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禄山和史思明下场多惨?一个被亲儿子杀,一个肠子流一地

安禄山和史思明下场多惨?一个被亲儿子杀,一个肠子流一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3386 更新时间:2024/1/2 21:34:16

中国古代社会,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优点:秦朝统一六国,严刑厉法,给人重兵器时代虎狼之师的震慑;汉代绵延久远,国力强盛,著名将相人才辈出,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到了宋明之时,虽然国家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可是单看其文化、气节、可以使人心向往之。

而唐代,与他们都不同,以上优点,仿佛都有一点。这得益于唐朝统一又发展,不论从思想,还是疆上,五湖四海,包罗万象。所以后人多说“盛唐”,不单指武力值,而是一个综合概念。

可是,在发展了137年以后,一场战役将这些都打破了:安史之乱。

有关安史之乱的不良影响,我们直接上数据:

1.镇守潼关的大军,死去将近20万,同时,安禄山号称15万士兵,实则大部分都是唐朝自有军事力量,经此一战,国家痛失将近30人的战斗力。

2.《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宫室十座能保留下一座就不错了,黄河中下游,一片狼藉。由于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之久,老百姓成群南迁,北方的经济受到影响,重心开始难移,一度影响了平衡。

3.最痛心的还是西域失守。为了平定叛乱唐肃宗将西域守军调回将近2万人,后又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在战争结束以后,调遣大批人马回京,趁着这个空隙,西北部的吐蕃占领河西走廊。

自汉代以来,国君非常重视对西域的绝对控制权,不为疆土,为的是“战略意义”:这个地方是北部游牧民族、中原腹地、西亚少数民族的交通枢纽,为了防止北方与西亚联合入侵,同时加强古代丝绸之路往来,遏制西域有决定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汉皇那么重视柔然、大宛、楼兰等小国的原因,时,匈奴也在抢他们。

而安史之乱,使盛唐失去了对西陇的战略意义,开国初期无数人付出的心血付诸东流。

说那么多,安禄山与史思明罪过这么大,肯定被皇帝恨死了,那么他们下场是什么呢?非常惨:

先说安禄山:

安禄山身患顽疾,具体的病症是长了一身毒疮,同时史载他是一个300斤的胖子,出征的时候,一路上要压死好几匹马,应该与他的病也有联系。

在行军途中,安禄山毒疮突然发作,已经影响到了日常活动,于是安营扎寨,停下养病。

他身旁有一个近臣,名“李猪儿”,感情很深,因为李猪儿自小跟随,也就多了一层信任。但其实安禄山不仅对他无恩,还有仇,相传为了让李猪儿安心在身边伺候,亲手将他阉,所以即便有深厚的主仆之情,也是畸形的吧。

最终安禄山也是在病重时死在李猪儿手中,手起刀落,被穿个透心凉,肠子流了一地。

史思明的下场也很惨。比起安禄山,史思明更无情,更阴损:

《旧唐书》记载,他的队伍残暴无比,所经过的村落,反抗者,尽屠杀。攻打魏州时,男子老人统统杀光,年轻女子则被士兵侮辱。史思明有过一天杀三万人的记录,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恨透。

可能像残暴、喜怒无常的人是没有亲情可言的,连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都对父亲充满畏惧与痛恨。

公元761年,史朝义带着部下把史思明杀了,在此之前两年,史思明刚刚杀掉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

深究史朝义为何弑父?出发点竟然不是“权力”而是“求生欲”。

就在起事之前几天,史朝义的人马打了败仗,死伤惨重。史思明遂想斩杀儿子,以明军纪,用他的话说“这个儿子成不了大事,杀掉才放心”。当然这背后还有忌惮的因素在其中。

联想父亲杀起人来从不眨眼,向来最重视自己的权力,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先起兵反了。

这天夜里,史思明叫了几个优伶,在营帐中唱戏,自己却已入睡,叛军悄然而至,先杀了守卫,后直奔目标。等到史思明反应过来已经晚了,最终被儿子的手下生生勒死,尸体放在马上,运会洛阳。

就这样,曾经给盛唐带来绝望灾难的二人,没有被唐军弑杀,而是死于自己人的手中,着实讽刺。谁又能想得到,安史军队令无数百姓闻风丧胆,原因之一就是“残忍、无情”,最终,两名将领也是死在这残忍与无情者之手。

