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巧用黄土高原土桥,大唐名将郭子仪,以少胜多,击退敌军30万

巧用黄土高原土桥,大唐名将郭子仪,以少胜多,击退敌军30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4179 更新时间:2024/1/16 3:07:38

灵台西屯,郭子仪万人残军,大破回鹘吐蕃三十万

灵台西屯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黄土高原小镇,没有任何的惊人之处。假如有时光隧道,带我们回到公元765年,这里正上演着一个传奇。

郭子仪,力挽狂澜,拯救李唐江山的一代名将。在西屯,率领1万残军,击败30万回鹘、吐蕃联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

我们走进西屯,寻找被层层黄土淹没下的一段段往事。

上演传奇

从兰州出发,过平凉,穿泾川县城,就是通往灵台的公路了。刚出泾川县城,我们就发现公路猛然间升高了一截,一个大坡挡在我们面前,坡非常陡峭,以至于我们有些怀疑采访车的爬坡能力了。车子没有让我们失望,轻轻颤动了一下,猛地向前一窜,就冲到了半坡。

“上塬了!”司机何师傅说。塬是黄土高原上常见的地貌。千百年来,潺潺流水,将黄土高原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地理单元,这便是塬了。“四周陡峭,顶上平坦”是塬的特点。走在这些塬上,我们才体会到了时光和流水的力量。

冲上陡坡后,拐过一个弯,是一个漫长的缓坡,然后就是缓坡连着拐弯,绕了三四个大弯后,才算是到了塬上。塬上一马平川。公路两旁,一排排的防风林,一块块农田,整整齐齐,农用车、摩托车不时从我们身边而过。无疑,这些散落在黄土高原各个角落的塬,也是黄土地上最为富庶的地方。

我们要去的西屯在灵台什字塬上。一路上,几次下塬、上塬后,才算是抵达了什字塬。什字塬据说是因地处十字路口而得名,也是灵台县内最大的一个塬,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用一座土桥相连,分布着朝那、什字塬、西屯、梁原等乡镇。

这是个很寻常的乡镇,唯一的亮点是公路两边统一规划修建的二层小楼。顺着公路穿过镇子,走不多远就是土桥了。仔细观察一下,西屯算是这座土桥的桥头堡。

1200年前,名将郭子仪在这里,率领万名唐军同30万回鹘、吐蕃大军对峙,最后单人独骑入回鹘军大营,上演了一幕一人能抵百万兵的传奇。

一夫当关

出西屯后,公路宽阔平直。几分钟后,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广告牌。朋友曾说,看到了广告牌就到了土桥。下车步行,站在陡峭的公路边,我们才看清这座土桥的真正面目,眼前是深沟,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沟。沟底下雾气腾腾。四五十米长的土梁坚实而有力地跨过深沟,承载联络两边的重任。真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

土桥自古就是连接什字塬东、西两部分的咽喉要道。765年,名将郭子仪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利,再加上他在回鹘人中的人和,完成了独骑退千军的传奇。至今这个战例依旧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时势造就英雄”,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从繁荣急剧地走向衰落,郭子仪、李光弼等拯救李唐江山的名将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驻扎在陇右、河西、北庭等地的唐军大量东调平叛,吐蕃、羌人等少数民族乘机东进,占据河西、陇右,前锋直逼距离长安不足200里的大震关。763年,唐王朝下令将原州搬迁到灵台境内,元稹为此写道:“安远门外万里侯,而今只到行原州。”原本设在固原的原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这时却不得不搬迁到百里城(今灵台百里镇)。灵台就成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唐中央王朝争夺的一个要地。

