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 茶源之国。 喜欢喝茶的我们,怎可不了解茶圣陆羽呢?
壹
公元735年深秋,
大唐帝国的复州竟陵(湖北天门),陆羽出生。
名字取自《易经》,
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这卦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雁成群,空降于陆地,
虽然力量并不强大,
但凭借羽毛之势显得巍然壮观。
引申为“可借助一种手段光耀人生”。
此卦,甚吉。
故起名为“陆羽”,字“鸿渐”。
▲ 陆羽斗茶图
少年陆羽曾出外求学,后回到竟陵。
恰巧这一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
这一贬,就被贬到竟陵做了司马。
一来二去,就和陆羽成了忘年交。
这崔国辅,乃当时知名学者,
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文,
更难得的是,他和陆羽有同一癖好——爱喝茶。
于是,两人便经常结伴出游,
在竟陵周边县郡去淘好茶,
然后烹茶品饮,谈诗论文。
这样不亦乐乎的时光,一晃就是两年。
▲ 陆羽设计的茶具
有一天,崔国辅对陆羽说:
“我觉得人这一辈啊,
最极致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然后竭一生之力去把它做好。
你这么喜欢研究茶,
有没有想过把它做成学问?”
一语惊醒梦中人。
陆羽从此立下宏愿:“我要研透天下之茶。”
▲ 元 •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贰
说来真是凑巧。
就在陆羽立下宏愿的这一年,
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动乱迅速波及竟陵
像是老天爷要安排他上路一样,
陆羽便跟着一众难民迁徙,
开始了“寻遍天下好茶”之旅。
这一走,他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每到一地,别人是讨口。
他不,他是访茶。
不把当地茶叶状况搞个明白,
他是绝对不会离开此地。
正因这份执着,
多年后,他写《茶经》时,
才能纵横捭阖地条分缕析,
将全国分为8大茶区和44个产茶州郡,
并挖掘出了一系列顶级好茶。
如浙江顾渚紫笋茶、江苏宜兴阳羡茶等,
都是经过陆羽挖掘推荐才成为贡茶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
经过大范围考察之后,
陆羽建立了“好茶之标准”:
“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芽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
性凝滞,结瘕疾。”
此标准,至今仍被茶人奉为“圣经”。
精通了种茶、识茶,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二步。
叁
公元760年,
陆羽“流浪”到了浙江湖州。
那一日,他考察湖州茶叶时,
路过了杼山妙喜寺。
他口渴了,便入寺内讨一杯茶喝。
他端起茶杯,啜了一口,
整个人顿时像被冻住了。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
咂摸着嘴说:“这是我20年来喝过的最好的茶。”
陆羽又问:“这茶是谁煮的?”
僧人回答:“皎然师傅。”
就这样,陆羽结识了僧人皎然。
这个皎然,不仅是名僧,
更是唐朝大诗人,
《全唐诗》百分之一的诗都是他写的。
但他最最出色的绝技,
不是佛学,也不是诗文,
而是他的煮茶之术。
他的煮茶之术,可谓当世第一。
曾写下著名烹茶之书——《茶诀》。
见到皎然,陆羽立马跪倒在地:
“请指点我煮茶之术。”
就这样,陆羽在妙喜寺住了下来。
他教皎然种茶、养茶、识茶,
皎然教他烤茶、做茶、煮茶。
彼此惺惺相惜,成为一生挚友。
在妙喜寺居住的两年里,
在皎然的点拨与自己的融汇之下,
陆羽不仅首创了做茶之“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大工艺,
更是整理了一系列煮茶秘技。
比如,著名的“三沸理论”: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精通了做茶、煮茶,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三步。
肆
随后,陆羽隐居苕溪,
开始撰写与完善《茶经》。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著作,
《茶经》构建了精致与闲雅的品饮世界。
全书分为十大部分:
茶之源:讲述茶之本源与功用。
茶之具:讲述各种制茶器具。
茶之造:讲述茶的采制之法。
茶之器:讲述煮茶、饮茶器皿。
茶之煮:讲述煮茶的过程、技艺。
茶之饮:讲述饮茶方法、茶品鉴赏。
茶之事:讲述中国饮茶的历史。
茶之出:讲述茶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之略:讲述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可省略何种。
茶之图:将采茶、制茶、饮茶等过程绘成图,以推广传播。
公元780年,在皎然的资助下,
《茶经》一书开始公开发行。
此书一问世,便惊震整个大唐。
骚人墨客、王公贵族纷纷私藏之。
伍
茶最初不叫茶,叫荼。
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这个荼,就是茶。
茶不是用来品的,
而是用来解毒防病的。
进入农耕生产后,
人们开始将茶叶当菜吃。
《晏子春秋》载:“茗,菜而已。”
再后来,人们开始用茶叶煮食。
谓之“茗粥”或“茗菜”。
到了汉,书中才有了煮茶的记载。
但烹煮饮用,仅限于上流社会。
待至唐朝,煮茶之术虽大有改善,
但烹煮饮用,仍然是上流社会的“玩事”。
直到陆羽的《茶经》问世,
饮茶泡茶方在民间流行开来。
有诗为证:“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之前,茶之称呼五花八门,
叫荼,叫檟,叫蔎,叫茗,叫荈。
陆羽撰写《茶经》时,
将“荼”减去一横,发明了“茶”字,
把荼、檟、蔎、茗、荈皆统称为“茶”,
就此确定了茶的形、音、义,
“茶”之一字从此流传开来。
陆羽之所以伟大,
在于他把茶从药用、食用提高到了品用,
在于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思想,
将饮茶提升成了一种道、一种文化。
煮茶、饮茶由此方才流行于民间,
一步一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也是后代将陆羽奉为“茶圣”之缘由。
陆
听说智积禅师善于品茶,
“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
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
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
李豫不信,便派人将禅师请到宫中。
命宫中煎茶能手煮了一碗上等茶叶,
然后请智识禅师品尝。
智积禅师轻轻啜了一口后,
就放下了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
李豫问:“觉得茶不好吗?”
智积禅师欠身回答说:
“自从我饮了弟子陆羽煮的茶水后,
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淡泊如水了。”
李豫不信陆羽煮茶之术如此高明,
于是立马派人将陆羽悄悄请到宫中。
陆羽立马煎煮了一壶好茶,
让宫女呈与皇上和师傅。
李豫一喝,立马全身一震,
然后他偷眼观察禅师的反应。
禅师啜了一口,立马老泪纵横,
连声叫道:“这是羽儿煮的茶。”
李豫见状,佩服得不得了。
既佩服禅师的品茶之技,
更佩服陆羽的煮茶之术。
柒
于是李豫想把陆羽留在宫中供职,
以指点与培养宫中茶师。
李豫先是授陆羽太子文学之位,
不料遭到陆羽婉拒。
李豫以为陆羽嫌官位太小,
于是又授予陆羽太常寺太祝之位,
结果再次被陆羽婉拒。
陆羽对做官毫无兴趣,
他就喜欢徜徉山水之间,
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离开皇宫之后,
陆羽写了那首著名的《六羡歌》,
以表明自己之心志: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幕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飘然而去,隐居于江西。
开园种茶,做了一个老茶翁。
▌ 来源:明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