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替姚崇、宋璟对提问者表示抗议!唐玄宗肯定也不服:这个口蜜腹剑的家伙就是个“开元盛世”的掘墓人,啥时候成了开创者?
如果非要用“一己之力”这个词,我觉得应该是:“李林甫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开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后,启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等一干贤臣,对初唐以来的积弊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二十余年将大唐王朝推向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李林甫登上相位的时候是开元二十三年,是个享受开元盛世成果的“富二代”。正是这位“富二代”,孜孜不倦地挖空了大唐帝国的墙角,为“安史之乱”立下“不世功勋”。
李林甫确实是“富二代”,他的曾祖叫李叔良,封郇王。李叔良又是什么人,竟然得以封王?原来他是李虎的孙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李叔良是预谋者之一,并参加了大唐开国的一系列战役。
李林甫虽然拥有宗室子弟身份,但毕竟是远支,到他这一辈已经享受不到食邑待遇,所以他只能从起跑线上与他人“公平竞争”。
不过请别忘了一点,李林甫还有个一般人不具备的优势:家族与上层贵族的关系千丝万缕。比如李林甫的舅舅姜皎就是唐玄宗好友,姜皎的父亲姜行本也是开国功臣,家族势力不可小觑。当时有个叫源乾曜的宰相,也是姜皎的亲家。
得益于姜皎和源乾曜的提拔,李林甫一路跌跌爬爬升到国子监司业,一个从四品的中级官员。
那一年李林甫43岁,一路走来不温不火,完全看不到后来一飞冲天的迹象。究其原因很简单,李林甫不学无术,实在拿不出手。
当初源乾曜受托提拔李林甫时就讥笑他说:他这个水平哪里胜任?看在亲戚的份上勉强提拔吧。
李林甫有两个诨号,一个叫“弄獐宰相”,一个叫“杖杜宰相”。这两个称号来自于两个笑话。
李林甫的表兄姜度生了一个儿子,他写了一个帖子表示祝贺,其中有一句“闻有弄獐之庆”,差点没把姜度气晕过去。
古人对生子有个别称叫“弄璋之喜”,璋,玉也,周朝诸侯授封有“执璋礼”,弄璋之喜就是预祝孩子将来能封侯。李林甫却把高贵的“璋”写成了狗头猴脑的“獐”,估计姜度看到“獐儿子”就一头烟。
还有一次,李林甫审阅候选官员的履历,其中一个官员的判语中有“杕杜”二字。杕(duo)杜出自《诗经》,意为“孤独无援”,可李林甫不学无术,他居然把“杕”字读作“杖”。一旁的官员不敢接话,露出一副“这么高深的词汇,俺也不懂”的表情。
大概李林甫也知道自己肚子里的香油太少,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所以他把自己的另一个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权谋术。
李林甫的权谋术很有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叫“攀附逢迎”,一手叫“结党营私”。
李林甫能登上宰相之位,要感激三位贵人:武惠妃、高力士和武氏。
当年武惠妃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取代太子李瑛,李林甫主动献上膝盖,表示愿意为武惠妃母子效犬马之劳。于是武惠妃不断在唐玄宗面前替他美言,让李林甫赚足了印象分。
李林甫还有个小三,是宰相裴光庭的遗孀武氏(武三思之女),通过武氏的牵线搭桥,李林甫又攀上了高力士。
正是武惠妃、高力士和武氏的推动,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要说李林甫这辈子最大的贵人其实是唐玄宗,为了抓牢这位贵人,李林甫用尽了“洪荒之力”。
当初唐玄宗为了让心爱的女人武惠妃开心,不惜对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起了杀心。可宰相张九龄却不奉诏,让唐玄宗骑虎难下。关键时刻李林甫学李勣,用一句“天子家事何须谋及于人”力挺唐玄宗,进而引发了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
“一日杀三子”就是开元盛世堕落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李林甫是唐玄宗的帮凶。
为了随时把握唐玄宗的心思,李林甫可谓机关算尽,他不惜对太监、宫人竭尽巴结之能事。以唐玄宗的英明,他不可能完全被李林甫蒙在鼓里,很多时候这君臣二人其实各取所需,李林甫揽权,唐玄宗求舒坦,就像乾隆与和珅的关系一样。
比如李林甫会指示手下横征暴敛,搜刮来大量钱财以供唐玄宗花天酒地,还顺便营造一副国富民强的假象。岂不知,有点老百姓居然被提前征收了30年的税赋!