本文参考资料:

《新唐书》《旧唐书郭子仪传》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谁是真祸首?史思明若多活几年,唐朝大概会提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唐朝,唐军,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永远不灭,能够永远统治天下。一个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最大的原因便是顺应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的王朝,百姓们才不会想着造反,想着去做那些掉头的事情。只有那些残暴无道的王朝,搞得百姓们民不聊生的王朝,才会逼迫的百姓们不得不去造反,去

  • 凭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如果不出现内讧,真的能推翻唐朝廷吗?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史思明,唐玄宗,安史之乱,节度使,大军,内讧,唐朝廷,唐朝

    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的根基,使唐帝国从辉煌的顶峰一下子滑落到谷底,并且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荣光。史思明,这个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在发生叛乱时,知平卢军事,也是个堂堂的将军了。但他的出身很普通,一开始从军,只是一个基层的下级军官,那他是凭什么能力爬到如此官位的呢?原来他是靠在军功上造假,才取得如此高位的

  • 神策军间接的杀死了史思明, 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泡椒小白兔标签:唐朝,史思明,神策军,安庆绪,史朝义,安史之乱

    大家好,今天“仍帅说”讲一讲中晚唐系列的第十集:唐朝禁军-神策军的崛起唐朝神策军我们先说说神策军的起源吐蕃崛起以后,唐朝和吐蕃在边境展开一系列的战争,到754年,名将哥舒翰拿下河湟一带后,就设立浇河、挑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形成了网点式的防御体系。神策军正式

  • “安史之乱”让安禄山臭名昭著,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军,杨玉环

    在史书中,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没什么区别。如若不然,史家是不会用他们各自的姓,然后合二为一来命名此次动乱的。“安史之乱”的后半段,也就是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之后,史思明就已然成为叛军的主脑人物。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这人虽够狠,

  • 安史之乱为啥只重点提安禄山,史思明呢?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安史之乱,郭子仪,唐玄宗

    既然是安史之乱,那安、史自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在历史上得到的“流量”却远远大于史思明。史思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既能与安禄山并为“逆首”,又比安禄山“低调”呢?歧途同归的发小史思明比安禄山刚好大一天,两人既是同乡,又志气相投,因此从小就玩到了一起。与

  • 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李光弼,安史之乱,郭子仪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叛乱,但历史上安禄山的名气却比史思明大得多,这对史思明当然是“不公平”的了。既然能跟安禄山一起成为一场叛乱的首领,那史思明当然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史思明、安禄山的成长之路。史思明与安禄山是同乡,都出自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史思明是突厥人,而

  • 平叛安史之乱最惨一战:郭子仪等20万大军不敌史思明5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郭子仪,史思明,安庆绪,唐军,李光弼,安禄山

    此战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邺城之战(也叫相州之战,因为历史上很多时候邺城和相州指的是同一地方)。邺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著名古都,地跨现在的河北、河南两省,即位于河北的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县境内,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在邺城发生过数次著名的大战,比如在北周、北齐和三国时期都曾在这儿鏖战过。唐朝在平定

  • 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他一生都在专心致志祸祸大唐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唐朝,史思明,安禄山,李光弼,唐玄宗,郭子仪,安史之乱

    公元703年的1月21日与22日,这两天分别诞生了两个人——史思明和安禄山。他们在唐玄宗末年时期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从此让大唐一蹶不振。然而每每说起“安史之乱”时,人们第一时间总会想到安禄山,那么史思明其人究竟如何?史思明原名崒干,出身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的突厥部落,

  • 安禄山、史思明作为粟特人,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是怎样存在状态?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安禄山,史思明,粟特,安史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1、粟特人在河北的存在状态在魏晋时期,有大量粟特人进入中国北方地区,晋人所称的“羯胡”就是“杂胡”,而其中就有大量的粟特人。粟特人入华后

  • 国学经典《旧唐书》导读第一百四十八讲:列传·卷一百零三·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幽州,国学,唐朝,史思明,旧唐书,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史思明,本名窣干。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 钦目侧鼻。性急躁。与安禄山同乡里,先禄山一日生,思明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