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为啥要向大唐奸相李林甫的女儿和杨国忠的妹妹大献殷勤?

李白为啥要向大唐奸相李林甫的女儿和杨国忠的妹妹大献殷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1236 更新时间:2024/2/10 12:26:25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春日,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急召翰林待诏李白作诗助兴,李白随手写了《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的诗才虽然是院子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但是进宫之后鲜有表现机会,所以一直不温不火,唐玄宗也是把他以“俳优畜之”,没有高看一眼。《清平乐三调》一鸣惊人,“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从此进入李隆基核心秘书圈,其中很显然是杨贵妃替他说了话。大唐翰林分两种,一种是写公文(帮忙)的,一种是写消遣文(帮闲)的。翰林们刚入翰林院都是写消遣文的,写好了,入了李隆基法眼,才能写公文。有人说李白一直写的都是消遣文,得不到重用,因此挂冠回家,其实不确。明人世情小说《李待诏醉草吓蛮书》,写的就是公文。如果他是专写《清平调》这种消遣文的,那么《吓蛮书》就不会轮到他来写。

李隆基曾经跟李白说起用人之道,问李白,你说我用人跟天后(武则天)比起来,谁更胜一筹?李白说,她不能跟您比。天后用人,就如瓜地挑瓜,专捡大个儿的拿,也不管熟了没有。您却只挑熟瓜,不挑生瓜。这是当面拍李隆基马屁,意思武则天以貌取人,不论真才实学,但是李隆基以才择贤,不看皮囊。这顶高帽扣得李隆基也有点不敢承受其重,笑着婉拒了,李翰林这话太玄乎了,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因此毋庸讳言,李白能得到李隆基赏识,肯定是得到了杨贵妃帮助。要是没有《清平乐三首》把杨贵妃马屁拍舒服了,他根本没有跟李隆基共论国事的机会。

至于李白为啥不干了,也不是前人揣度的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犯了忌讳,被杨贵妃进了谗言。事实上杨贵妃本人也把自己跟赵飞燕比较,并不忌讳。有一次李隆基跟杨贵妃歇凉吃瓜,李隆基看着杨贵妃一身肉说,这要是赵飞燕坐在这个凉亭里,恐怕早就被风吹走了吧。杨贵妃说,让她跟我跳一首《霓裳羽衣曲》,甩她十条街。

李白被炒鱿鱼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泄露了宫廷机密。范传正给李白写墓志铭,其中有“(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之语。汉朝人孔光谨慎周密,从不跟家人谈论宫廷之事。有一天回家吃饭,老婆问他:“长乐宫中温室殿院子里都种着什么树?”孔光默然不答,把话题岔开了。后人遂以“温室树”代指宫廷秘密。李白很显然是个大嘴巴,口无遮拦,下班了跑到长安闹市的酒楼里,跟一帮市井闲人信口吹牛逼,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侦缉人员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报给李隆基,李隆基就给了李白一大笔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你还是适合回家跟人吹牛逼,我这儿庙小,养不起大神。

李白被赐金放还第二年,娶了老婆宗氏,宗氏是武后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两人有共同的志向和兴趣,就是求仙访道。有一次上庐山结伴拜访了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林甫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林甫厅事壁间有一小窗, 饰以杂宝,幔以绛妙。常日使六女坐于窗中,每有贵家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选可意者事之。就是说李林甫六个女儿都长得很漂亮,大户人家无不求之,但是李林甫为人开明,他居然不替女儿做主,而是在议事的地方开个窗户,挂上纱幔,让女儿们偷窥来往的贵族子弟,看上心动的,就自己选择。

当然了,李林甫并不仅有六个女儿,他有二十五个女儿,二十五个儿子,李腾空就是其中之一。

李腾空原名不可考,腾空是她出家当道士之后的法号“腾空子”,就是驾云腾空,飞升成仙的意思。她虽然出身富贵,但是不慕荣华,同礼部蔡侍郎之女蔡寻真(也是道号,非本名。)一起,结伴到庐山修道。蔡寻真在屏风叠南面缥缈峰下,李腾空在屏风叠北面凌云峰下。两人“学三洞法,以丹药符箓救人疾苦。”

李白跟宗氏上庐山拜访李腾空时作《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内即内人,也就是老婆,两首诗都是写给老婆的。

其一: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其二: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有人说后一首是两人见到李腾空后当面夸赞李腾空的,小编觉得不像。因为诗名《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很显然是送给老婆的,不是送给李腾空的。事实上两首诗都是对李腾空的侧面夸赞,李白跟老婆说,李腾空就住在屏风叠凌云峰下,等我们找到她了,就跟她结个道伴,一起修道炼丹,普救世人。学成了乘坐青鸾,飞升上天。

李白夸赞李腾空当然跟夸赞杨贵妃目的不同。夸赞杨贵妃是希望得到李隆基赏识,用一身本领报国安邦。夸赞李腾空却是发自肺腑的仰慕其人,抛下富贵荣华,出家普救众生,这种修为也就释迦牟尼可以比拟了吧。而且李白夸赞杨贵妃是夸赞她好看的皮囊,夸赞李腾空却是夸赞她高贵的灵魂。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智慧:李林甫诱人入彀除政敌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宰相,皇上,唐朝,李林甫,唐玄宗,古代名人,五代十国,国防部门,官宦世家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唐玄宗时,有李适之和李林甫两位宰相共同辅政。二人面和心不和,互相倾轧,互相勾斗,但表面上还很客气。唐玄宗荒于酒色,穷奢极欲,弄得国库日见空虚,满朝文武都很着急,日夜思谋开源节流之计。最后,皇上也感觉到了财政威胁,下诏让两位宰相想办法。形势所迫,二人都很着急。但李林甫最关心的却