再比如唐玄宗忌惮太子的势力,李林甫就不停地打压东宫集团,逼得太子李亨两次离婚以避祸。
如果说“攀附逢迎”是李林甫“守”的一面,“结党营私”则是他“攻”的一面,他“守”,守得滴水不漏,他“攻”,攻得凶相毕露。
李林甫还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口蜜腹剑”,一个叫“肉腰刀”。
当时还有一个叫李适之的宰相,此人是李世民的曾孙,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与李林甫关系不睦。为了除掉李适之,李林甫悄悄给他设了个套。
有一天,李林甫装作不经意地对李适之说:“华山那地方有个大金矿,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傻了吧唧就向唐玄宗建议:“咱们开采华山金矿吧。”
唐玄宗转头问李林甫,李林甫张开獠牙:“臣早就知道那里有金矿,可不能采啊,因为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开采就动了王气。”
唐玄宗一听就火了,严厉训斥李适之的轻率,并下旨以后不管有什么事,必须先经李林甫的同意才允许上报。
后来李林甫指示御史罗希奭,诬陷李适之勾结太子朋党,逼得李适之自杀身亡。
曾经有个叫严挺之尚书左丞,与宰相张九龄友善,被李林甫贬出朝廷。多年后唐玄宗又想重新启用严挺之,李林甫担心严挺之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有一条“妙计”产生。
他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你哥长期不在京城,受了那么多苦,你何必让他上书请求回京治病,就说得了中风,皇帝仁慈,一定会同意,这样不就免除了流放在外的痛苦了吗?”
严挺之很听话,唐玄宗接到奏疏一声长叹:可惜了,原本还想重用他,无奈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了,去洛阳当个太子詹事养老吧。
用这种方式,李林甫“甜蜜死了”好几位官员。他位居宰相18年,倒在他手下的大臣不计其数,但凡有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几乎都逃不掉被害的命运,且手段毒辣又阴损,拿不上台面。
李林甫还曾经给唐玄宗提了个建议:边将应该多任用胡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根基,不会对朝廷形成危害。
唐玄宗一听这个建议好,于是从此边将大面积胡化。李林甫提这个建议其实是私心作祟,唐朝边战不断,涌现了一大批出将入相的牛人,比如张九龄。李林甫跟他们相比有先天缺陷,他没带过兵,不会打仗,文采也仅仅是“獐”级水平,怎么办呢?
那就从政策上挖断“出将入相”的根,边将不再用汉人,这会儿都跟李林甫拉齐了。
唐玄宗为何就接受了这么个昏主意呢?忌惮心理作祟啊,因为自从边地实行了募兵制后,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害怕军爷们尾大不掉,为此他甚至冤杀了忠心耿耿的干儿子王忠嗣。胡人没那么多利益纠葛,用他们省心。
李林甫的这个建议,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一颗震天雷。
由此可见,李林甫其实从来没真正关心过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的心里只有个人的私欲,他是个掏空“开元盛世”的罪魁祸首!
唐玄宗有理由憎恨李林甫,但前提是他应该先抽烂自己的脸。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他曾经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到李林甫。唐玄宗对李林甫的评价是:“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裴士淹很奇怪:“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您既然知道李林甫是个嫉贤妒能的人,为何还要用他十八年之久?面对诘问,唐玄宗一言不发。
他能说什么呢?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恐怕只有唐玄宗这种极度自私,又极度自信的皇帝才会犯。他明知李林甫是一副“甜蜜的毒药”,可他需要那份“甜”给他带来的享乐、那份虚荣,并且他自信可以抵抗得了那份“毒”,他甚至觉得这只是他控制下的一个游戏而已。
可当大梦觉醒的时候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