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剧《醉打金枝》中,郭子仪的儿子郭暧酒后打了妻子升平公主,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唐代宗、皇后以及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戏中,唐代宗有训女时有一段念白,“先帝爷挣江山也非容易,保社稷他郭家功劳第一”,而且唐代宗对待郭子仪非但没有威严之样,反而亲近得如同老兄弟一样。
虽然只是戏剧,但此事在正史上也有记载,虽然细节上有不同之处,但不变的是唐代宗对待郭子仪的态度同样是十分敬重,可见郭子仪的地位很高。
郭子仪之所以能成为皇帝的亲家,并且获得尊重,是因为他作为军事将领,几次将唐朝从灭亡的边缘“救”了回来。当然,作为臣子仅仅有功劳,还不足以使得自己在官场安全无恙。
可是,郭子仪却是凭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得以安享晚年。比如有一次,郭子仪的部将向他辞行,他却故意像使唤奴仆一样对待部将。当时的人们都很困惑,但事后才发现,郭子仪这一举动果然高明。
临危受命的郭子仪
郭子仪出身于华阴郭氏家族,他的祖上六代都是从政、从军的官员,当时的郭家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之后凭着军功累迁任左武卫大将军,这时的郭子仪已经年过半百。
又过了几年,郭子仪母亲去世,他按例应该守孝三年,但是唐朝发生的一场动乱使得郭子仪不得不在一年后就返回到军营,这场动乱便是发生在唐朝755年到763年间的“安史之乱”。
动乱发生之初,郭子仪就被朝廷“夺情”召回,带领朔方军东讨安禄山。战争初期,郭子仪带领朔方军所向披靡,《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遂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平定藁城……”
在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得任兵部尚书,仍然统领朔方军。这时,宰相房琯向唐肃宗请缨出战,唐肃宗向来很信任房琯,便分给了他数万军队。
可惜的是,方靼缺少指挥经验,全凭一腔热血,结果自然被打败。这时,郭子仪的朔方军便成为了唐朝军队的中坚力量,担任的平叛的重任。
平定安史之乱
757年,郭子仪先后收复潼关、蒲津。在永丰仓一战中,郭子仪的儿子郭旰领兵出战,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胜利,也为唐朝军队打通了西进的通道。
同样也是这一年,安庆绪杀害父亲安禄山,自立为帝。唐朝廷也准备趁此机会大举反攻,收复长安。于是派出李嗣业、郭子仪、王思礼三人各领军队,在回滇军的帮助下,一举收复了长安。
整顿过后,郭子仪乘胜追击,东进欲收复洛阳。郭子仪负责进攻叛军正面,回纥一方则率军登山绕到叛军背后偷袭,虽然双方配合出现失误,但好在郭子仪临危不乱。
他指挥回来一同抵挡住了叛军反击,李嗣业乘机从后方奇袭叛军得手,唐军就此收复洛阳。但在收复两京之后,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却遭到权臣的嫉妒,被唐代宗所疏远。
直到一次,郭子仪拿着先帝唐肃宗赐给他的诏书献给皇帝,唐代宗这才明白郭子仪的忠心,并再次启用他。后来,郭子仪再次收复被吐蕃攻陷的长安,而后又在泾阳“单骑退回纥”,并联合回纥击溃了吐蕃。
因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又击败吐蕃,几次拯救唐朝于危难之际,唐代宗赐给他“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还称他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
更为难得的是,郭子仪从不居功自傲,待人处事都是谦虚有礼,虽然几次遭到诬陷,但都很快被平反,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子仪得以安享晚年。
使唤下属,如同奴仆
俗话说得好:“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功臣良将最终都没能得以善终,而郭子仪却是一个大大的例外
[图片9]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不仅能够在战场上使得士兵、敌人都尊敬他,同样也能在职场上处理好与同僚、下属的关系。比如,《上智部·郭子仪》中,就收录了有关郭子仪为人处世的一个事例:
话说,郭子仪住在都城中,而与其他高官不同,他的府门却是常年不管,来往的人们随意出入,也不会有人盘查、阻拦。一天,郭子仪手下的将领们前来拜访,原来是他们将要到外地赴任,特意来向郭子仪辞行告别。
以大家对他的印象来看,郭子仪应该会设下酒宴,好好招待他们,可接下来他做的事情,却让家人都很难理解。当军官们来访时,郭子仪家中的女眷正在梳妆打扮,他就命令自己的军官们进出卧室,给女眷递手巾、打水。
简单来说,他就像使唤下人一样。军官们困惑不解,但还是听从了郭子仪的安排。当时,家人私下劝郭子仪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有听。
[图片11]
等到事情过后,大家又来劝他,说着说着大哭起来:“您有着显赫的功劳,可是现如今却不自重,不仅对待昔日的属下如同仆人,还不分亲近远疏,就让人进入卧室。”
郭子仪听后,笑着回答他们:我没有想到我这么做的原因,我的地位和功劳已经到了极限,想要避免同僚的猜忌和嫉妒,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假如我们家紧闭门户,外人一律不得进入,那万一有人想要编造我们的罪状,就会很容易。相反,如果我们家门户大开,让外界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即使有人想找把柄,也找不出来。
我之所以让军官做一些仆人的事情,更是向传达出我不结党营私的决心,没有对部下有过于亲近的举动。正如郭子仪所料,朝中大臣听说了此事后,却没有一人指责他有过错,此后更是少了许多流言蜚语。
[图片13]
郭子仪的一生功勋卓著,时人称赞他“勋力之盛,无与伦比”。而且郭子仪文武兼备,富有政治头脑,善于“居安思危”,因而做事坦荡,得以在官场中全身而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