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陈子昂是“时代的瞭望者”?

为什么说陈子昂是“时代的瞭望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诗人故事 访问量:1471 更新时间:2024/1/15 19:50:02

诗人故事 -- 初唐陈子昂07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01

684年的陈子昂春风得意,684年的大唐朝堂却有腥风血雨。

正月,刚坐上宝座没多久的中宗李显准备大干一场,他先是封岳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继而得寸进尺想要把岳父提为宰相,把奶兄提为五品官。当即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反对,李显恼羞成怒竟口不择言:“我把这个天下给韦玄贞都没问题,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宰辅裴炎一看苗头不对,马上到他娘武则天那里告了一状。武则天当下召集百官到乾元殿,三下五除二就把新皇帝废了,立小儿子李旦为帝。

有先头几个哥哥的血泪教训,李旦很是识相,他平时住在偏殿,根本不管政务,将傀儡这个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02

九月,武则天下令改东都为神都,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之名,悉以义类改之。又使八品以下官旧服青者,改易碧色,旗帜皆从金色。

其用意不言而喻。

她还增设了右肃政台,专知诸州按察,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使,秋曰廉察使。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监察御史、使臣出巡,一般为承诏出使,奉敕乃巡。每年定期出使,乃武则天始创,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

不过上位者的这些大动作,根本牵连不到陈子昂这个小小的校书郎。他依然领着“卖白菜”的薪水操着“卖白粉”的心,为了大唐王朝的兴盛呕心沥血。685年,他针对“天使出巡”之事又有话说,上疏《上军国利害事》。

朝廷遣使巡察四方,不可任非其人,及刺史、县令,不可不择。比年百姓疲于军旅,不可不安。其略曰:夫使不择人,则黜陡不明,刑罚不中,朋党者进,贞直者退;徒使百姓修饰道路,送往迎来,无所益也。谚曰:‘欲知其人,观其所使。’不可不慎也。

——《上军国利害事》节选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劝谏武太后谨慎遣使、让老百姓好好休养生息。文是好文,但仅仅是好文。老太后一生风雨练就钢铁意志,她决定的事哪会轻易改弦更张。定期出使这一制度直到延载元年(694),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地位巩固以后才停止。

03

光阴倏忽,转眼就到了公元686年。

垂拱二年(686)只能算是大唐历史上寻常的年份。但对于陈子昂来说,这一年并不寻常。

自高宗开耀元年(681)始,漠北连年大旱,饥馑和灾荒导致铁勒部互相劫掠,引起大乱。686年,同罗、仆固等诸部叛,朝廷派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平叛。这次战争,陈子昂以文职随军。

这是一次短平快的局地平乱战役,但它让陈子昂领略了边地的荒凉,也真正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

陈子昂一生曾两历边关,这一次虽只居停数月,倒也着实让他经过了一番心灵的洗礼。他的《感遇》其三、其三十五、其三十七,《赠赵六贞固》、《观荆玉篇》、《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居延海树闻莺同作》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陈子昂仿佛天生就适应于戎马倥偬,在这些作品里,他以自己独有的广博胸怀和爱国热情,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使得这些作品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且与常传统塞诗不同的是,陈子昂在这些作品里,融入了其他人所不多见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觉悟,从而也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了“讽谏”的高度。

例如他在《感遇》其三十七中嗟叹“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题祀山烽树上乔十二侍御》一篇中,“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借古喻今,对边塞将士战功赫赫却又白首沦落表示深刻的同情和不忿。

04

都说杜甫的诗独具史书价值,以己之一生起落旁证了大唐的兴衰荣辱。其实陈子昂的许多作品也有这样的价值,尤其是他的边塞诗作,犹如战地记者的实时报道,写实之外不乏政论锋芒。

《感遇》其三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乌沉沉的边塞,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没有边界的荒原。在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亭堠(碉堡),以及阵亡战士的枯骨。黄沙从南方大漠吹来,太阳向西沉落。大汉三十万战士的怒吼犹似在耳,王朝辉煌却早已湮灭在黄沙尽头,唯遗荒迥上白骨累累。

史家能够妙笔写尽君王的千秋功业,却写不出塞上孤军的悲壮。黄沙掩埋的枯骨,也曾以鲜活的血肉之躯铸就边关“长城”,可有朝一日,连记忆都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凉,又有谁能道尽。

陈子昂也不能,在我看来,他的这一首诗悲壮有之,却流俗于传统。他哀叹的不是生命凋亡的悲痛,而是功业不相闻的绝望。因为在这场凌贯千古的功业大计中,他同样是那个情志共谋者,大丈夫舍身报国的传统同样深刻于他的骨血中。

05

就像他在《感遇》三十五中所唱,“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身为贵公子,却时刻准备着远赴万里边陲为国驰骋。

《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丁零塞”,唐朝设置有丁零州,属陇右道月支府,在今西伯利亚叶塞河上游,“单于台”,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面。此两句他并不拘泥于实际路程,而是发挥想象,以夸饰之笔开拓出更恢宏的意境。

接下来他登山怀古,纵横时空,在结句将感情推向了高潮。这样的结句看似因循旧俗,实则不同。在骆宾王的边关感怀里,更多的是“苏武封犹薄,崔駰宦不工”的不公,以及“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的征人怨情。而在陈子昂的情怀里,则是劝谏当权者不能遗忘历史的惨剧,一下子就有了政治道德的高度。

