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侯敏为上林令。一日下朝回家,老婆董氏跪下说道:“夫君,咱们离婚吧!”侯敏大吃一惊,问道:“娘子为何要离婚?”董氏答:“你大祸将至,我不愿和孩儿被你连累。”
上林令侯敏,在宫里当了一天的差,按照以往惯例,回到家后娘子董氏总是温言暖语,服侍左右,孩子承欢膝下,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这日回来不知娘子董氏为何哭诉要和他离婚,侯敏是一个头两个大。侯敏见娘子董氏决意和离,就细细问她,素日夫妻和睦,感情深厚,为何要撇下他?
董氏见侯敏问起缘由,就拉着他对他说道:“夫君日日在朝中,和谁关系最好?”侯敏答:“眼下这段时日里,我和御史来俊臣走得比较近。夫人你有所不知,来御史眼下可是陛下的红人。”
董氏听后,便认真地对侯敏说道:“夫君认为,来俊臣御史除了眼前是陛下的红人外,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
侯敏听后,陷入了沉思,对于来俊臣的为人,他也是颇为了解的。来俊臣眼下虽说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可在朝中,对他恨得牙痒痒的人多了去了。要知道来俊臣在少年时期就是个奸诈的小人,整日游手好闲,最后因偷盗被送进大牢。
在牢里的来俊臣是一点都不老实,成天惹是生非,经常瞎编乱造地乱告密,最终惹火了狱史,狱史就把来俊臣的事往上报了,结果刺史就赏了来俊臣一百棍,这下,来俊臣终于消停了一段时日。
然而,来俊臣并没有消停多久,打他一百棍的刺史因犯事被朝廷诛杀了,来俊臣的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了。他借机揭秘刺史的黑幕,洋洋洒洒地写了份举报信,这封信还到了武则天手里。
武则天看后,破例见了来俊臣。此后,来俊臣就一步登天,开始了平步青云的好日子,当上了御史。这侯敏是上林令,在宫中掌管花草树木的种植,对于来俊臣这个当红大臣,心里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一心想依附来俊臣,让自己的仕途更加坦荡。
董氏见自己的夫君和来俊臣走得很近后,心中的忧虑积少成多,她深知来俊臣是个阴狠狡诈的人,手段狠厉,自己的夫君长期和来俊臣混迹一处,日后必定会受到拖累。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聪慧的董氏为了防止侯敏继续巴结着来俊臣不放,就在这日侯敏下朝后提出要和他离婚,是为了防止被他拖累。
一语惊醒梦中人,侯敏被董氏的话给惊醒了,他细细揣摩一番后,认为董氏说得很有道理,是不能继续巴结来俊臣了,以防万一被牵累了。
智囊记载:则天朝,太仆卿来俊臣之强盛,朝官侧目。上林令侯敏偏事之,其妻董氏谏曰:“俊臣国贼也,势不可久,一朝事坏,奸党先遭,君可敬而远之。”
打定主意的侯敏就开始远离来俊臣,来俊臣能混到御史,也是个心思活络的,他看明白了侯敏的疏远,对侯敏就有了很深的不满。既然侯敏不识抬举,那来俊臣定不会让侯敏有好果子吃。
很快,侯敏被来俊臣随意找个理由,给贬官了。侯敏便从上林令,变成了涪州武隆县令。侯敏得知自己被贬涪州后,心如死灰。这是为啥呢?
原来,涪州武隆县令相当不好当。那地方不是太平之地,常常有乡民犯事,时不时对县衙抢掠一番,更有厉害的直接把县令给杀了。
侯敏一想到去涪州后就有性命之忧,便和董氏商议一番,保命要紧,要不就上交辞呈,不干了。董氏则劝道:“不去报道可不行,走一步看一步,再做打算。”
无奈之下,侯敏举家来到涪州。到了涪州之后,依照惯例,侯敏得去给州将呈递自己的名片,表示自己来报道了。
侯敏就在这名片上动了小心思,他故意把格式给写错了。州将看了之后,对侯敏大失所望,一个连自己的名片都写不好的人,还想当一县的县令,便把侯敏的报道公文给扔在一旁。
侯敏没办法如期上任,心情低落,董氏就宽慰道:“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就耐心等待吧!”因为侯敏报道的公文没有如期发放,侯敏这个新的县令就不为当地人所知。
[图片5]
恰逢这时盗贼兴乱,竟把武隆原来的县令一家都给杀了,侯敏侥幸性命无忧。事后,侯敏备觉后怕。
而那个把侯敏贬为县令的来俊臣,并没有继续逍遥太久,很快因作恶连连,被武则天一声令下诛杀了。那些昔日巴结来俊臣的人都认定为他的党羽,一个个都没有好下场。
侯敏则因娘子董氏的及时劝阻,远离来俊臣,最终没被来俊臣所牵累。虽说在涪州当小小的县令,但相比那些巴结来俊臣而丢了性命的人,侯敏得以保全性命,妻小无忧,当真是万幸。
而侯敏最大的幸运,其实是有董氏这样一个聪慧过人,高瞻远瞩,有智慧的娘子,她当机立断劝阻侯敏远离来俊臣,这才使得全家得以性命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