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喜欢喝茶的我们,怎可不了解茶圣陆羽呢?

喜欢喝茶的我们,怎可不了解茶圣陆羽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弘化社 访问量:2355 更新时间:2024/3/8 0:13:42

中国乃 茶源之国。 喜欢喝茶的我们,怎可不了解茶圣陆羽呢?

公元735年深秋,

大唐帝国的复州竟陵(湖北天门),陆羽出生。

名字取自《易经》,

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这卦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雁成群,空降于陆地,

虽然力量并不强大,

但凭借羽之势显得巍然壮观。

引申为“可借助一种手段光耀人生”。

此卦,甚吉。

故起名为“陆羽”,字“鸿渐”。

▲ 陆羽斗茶图

少年陆羽曾出外求学,后回到竟陵。

恰巧这一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

这一贬,就被贬到竟陵做了司马。

一来二去,就和陆羽成了忘年交。

这崔国辅,乃当时知名学者,

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文,

更难得的是,他和陆羽有同一癖好——爱喝茶。

于是,两人便经常结伴出游,

在竟陵周边县郡去淘好茶,

然后烹茶品饮,谈诗论文。

这样不亦乐乎的时光,一晃就是两年。

▲ 陆羽设计的茶具

有一天,崔国辅对陆羽说:

“我觉得人这一辈啊,

最极致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然后竭一生之力去把它做好。

你这么喜欢研究茶,

有没有想过把它做成学问?”

一语惊醒梦中人。

陆羽从此立下宏愿:“我要研透天下之茶。”

▲ 元 •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说来真是凑巧。

就在陆羽立下宏愿的这一年,

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动乱迅速波及竟陵

像是老天爷要安排他上路一样,

陆羽便跟着一众难民迁徙,

开始了“寻遍天下好茶”之旅。

这一走,他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每到一地,别人是讨口。

他不,他是访茶。

不把当地茶叶状况搞个明白,

他是绝对不会离开此地。

正因这份执着,

多年后,他写《茶经》时,

才能纵横捭阖地条分缕析,

将全国分为8大茶区和44个产茶州郡,

并挖掘出了一系列顶级好茶。

如浙江顾渚紫笋茶、江苏宜兴阳羡茶等,

都是经过陆羽挖掘推荐才成为贡茶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

经过大范围考察之后,

陆羽建立了“好茶之标准”:

“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芽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

性凝滞,结瘕疾。”

此标准,至今仍被茶人奉为“圣经”。

精通了种茶、识茶,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二步。

公元760年,

陆羽“流浪”到了浙江湖州。

那一日,他考察湖州茶叶时,

路过了杼山妙喜寺。

他口渴了,便入寺内讨一杯茶喝。

他端起茶杯,啜了一口,

整个人顿时像被冻住了。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

咂摸着嘴说:“这是我20年来喝过的最好的茶。”

陆羽又问:“这茶是谁煮的?”

僧人回答:“皎然师傅。”

就这样,陆羽结识了僧人皎然。

这个皎然,不仅是名僧,

更是唐朝大诗人,

《全唐诗》百分之一的诗都是他写的。

但他最最出色的绝技,

不是佛学,也不是诗文,

而是他的煮茶之术。

他的煮茶之术,可谓当世第一。

曾写下著名烹茶之书——《茶诀》。

见到皎然,陆羽立马跪倒在地:

“请指点我煮茶之术。”

就这样,陆羽在妙喜寺住了下来。

他教皎然种茶、养茶、识茶,

皎然教他烤茶、做茶、煮茶。

彼此惺惺相惜,成为一生挚友。

在妙喜寺居住的两年里,

在皎然的点拨与自己的融汇之下,

陆羽不仅首创了做茶之“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大工艺,

更是整理了一系列煮茶秘技。

比如,著名的“三沸理论”: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精通了做茶、煮茶,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三步。

随后,陆羽隐居苕溪,

开始撰写与完善《茶经》。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著作,

《茶经》构建了精致与闲雅的品饮世界。

全书分为十大部分:

