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身份虽相距甚远,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好酒。是酒成就了“颠张狂素”,成就了狂草艺术的巅峰。
怀素二代创作状态一向是“枕麹(qu 一声)籍糟犹半醉,忽然绝叫三无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其实怀素才是“吼书”的鼻祖。
怀素狂放了几十年,在他的晚年,竟也有一件“出规入矩”的乖巧草书《圣母帖》。
《圣母帖》作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这一年怀素56岁。《圣母帖》是怀素晚年自家乡湖南外出旅游时所作,说起来,这背后算是有一桩冤案。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终,以状上,因以其地立庙,号曰东陵圣母。”
大概的意思就是女子杜姜是通神之人,但是大家却以为她是妖怪,将其下狱,直到杜姜飞升,大家才知道这是一桩冤案。
为了感念杜姜对百姓行医治病的诸多功德,表达自己的愧疚,也为了让神女继续庇佑江淮百姓,大家便为其立庙,号其为东陵圣母。
庙中一直供奉的就是东陵圣母杜姜和她的徒弟康紫霞。后来怀素途径此庙,闻之有感,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这卷草书《圣母帖》。
作为纪念神女之作,《圣母帖》不似怀素一般作品那样奔放恣意,它是理性的,“规矩的”。
怀素就是书法界的济公,十岁时忽有出家之意,父母劝阻不得,怀素自此便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怀素来写这一卷庄严肃穆之作,其实刚好合适。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对怀素的评价是:“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圣母帖》行笔遒劲,多用圆转之笔,风格温润古质,健雅简约,直入“二王”魏晋之风度。
一般来说,怀素的作品线条偏于细瘦,但是《圣母帖》瘦而不失其肉,线条遒劲,富有弹性,皆是圆稳古雅之笔,与他的另一件代表作《自叙帖》比较起来就会发现风格相差甚大。
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巘在《承晋斋集闻录》中对这一卷草书《圣母帖》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评价:
“怀素《圣母帖》圆浑古茂,多带章草,是其晚年笔,较《自叙》更佳,盖《自叙》犹极力纵横,而此则浑古自然矣。怀素《圣母》乃其诸帖中之最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