  • 敢于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为何惧怕李林甫?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安史之乱,丞相,唐玄宗

    安禄山在中国古代史上算是一个自带流量的人物:因为安禄山挑起的安史之乱,差不点推翻唐朝。虽然在唐肃宗的挺身而出之下,唐朝开始了反击。但是,安史之乱还是让大唐再也无法恢复到盛唐盛世的局面。但是,敢于发动 “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为什么要惧怕李林甫?个人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李林甫拿捏安禄山事实上,安

  • 李林甫不学无术,为何却能当19年宰相?看完你就明白此人多奸诈

    历史解密编辑:凯旋帝国史标签:宰相,皇帝,宦官,唐朝,李林甫,唐玄宗,安禄山,国防部门,五代十国,官宦世家

    前言虽然在世人的眼中,善良正直的人,一直是比较受人们的推崇和喜欢的。但是在某些社会环境之下,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一个奸诈狡猾,懂得审时度势的人,往往会混得更好,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便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李林甫的“政绩”李林甫,小字哥奴,为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是唐朝宰相,唐太祖李虎五世

  • 安禄山真是等李林甫死了才敢造反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懒人喜欢搬砖标签:宰相,唐朝,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哥舒翰,国防部门,五代十国

    李林甫和杨国忠是唐玄宗一朝后期的两位主要政治人物,与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重要关系。在李林甫执政时代,安禄山不仅没来得及叛乱,当他军权在握后的很长时间内,对李林甫都颇为忌惮,因此有一种很常见的看法认为:李林甫权术水平远高于杨国忠,有能力驾驭安禄山,杨国忠则是靠裙带关系上位,政治上无能,最终逼反了安禄山。

  • 李林甫VS张九龄,一个太“圆”,一个太方,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宰相,尚书,诗人,李林甫,张九龄,唐玄宗,国防部门,五代十国

    736年10月,洛阳宫中突然传闻闹鬼,唐玄宗每晚睡觉惶惶不安,苦不堪言,就召集大臣商议回长安。宰相张九龄上奏:“如今正值百姓收割时节,御驾经过必定会扰民,陛下还是再等等,农闲时再出发。”唐玄宗眉头紧皱,郁闷地摆摆手宣布散朝。看到唐玄宗的表情,李林甫计上心来。待到其他大臣都走后,李林甫返回来找到唐玄宗

  • 安史之乱爆发有多奇葩?李林甫去世,唐玄宗的纵容,成就了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林甫,唐玄宗,安禄山,杨国忠,宰相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把持了大唐朝政近二十年的宰相李林甫,撒手人寰,无力地松开了那双握着权柄的手。随着李林甫的去世,有一个人彻底放飞了自我,其羽翼日渐丰满,逐渐尾大不掉,最终将一个繁华富庶的唐王朝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个放飞自我的人,就是安禄山。为什么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会放飞自

  • 李林甫一箭三雕打击太子,明知太子受了冤枉,唐玄宗为何坐视不管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宰相,李亨,皇帝,皇甫,唐朝,李林甫,唐玄宗,国防部门,五代十国,女皇武则天

    天宝五载(746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刑部尚书韦坚、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因“规立太子”被杀,韦氏子弟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宰相李适之被贬黜。而身处漩涡之中的太子李亨,为了撇清关系被迫与太子妃韦氏离婚。这个事件普遍被认为是李林甫对太子集团炮制的冤案,也是李林甫的一次完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 李林甫是如何打造他的权力王国的?情妇赤膊助阵,唐玄宗明知故纵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宰相,皇帝,李林甫,唐玄宗,张九龄,高力士,书法家,五代十国,国防部门,女皇武则天

    早年,李林甫想谋取“司门郎中”之职,于是便托人走宰相源乾曜的关系。不料源乾曜却讥笑道:“郎官既要有才干还要有声望,他是那块料吗?”其实郎官仅是个六七品的小官,只是在宫里上班,与皇帝的接触机会多,升迁起来比较容易。充当郎官的一般都是青年才俊,或者豪门勋贵子弟。李林甫的出身绝对不低,他的曾祖叫李叔良,唐

  • 李林甫为什么要积极推行让非汉人将领担任藩镇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林甫,节度使,宰相,王忠嗣,安禄山,唐玄宗

    755年12月,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场险些导致唐朝灭国的“安史之乱”就在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后世在提及“安史之乱”的时候,往往还会说到一个人,那就是此前曾积极推行让非汉人将领担任藩镇节度使的宰相李林甫。正是由于李林甫倡导的这一政策,使得安

  • 《长安十二时辰》中,为何圣人不把朝政交给太子反而交给李林甫?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林甫,朝政,唐玄宗,李世民,李渊,武则天,李显,长安十二时辰,国防部门,中国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马伯庸先生的《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一个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上元节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帮狼卫带着石油火药,准备在上元节当夜引燃玄元宝灯,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内的一帮昏君奸臣全部烧死。负责皇城安全防卫的靖安司得知消息,从死牢中提出杀人犯张小敬抓捕狼卫,一场斗智斗勇就此展开。靖安司如此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