茶之源:讲述茶之本源与功用。

茶之具:讲述各种制茶器具。

茶之造:讲述茶的采制之法。

茶之器:讲述煮茶、饮茶器皿。

茶之煮:讲述煮茶的过程、技艺。

茶之饮:讲述饮茶方法、茶品鉴赏。

茶之事:讲述中国饮茶的历史。

茶之出:讲述茶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之略:讲述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可省略何种。

茶之图:将采茶、制茶、饮茶等过程绘成图,以推广传播。

公元780年,在皎然的资助下,

《茶经》一书开始公开发行。

此书一问世,便惊震整个大唐。

骚人墨客、公贵族纷纷私藏之。

茶最初不叫茶,叫荼。

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这个荼,就是茶。

茶不是用来品的,

而是用来解毒防病的。

进入农耕生产后,

人们开始将茶叶当菜吃。

晏子春秋》载:“茗,菜而已。”

再后来,人们开始用茶叶煮食。

谓之“茗粥”或“茗菜”。

到了汉,书中才有了煮茶的记载。

但烹煮饮用,仅限于上流社会。

待至唐朝,煮茶之术虽大有改善,

但烹煮饮用,仍然是上流社会的“玩事”。

直到陆羽的《茶经》问世,

饮茶泡茶方在民间流行开来。

有诗为证:“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之前,茶之称呼五花八门,

叫荼,叫檟,叫蔎,叫茗,叫荈。

陆羽撰写《茶经》时,

将“荼”减去一横,发明了“茶”字,

把荼、檟、蔎、茗、荈皆统称为“茶”,

就此确定了茶的形、音、义,

“茶”之一字从此流传开来。

陆羽之所以伟大,

在于他把茶从药用、食用提高到了品用,

在于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思想,

将饮茶提升成了一种道、一种文化。

煮茶、饮茶由此方才流行于民间,

一步一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也是后代将陆羽奉为“茶圣”之缘由。

唐代宗李豫特别喜欢喝茶,

听说智积禅师善于品茶,

“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

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

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

李豫不信,便派人将禅师请到宫中。

命宫中煎茶能手煮了一碗上等茶叶,

然后请智识禅师品尝。

智积禅师轻轻啜了一口后,

就放下了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

李豫问:“觉得茶不好吗?”

智积禅师欠身回答说:

“自从我饮了弟子陆羽煮的茶水后,

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淡泊如水了。”

李豫不信陆羽煮茶之术如此高明,

于是立马派人将陆羽悄悄请到宫中。

陆羽立马煎煮了一壶好茶,

让宫女呈与皇上和师傅。

李豫一喝,立马全身一震,

然后他偷眼观察禅师的反应。

禅师啜了一口,立马老泪纵横,

连声叫道:“这是羽儿煮的茶。”

李豫见状,佩服得不得了。

既佩服禅师的品茶之技,

更佩服陆羽的煮茶之术。

于是李豫想把陆羽留在宫中供职,

以指点与培养宫中茶师。

李豫先是授陆羽太子文学之位,

不料遭到陆羽婉拒。

李豫以为陆羽嫌官位太小,

于是又授予陆羽太常寺太祝之位,

结果再次被陆羽婉拒。

陆羽对做官毫无兴趣,

他就喜欢徜徉山水之间,

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离开皇宫之后,

陆羽写了那首著名的《六羡歌》,

以表明自己之心志: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幕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飘然而去,隐居于江西。

开园种茶,做了一个老茶翁。

▌ 来源:明伦书院

标签: 陆羽茶经禅师茶圣皎然好茶

更多文章

  • 宋时磊:为何说陆羽开启了中国茶的全新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陆羽,茶经,茶神,香草,宋时磊,中国茶,茶文化

    『编者按: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宋时磊,长期研究茶叶专门史、写作学等。今年4月,他在湖北省图书馆进行讲座,重点介绍了介绍了“茶圣”陆羽以及他的著作是如何影响了唐代茶文化,同时唐代茶文化又是如何影响了陆羽。讲座内容摘录如下:』▲4月21日,游客在湖北宣恩县伍家台村茶园游览。(图片来自新华

