样一览众山小,裘马颇清狂!
高适还没来得及张嘴,店小二已经拿着账单走来桌前。
他摸摸自己空空的荷包,正愁该如何化解这尴尬的局面。
身边的李白已经甩出一包银子给了小二:“不用找了,爷有的是钱。”
出了酒肆,月朗星稀。李白抬头望着月亮,十分文艺地呢喃着念了十个字,语气里都是梦碎的声音。
他说: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高适看着杜甫脸上凝滞的表情,也抬头看了看月亮,开始emo。
酒喝得再酣畅痛快,话说得再口是心非,终究都是自欺欺人。
长安的城阙九重门,是天下文人骚客心中永远的梦。他们注定要用尽一生,去做这场美梦。
不久后,三人作别,猖狂的醉话言犹在耳,他们却不得不清醒地为各自的前程四处奔波。
高适看着李白离去的背影,久久没有转身。
遇见李白之前,高适听过太多关于他的传说,可都不及真正见到他时那样惊艳。
他洒脱不羁,豪情万丈,如雾如仙,可又有浪漫温柔的一面。
高适从未向李白诉说自己的窘境,可李白却一直处处帮补。
他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功成名就,一定会竭尽所能,帮助李白实现他的抱负。
然而,他却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年后当他翻身逆袭,成为唐朝诗人中唯一封侯的人,面对李白在狱中的求救,他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了。他的家族曾经荣耀,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可惜到了高适这一代,已经衰败。
《旧唐书》中提到,高适小时候家里穷,要靠着乞讨来求生!
可还好,高适这小子是个普信男,虽然穷,但足够自信。
公元723年,20岁的高适去长安参加考试,曾十分踌躇满志地写诗说自己能文善武,位列公卿是早晚的事。
可惜,没考上。而且是一连几次都没考上。
找不到工作的高适,为了吃饱开始种地。熬到三十多岁,高适扛不住了,投笔从戎,去做了边疆部队的幕僚。这工作属于体制外,所以要求不高。
公元738年,高适写下了轰动文坛的边塞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上下滑动可见全诗)
从此,高适一战成名,被打上“边塞诗人”的标签。
但在唐朝,如果没个一官半职,单靠着写诗,是没钱赚的。
杜甫诗写得那么好,还不是穷到儿子都饿死了。
高适自然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命运。
公元747年,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的诗中说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总结一下,就是五个字:我没钱结账。
公元749年,46岁的高适终于迎来一个正经做官的机会。
当时朝中设立“有道科”,专门给那些学习不咋地却有特殊能耐的人提供一个机会,高适应有道科中第,朝廷给他封了一个小小的武官,叫丘尉,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给前线送兵。
但不久,高适就发现这其实是个欺下媚上的烂差事,写诗吐槽说:“不是巴结领导就是欺压百姓,这官老子真是当得够够的!爱谁谁。”
发泄归发泄,为了生存,他还是硬着头皮干了三年。
公元752年,高适终于下了决心辞职,以近50岁高龄,投奔唐朝名将哥舒翰。哥舒翰看中高适的才华智谋,给他安排了一个类似秘书的职位。
而这次职业方向的调整,成为高适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协助哥舒翰镇守潼关。
潼关失守后,高适因反应快,及时通风报信,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被提拔为五品官员,自此一路开挂。
此时大唐局势混乱,七月,玄宗的儿子李亨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
公元756年,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谋反。
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奉旨讨伐永王。
可他万万没想到,叛军的队伍里,竟然混着一个十二年前,与自己把酒言欢,替自己结账买单的故友。
没错,这个人就是李白。
到下狱那一刻,李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
他只是想进入朝堂,济世安民。
玄宗不要他了,他心想,自己那么会写诗,等到有一天,玄宗发现全长安他再也找不到另一个李白,他会想起他,会再次叫他回去他的身边。
可是,玄宗喜欢的东西那么多,琵琶、羯鼓,女人……皇宫里繁华如梦迷人眼,他再也没有想起过他。
等了十几年,他的抱负仍然满怀,他的诗句依旧闪耀,可他的头发已经花白。
当永王一脸真诚地来邀请他入府做幕僚,他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
他为永王写了十一首诗,夸他是真龙天子,卯足了劲儿,用自己最珍惜的文采帮他摇旗呐喊。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上下滑动可见全诗)
牢狱中乱窜的老鼠将李白的思绪打断,他茫然地看着地面,忽然想笑。
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抱负,一辈子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可即便这样,他还是没能成功。
而那个连酒钱都拿不出的旧友高适,却不知道何时一路高升,升到他够不着的地方。
可眼下,他却来不及难过自嘲,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他提起笔,放下所剩无几的傲骨,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向高适求救。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你镇守淮海,谈笑间就平了叛乱。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我没什么冤枉的,站错了队伍,玉石俱焚是常有的事情。到了这种境况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让眼泪来说明一切吧。
然而,高适并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李白不信他这么绝情,又叫自己的妻子宗煜去拜访,高适拒不接见。
据说,宗煜不死心,曾多次奔走,高家的仆从见她异常执着,对她说道:“我家大人为了此事也茶饭不思,但他手握兵权,实在不便露面,你不妨再回去等等。”
宗煜不知道他的弦外之音,只是,李白终究保住了命。
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夜郎。
高适因未曾相助,被诟病成利益为上的小人。
然而,高适对杜甫的所作所为,似乎又轻而易举地推翻了这样的论断。
公元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两年后,他辞官去了成都,失去了经济来源。
此时,高适恰好入蜀担任彭州刺史,不仅寄诗慰问,还经常派人给杜甫送钱送粮,帮他渡过难关。
偶尔忘记给钱时,杜甫还会写诗来催。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老高啊,说好的钱啥时候给我啊?
可见,高适并非一个不重友情、嫌贫爱富的人。
对于李白,他不是不想救,而是,不能救。
李白入狱后,很多人都来质问他为什么不救李白。他从不解释。李白的罪名牵扯到皇城帝王家的恩怨纷争,又岂是他能说清楚的?
他只知道,叛乱的永王,是自己主子唐肃宗李亨的弟弟,李亨亲自抚养他长大,喝醉的时候,李亨曾流着泪说:“他小时朕常常抱着他在怀里睡,那时候的时光真好啊!”
可纵然是这样的感情,肃宗还是眼睛都没眨地对他说:“斩。”
他比谁都清楚,肃宗对扫除叛党态度之坚决,也比谁都明白,如果自己直接出手,李白也许死得更快。
何况,他竭尽大半生求得的功名,不仅是他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通道,更是整个家族的期望和寄托。
他不敢拿这样重要的东西去赌一个帝王的心。
公元762年,李白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此时,高适在蜀州担任刺史。那天晚上,他忙完公务已经很晚,窗外月明星稀,他忽然想起多年前,与李白和杜甫醉酒的那个晚上。
那晚李白没喝醉前,一直不厌其烦地给他和杜甫讲玄宗曾经的那些礼遇恩宠。
他心想,玄宗不该对李白如此绝情。
然而如今,他明白了玄宗的选择。王侯公卿,也会有他们的无可奈何。
窗外忽然起风了,高适这才发现,自己的眼睛湿了。
他给自己倒了杯酒,对着月亮,敬了李白一杯酒。
公元764年,六十一岁的高适被进封渤海县侯。
祭拜祖先的那一刻,他想,无论当世人与后世人对他如何评说,这一生,不负自己,问心无愧,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高境界。
你知道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蒙言 。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满堂花醉三千客》《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详见本号菜单联系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