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适:一个认真赌博,也认真读书的侠客!

高适:一个认真赌博,也认真读书的侠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清蒸一口气 访问量:710 更新时间:2023/12/8 8:18:14

半卷诗书一窗月

每天七点,为你读诗

诗词曲赋,名著散文

如果赌博是一种游戏,

那么高适就是最理想的玩家;

如果赌博是一门技艺,

那么高适就是其中顶尖的能工巧匠。

但我相信对于赌博,高适既不认为它是游戏,也不认为它是技艺——

他是把它当艺术来看的。

他是赌场里的艺术家,能够在赌徒们的喧嚣中超然物外,赢得一些旁人料想不到的东西。

赢得起也输得起,这是一个好赌徒的最低标准。

高适家贫,其实是输不起的,但偏偏赌技甚佳,运气甚好,倒也可以常年混迹于赌坊,钱财在输赢之间来去匆匆,若认真算下来,其实谁也不曾赢过,只是高适的名声渐渐被赌徒们揄扬开来,人们不仅夸他赌品过人,还说他侠骨丹心,更有卓越的才华和见识,绝非池中之物。

高适认真赌博,也认真读书。

他虽然出身于基层公务员家庭,但父亲长期在穷乡僻壤里任职,以至于家境并不比一般市民更好。

改换门庭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高适身上,而高适的唯一出路就是以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勤学苦读一朝金榜题名。

高适的确都在勤学苦读,只是从不愿意参加科举,似乎他对成功的所有热情都在赌场里消耗尽了,而他的全部人生理想似乎也不是中举做官,而是做一名一诺千金、仗义轻生的当代豪侠。

高适后来和李白玩得很好,这是不难想见的事情。

唐代是科举的天下,科举是人脉的天下。

任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都要带着自己的作品奔走于达官显贵的门庭到处求告,看够门房的眼色。

即便是诗圣杜甫、文豪韩愈,在这种环境里也不能免俗。

但高适不同。

高适向往功名,但同样在意脸面,既不愿意低三下四地拜门求人,索性连科举考试都不参加了。

但他并不迂腐,懂得另辟蹊径,在赌徒里树立声名,一旦有了声名,自然会有达官显贵主动来接纳自己。

一件商品若想获得好价钱,一定要吊起来卖,高适深谙这个道理。

当然,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在唐朝已经太多,但大家走的都是终南捷径,先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当个隐士,摆出超然脱俗、不屑与世俗为伍的姿态,然后静等朝廷的礼聘。

而正如现代的精明商家所懂得的,走无数人走过的路很难成功,全然的创新同样很难成功,性价比最高的办法是在无数人走过的路上做一点小小的创新。

高适所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

终南山不是他的捷径,长安城里的大小赌坊才是。

有了声名,贵人就会自动找上门来,高适也就如愿以偿地考中有道科,授职封丘县尉。

县尉是个混吃等死的理想岗位,很适合那些既无政治理想亦不介意丧失尊严的庸碌之辈,有时要点头哈腰地迎接长官,有时又要逞逞威风,吆喝衙役们鞭打各种刁民。

这样的日子当然不是高适能挨下来的,幸好他有机会到边塞公干,因此写下了一些极出色的边塞诗歌。

边塞诗是高适诗歌的最大成就,边塞生活却只是高适仕途生涯中的一个小过场而已。

大漠孤烟惊散,回过头来依旧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苦闷日子。

他终于干不下去了,毅然辞去公职,再入长安,寻找新的机会。

然而那时读书人唯一的机会就是做官,高适要寻找新的机会,无非是寻找新的官位罢了。

那正是藩镇幕府延揽人才的时候,名臣哥舒翰听说了高适的才名,请他去做幕僚,但这样的恩遇实在太委屈高适了。

高适读书,不重儒术,更偏爱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很以经世济民的才干自负。

后来他进入中央政府,担任谏议大夫,议论朝政的时候无所避忌,不给任何人留情面。

我们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点李白和杜甫的影子,但高适是个真正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的意见无论有多辛辣,但从来都是中肯务实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权贵们虽然畏忌他、憎恶他,一时间却也拿他没有办法。

在我们把高适的人生看到这里的时候,熟知官场规则的读者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推测出:

高适一定会离开中央政府到地方任职,而且去的一定是最难治理的地方。

是的,蜀中大乱的时候,高适去那边做了刺史,后来一直做到西川节度使的高位。

对于一个诗人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政治成就,所以《新唐书》本传说高适原本不是诗人,五十岁方才写诗,一写诗就写出一流高手的水准。

这样的记载虽然也会令人称奇,却总比真实状况更加合理一点。

高适曾经和李白、杜甫都有交游,三人一同游玩开封名胜,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将酒气、豪情与诗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今人会认为能陪诗仙、诗圣同游实在是高适莫大的荣幸,这当然只能是后人的眼光,在三位诗人的有生之年,李白、杜甫对高适的仕途际遇恐怕羡慕都来不及呢。