所以说,他从来都不是控诉者,而是时代巨轮的瞭望者。

更多文章

  • 比陈子昂还怆然、比柳宗元还孤独,这3首宋词把寂寞写得深入骨髓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还原剂标签:陈子昂,柳宗元,苏轼,李清照,岳飞,杜甫

    我是@最爱宋词,每天陪你读最美的诗词、品最燃的光影,欢迎关注、评论和转发寂寞是生命的一种常态,当时间染白了我们的青丝,各种各样的寂寞都将一一尝遍。于是最善于在独处中找寻灵魂的文人们都留下了有关寂寞的名篇,李白的寂寞是“举杯邀明月”,杜甫的寂寞是“百年多病独登台”。但唐诗中登顶寂寞峰巅的还得属陈子昂和

  • 陈子昂这首送别诗,不落前人俗套,格调冲淡高雅,读之扣人心弦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陈子昂,送别诗,感遇,诗人,五言

    六朝以来,文学基本为士族所垄断,为了记录他们日益奢靡的生活,他们创作的诗歌也充满了糜丽的诗风,这种诗风一直影响到初唐诗坛。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以昂扬深邃的哲学思考,古朴苍劲的诗歌风貌,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流,他的诗风与当时的流行诗歌形成强烈反差,是初唐诗坛的一道靓丽风景。元人方回对陈子昂的

  • 陈子昂豪掷三千两买了一把破琴,当众表演摔砸,得到武则天的赏识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陈子昂,武则天,李白,长安,李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唯一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每每读到这首诗,内心便会生出一种悲怆之感,短短二十二个字,似乎有着能让天地动容的魔力。甚至有人觉得单从对生命的感悟而言,陈子昂就超过了李白和辛弃疾,毕竟诗骨的名号可不是凭空得来,而是

  • 走出舒适圈的陈子昂,一出手,即不凡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王勃,杨炯,诗人,唐朝,陈子昂,骆宾王,卢照邻,千古名句

    诗人故事初唐陈子昂 03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01公元679年。当初惊才绝艳的王勃已经故去数年,渐渐被世人遗忘;他的好友杨炯还在灵台旁的秘书监里校补典籍,将近而立之年,依然在为即将到来的秩满升迁而奔忙;曾经意气风发的卢照邻此时已经沉疴难愈,久不闻于世人矣;而年逾花甲的骆宾王则身陷囹圄,在御史台的

  •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临行跟发小喝酒赋诗,短短4句选入语文课本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陈子昂,诗歌,唐诗,诗人,明月

    空青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引】又要讲到别离了。别离是唐诗宋词中很常见的情感,因为天长海阔、生如浮萍,暂时相逢一朝别离,不知此生何处再聚首。别离又是文学作品中常写常新的奇迹。每一次离别,随着地点、人物、时间、心境的不同,都会衍生出不同的情绪与感慨。虽然发端一致,但具

  • 陈子昂的一首送别诗,哀而不伤,意态从容,明月山川为之动情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陈子昂,明月,诗人,五律,律诗

    在唐代诗坛上,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之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风,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赋予唐诗新的生命力。初唐四杰之后,陈子昂凭借其"风骨"、"兴寄"理论,对沿袭已久的六朝文风继续革新。他的诗学理论在唐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变革了旧习,确立了新风

  •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十首古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诗歌,风骨,唐朝,陈子昂,初唐诗人,登幽州台歌

    他是唐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是擅长炒作的大师,他是浪子回头实现逆袭的典型,他是被誉为“唐之诗祖”的天才诗人,他就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陈子昂的前半生不是文艺片,而是一部武侠片。公元659年,陈子昂出生在梓州射洪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他自幼习武,不爱读书,整天都是想着如何行侠仗义,劫富

  • 全史人物评鉴-李德裕 字文饶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李德裕,节度使,宰相,侍郎,唐武宗,尚书

    李德裕字文饶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26日),字文饶,赵州赞皇县(今属河北省)人。李德裕出自赵郡李氏西祖,父李吉甫。初以父荫补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再进中书舍人、御史中丞。牛党人物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等当权,以衔恨其父吉甫,屡次摈斥德裕出外。唐敬

  • 李德裕主政:中古门阀政治最后的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嗑普吉尼标签:裴度,宰相,皇帝,诗人,唐朝,李德裕,唐王朝,中古门阀,国防部门,五代十国

    文|过春天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唐王朝,虽然暂时抚平了河朔军人集团垄断地方税收与官位的要求,但周边地区依然是危机四伏。东北的塞外是契丹人连番犯境,西南则有吐蕃和南诏频繁进兵,甚至两次攻入长安,闹得唐朝皇帝丢下皇宫落荒而逃,狼狈至极。在唐王朝内部,地方藩镇与中央部分朝官、宦官等相互交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

  • 李德裕的传奇人生:贵为一朝宰相,食万羊而殒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德裕,宰相,唐穆宗,唐宣宗,唐武宗,节度使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食万羊”的经典故事,曾经有一位宰相,因改朝换代而遭到贬黜去做地方官,欲找一位僧人探求自己未来的处境。当他询问僧人能否回归朝廷之时,僧人说道:“相公命中注定要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500只,因此可以回归。”正当宰相庆幸之时,有一日一位官员来探望他,奉送他500只羊。他便深知自己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