大战在忽然间拉开帷幕,缘起是仆固怀恩的叛变。仆固怀恩是朔方节度使,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诸多重要战役,他骁勇善战,两次夺取洛阳,歼灭史思明部8万人,可算是一代名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叛变的人却叛变了。仆固怀恩叛变的原因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异常信任安禄山等少数民族将领;安史之乱后,却又极端猜忌其他的少数民族将领。仆固怀恩害怕功成失势,就联络安史旧部自保,没曾想却引来了更多的猜忌。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起兵反唐,并联合回纥、吐蕃兵欲夺占长安。郭子仪临危受命担任了朔方节度使。此时,原本和仆固怀恩搅在一起的唐军,纷纷归附郭子仪,仆固怀恩率300人逃到灵武。765年,仆固怀恩造谣郭子仪已死,联络吐蕃、回鹘30万大军进犯,郭子仪率万名唐军驻守于此。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由此拉开帷幕。

审时度势

西屯的得名也和这场大战有关,起初这里的守将是白元光,后来郭子仪又亲自来此镇守。由于此地位于西塬,人们自然就把屯兵的地方叫做西屯。

在西屯镇我们曾找过一些老人,询问有关郭子仪的故事,但收获不大。一位姓杨的老人说,以前镇子上有座郭子仪祠,就是为了专门纪念他而修建的,后来这座祠堂又改名为栖阳宫。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被封为汾阳郡王。我想,祠堂改名应该也是为了纪念他吧。后来,我们又看到了秦人写的题郭子仪祠的诗:铁骑云屯绕西原,遣将功成天地掀。当时盟誓皆万岁,至今遗址颂难谖。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大战。

郭子仪先展示了唐军的实力。他率领骁骑在阵前来回冲突,回鹘军首领药葛落看到郭子仪安然无恙大为惊奇,他们以为郭子仪早死了。郭子仪问回鹘军首领:“你们屡次助唐,这次为何叛唐呢?”药葛落无言可对,而鼓动他们造反的仆固怀恩此前已死在了半道上。郭子仪就约定时间到回鹘军营细谈。到那天,郭子仪单人独骑,行走了30里,来到了回鹘军营(今灵台上良塬),自然是一阵唇枪舌剑,郭子仪利用原有的关系成功说服了回鹘首领,双方对天盟誓,永不背叛。接着,郭子仪就鼓动回鹘参加对吐蕃的反攻。几天后,郭子仪部将白元光率军在西塬,击败吐蕃军队,十万吐蕃铁骑全军溃散,损失惨重。至此,由仆固怀恩叛变引发的危机终于消除了。郭子仪率1万多唐军,成功击败30万回鹘、吐蕃联军。

“一人能抵百万兵”,千年后,我们重新审视这场大战,发现其核心就是审时度势。能审时度势也正是郭子仪一生的写照,在威望如日中天时,交出兵权,在儿子与公主吵架后,他绑子上殿,演出了一幕《打金枝》。最终他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善始善终的名将。

我们沿土桥而行,一辆辆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卷起阵阵尘土。当年的铁骑早已不见了,只留下了掀开天地的豪气令人无限向往。

更多文章

  • 郭子仪被告谋反,皇帝急招他入朝,他这么做皇帝不好意思怀疑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郭子仪,皇帝,李光弼,安禄山,回纥

    郭子仪,唐代中兴名臣,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之后,年近花甲的郭子仪竟能率李光弼等将领屡挫敌军,最后收复京师,成就大唐历史上辉煌的一页。《旧唐书》说郭子仪是“大雅君子,社稷纯臣”,司马光更是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郭子仪身

  • 一本《郭氏家谱》问世,见证郭台铭是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荣哥的影视标签:郭子仪,郭氏家谱,郭台铭,汾阳,山西,咸丰,五代十国,军事制度,鸿海集团

    郑州富士康近来频频登上热搜,活脱脱的热搜一哥。提起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大家可能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郭台铭的父亲叫郭爱物,爷爷叫郭贞芳。祖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郭爱物,出生于1922年。1938年,年仅16岁就参加抗日战争,抗日胜利后,转读中央警官学校,经过千辛万苦才完成学业,毕

  • 皇帝要重赏75岁郭子仪,他却只要6个美人,10年后才知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星辰标签:郭子仪,皇帝,唐玄宗,王翦,嬴政,安禄山