高适的诗歌很有几分侠气,最为传世的那首《别董大》在今天读来仍不免令人遐想:假如古龙笔下的阿飞会写诗的话,这首诗分明应该是阿飞写给李寻欢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这首诗的时候,高适尚且偃蹇酒肆,酒钱常赊,但性情竟一点没有被世俗压得卑下、猥琐,而高适所送别的这位董大其实当不起诗中的这番豪言壮语。

唐人称谓,惯例是依据同族当中的兄弟排行。

所谓董大,即董氏同族兄弟中年纪最长的那位。

唐人赠别诗常常如此称呼,即便被赠之人姓王且排行第八——贾至有一首赠别诗,题目就叫《巴陵夜别王八员外》,王八员外并不以为忤,因为“王八”要晚到五代才成为骂人的话。

董大是当时一位顶尖的琴师

,那位做了宰相房琯的门客并仗势敛财的董廷兰。

董廷兰是被诗人李颀推荐到房琯那里的,李颀的性情很像高适,他的推荐信是一首诗,即《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这首诗后来成为李颀的传世名篇之一。

诗里夸赞董廷兰说“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然后恭维房琯是个不爱名利爱艺术的高人,“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这样的高人怎么会薄待一位琴艺通神明的乐师呢?

董廷兰果然成为房琯门下的第一红人,以至于不但连累了恩主,还间接使杜甫遭殃。李颀、高适、杜甫,三人都是唐代的第一流诗人,看来诗人之言可以感佩,却还是不要轻信的好。

高适名字考高适,字达夫。“适”的意思是“往”“到”,名与字含义相应,表示“到而能达”。

名与字联系起来,会给人“一生顺遂,无往而不至”的感觉。

标签: 高适杜甫李白韩愈李颀

更多文章

  • 同是患难兄弟,高适为什么帮杜甫,却不肯救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高适,玄宗,唐朝,杜甫诗,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唐朝文人偶遇,结伴走山访水,共游梁宋。那一年,高适41岁,毫无作为,穷困潦倒。李白44岁,在享受了唐玄宗至高的礼遇,名满大唐后,因不适应官场的规则,被皇帝赐金放还;杜甫33岁,科考失

  • 《千家诗》220《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高适,苏武,岑参,诗人,瘴疠,唐朝,千家诗,五代十国,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唐】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朋友,你

  •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高适,诗人,杜甫,李白,出塞,唐朝,燕歌行,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处:1、《新、旧唐书·高适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传》;3、《高适诗选》。参资:古诗文网《燕歌行赏析》。高适画像二、高适青壮年耕读赋诗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名列“四大边塞诗人”,唐朝名臣,渤海县侯。高

  • 高适为何能在唐代诗人中成为最有实权的人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高适,杜甫,李白,唐朝,唐玄宗,哥舒翰,唐肃宗,唐代诗人,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从王维高适的送别诗,说到苏轼范仲淹之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范仲淹,王维,苏轼,高适

    常感叹唐诗、宋词的瑰丽。其实,又怎一个“瑰丽”了得。就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吧。其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清景反衬别情,用近聚映托远行,愁肠百转,无限思绪,好一番耐人琢磨的意境。据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

  •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打油诗,白狗,黄狗,诗歌,纪晓岚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关于打油诗,如果要做比喻的话,在古代诗歌这棵大树上,格律诗就是主干上的繁花,而打油诗则是无法攀比的斜枝上一朵有点丑的小花;或者说,唐诗宋词就像京剧里的大家闺秀,而打油诗则像跑来跑去的调皮的小丫环;抑或说,古典诗歌居于诗歌的庙堂,而打油诗则处在诗歌的江湖和民间。当然,任何

  • 张打油:“别树一帜”,引人“注目”,开创打油诗派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咏雪,胡子,诗人,俚俗,打油诗,张打油,鲁迅先生

    人们常把一些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所谓“不能 登大雅之堂”的诗称为打油诗。为什么叫打油诗呢?原来此种还真有典故在里面。中唐时期,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 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大怒

  • “浙消廉播”第1期丨陆贽:敢于格君心之非,成一代贤相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浙江消防标签:陆贽,廉洁,宰相,为官,唐朝,唐德宗

    浙消廉播“浙消廉播”廉洁文化品牌是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纪委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创新载体,旨在搭建廉洁文化宣讲平台,动员各级队伍积极挖掘、弘扬、传播驻地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通过鲜活生动的廉洁故事,以广大指战员担任“廉洁主播”说廉、话廉、讲廉的形式,引领全队伍感悟廉洁文化的清风正

  •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听总书记讲历史故事:廉相陆贽严于律己

    历史解密编辑:新华社客户端标签:陆贽,总书记,唐德宗,习近平,宰相

    【学习进行时】引经据典、援古证今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鲜明特色。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常常用历史故事来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令人深思。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系列文章,与您分享总书记讲述过的经典历史故事。【现场】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德宗皇帝劝他

  • 唐朝清廉大臣陆贽,穷到皇帝于心不忍,劝道:爱卿,你也多少贪点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陆贽,皇帝,唐朝,唐德宗,唐玄宗,安史之乱

    《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名言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君子爱财,取自有道。《增广贤文》作为古代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贤文》这部著作里边囊括了许多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各种谚语 ,教导性极强。所谓幼学指的就是《幼学琼林》,它也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