  • 比陆羽早500年的“江南茶圣”竟是道家天师

    历史解密编辑:璞因挲果标签:陆羽,道家,左慈,孙权,葛玄,香草,江南茶

    众所周知,禅与茶之道曲径相通,禅宗谓之为“禅茶一味”。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更是让佛家与茶的紧密关系更深入人心。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中,道家与茶也有着深厚的渊源。道家的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就因在天台山种植茶叶而被尊称为“江南茶祖”,至今还流传着“北有陆羽,南有葛玄”之说。只不过葛玄对茶文化的影响比陆

  • 喜茶推定制款陆羽徽章 参与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传播茶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陆羽,新茶,茶叶,天下,徽章,茶文化

    5月15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北京举办了启动仪式,喜茶作为新茶饮代表品牌积极参与本次活动,代表中国新茶饮走出国门。围绕该活动,喜茶推出了定制款徽章和茶味香氛卡,并在新加坡门店举办快闪活动,向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通过参与本次活动,喜茶再次通过真品质的产品和激发喜悦的品牌体

  • 5036/5037普洱熟茶荣获第二届云普杯“陆羽金奖”“生态金奖”

    历史解密编辑:茶咖若梦标签:茶品,云普杯,普洱茶,陆羽金奖,生态金奖

    5月14日,首届中国(昆明)国际大健康产业联合博览会暨昆明(国际)春季茶产业交易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与会现场嘉宾发言此次大健康博览会以“养生养老彩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为主题,共设置养老机构及服务、老年产品、保健养生、旅居康养、药食同源暨食养、中医中药、大健康茶饮、健康管理及康复理疗等

  • 这个大唐诗僧,比陆羽更早悟得茶道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陆羽,茶道,茶经,谢灵运,颜真卿

    提起中国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提唐代的“茶圣”陆羽,他的《茶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他不仅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和烹茶的技术,而且还将饮茶升华成为了艺术,但很少有人知道,茶文化中的核心——茶道,也就是借茶修性而至于悟道,这属于至高的精神境界,并非陆羽之功,而是由他的至交诗僧皎然开创。壹皎然大

  • 陆羽在新昌时,喝的是什么茶?

    历史解密编辑:茗边头条标签:陆羽,茶文化,新昌,龙井,茶经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神农尝百草时的药用,到春秋、秦汉三国时的食用,再从唐朝起至今的饮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而每个时期的演变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说起茶,定绕不过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茶在唐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代的饮茶之风盛行,茶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茶

  • 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解忧实体店标签:茶经,陆羽,茶叶,名茶,茶树

    陆羽的《茶经》于公元780年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分三节。一之源(论茶树的原产地、特征和名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叶的功效等)、二之具(论茶叶的采制工具及使用方法)、三之造(论茶叶采制和品质的鉴别方法)。中卷仅有一节,四之器(列举烹饮用具的种类和用途)。下卷包括六节,五之

  • 从陆羽到苏轼,古人喝茶有多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历史标签:陆羽,苏轼,茶具,斗茶

    绍圣四年(1097年),年过花甲的苏轼再度遭贬,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这里是历代士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官员若被贬谪至此,不仅意味着仕途终结,更可能小命不保。可苏轼对此却坦然接受,欣然赴任。作为一位大文豪兼美食家,苏轼对蛮荒之地的饮食改造工作,自然不遑多让。彼时,中原饮茶、斗茶之风盛

  • 福海讲堂:为什么陆羽《茶经》里没有普洱茶?

    历史解密编辑:福海茶厂标签:陆羽,茶经,普洱茶,南诏,茶叶

    福海讲堂第一百零三期“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读过陆羽《茶经》的人,一定对这句话极有印象。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讲过《茶经》,这部7000多字的书籍,包含了茶叶栽培、生产加工、药理、茶具、饮用、历史、文化、茶产区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目前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茶叶典著,也被誉为茶叶的

  • 从陆羽开始,喝茶在中国才算个正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陆羽,茶经,茶道,茶具,茶叶

    古往今来,喝茶就是一个待客之道,不管拜访还是社交,先喝上一杯茶再说,这个茶现在可以是泡茶叶的茶,也可以是单纯的白开水,但是茶圣陆羽出现之前,中国人的喝茶其实就是一锅大乱炖,什么玩意都可以放进去,茶叶混合着食盐、橘子皮、姜片、大枣之类的,煮出来的茶粥恐怕现在没人喜欢。陆羽烹茶从茶粥到魏晋风雅大乱炖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