    纵观封建帝制王朝,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武将是最不好当的,打江山的时候,他们会被皇帝重用,正是他们的赫赫战功帮助主人夺得江山的。但是,到了太平年代的时候,他们又被主人忌惮了,还是他们的功劳太大,让皇帝对他们不放心了。甚至不少名将,都被皇帝给杀了。就好比白起、韩信、英布、蓝玉……还有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被杀

  • 郭子仪的智慧:部将前来辞行,待之像仆人,事后才知他的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郭子仪,唐代宗,唐肃宗,平定,部将,安禄山

    在传统戏剧《醉打金枝》中,郭子仪的儿子郭暧酒后打了妻子升平公主,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唐代宗、皇后以及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戏中,唐代宗有训女时有一段念白,“先帝爷挣江山也非容易,保社稷他郭家功劳第一”,而且唐代宗对待郭子仪非但没有威严之样,反而亲近得如同老兄弟一样

  • 评选唐朝十大名将,哪些人能进入前十名?李靖、郭子仪当仁不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李靖,郭子仪,李光弼,苏定方,高仙芝,高骈

    唐朝名将太多了,真心要排前十名的话,估计很多没上榜的名将们,是要骂娘的。单纯从名气上来看,我认为以下这10位可以上榜。李靖、李勣、薛仁贵、苏定方、王玄策、王忠嗣、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高骈。这10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名气都是比较大的。其中某些人,甚至多次被写入了各种小说当中,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

  • 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最终是什么结局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郭子仪,安史之乱,唐代宗,唐德宗,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

  • 文比王阳明,武比郭子仪,谋略不输诸葛亮,这个男人却还被骂“笨”?!

    历史解密编辑:美剧院线标签:王守仁,郭子仪,诸葛亮,曾国藩,左宗棠

    △曾国藩画像(官服)有人说,如果要排历史名人榜,曾国藩绝对可以排第一。文,他可以比肩孔子、王阳明,可他家祖上五六百年都是种地的白丁,也不是阳明先生那种不世出的天才少年。武,他能比拟诸葛亮、郭子仪,但他40多岁还连马都不会骑,更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战略专业课程。出身平凡、资质平庸、资源有限,在任何人

  • 郭子仪晚年沉迷女色,后世史学家:不这样做自身难保

    历史解密编辑:贤谈文史标签:皇上,宰相,卢杞,唐朝,郭子仪,唐代宗,御史中丞,五代十国,后世史学家,中国军事制度

    公元764年,69岁的郭子仪打胜仗归来,唐代宗想封他一个大官,郭子仪却说:“给我6个美女”。代宗听后很是无语,说道:“爱卿做六休一,保重身体!”郭子仪竟然来了句:六个也不一定够啊。郭子仪如愿以偿,开心地回家,迫不及待地吩咐下人收拾出几套房间。第二天一大早,六位美人就被送到了郭子仪府上。郭子仪捋了捋胡

  • 郭子仪75岁受皇帝封赏:我只要6个美人,10年后才知他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皇帝,唐德宗,唐代宗,唐肃宗,五代十国,唐朝,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郭子仪太平本是将军定,不准将军见太平。在战争时期,优秀的将军是皇帝最器重的人,是国家最重要的人,但是在和平时期,将军却成为了皇帝的心头大患,手握兵权的人是不需要讲道理的,皇帝在将军面前也会失去话语权。在历史上,建国杀功臣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功臣甚至都活不到

  • 郭子仪后裔入闽衍派,郭氏入闽的始祖为郭子仪之孙郭嵩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郭子仪,郭嵩,始祖,进士,宰相,中书令

    郭氏的祖先,原是周文王之弟“號”公,“虢”与 “郭”,古音相同,后世遂称之为郭公。《唐书宰相世系 表》云:“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號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后来虢叔的裔孙序又被封于阳曲,从此开始正名为“郭公”。按阳曲县在今山西太原之北,故太原便成为天下郭姓的共同郡望:即郭氏始祖出自太原。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