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子仪的智慧:部将前来辞行,待之像仆人,事后才知他的高明之处

郭子仪的智慧:部将前来辞行,待之像仆人,事后才知他的高明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 访问量:1594 更新时间:2024/2/1 19:40:30

在传统戏剧《醉打金枝》中,郭子仪的儿子郭暧酒后打了妻子升平公主,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唐代宗、皇后以及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戏中,唐代宗有训女时有一段念白,“先帝爷挣江山也非容易,保社稷他郭家功劳第一”,而且唐代宗对待郭子仪非但没有威严之样,反而亲近得如同老兄弟一样。

虽然只是戏剧,但此事在正史上也有记载,虽然细节上有不同之处,但不变的是唐代宗对待郭子仪的态度同样是十分敬重,可见郭子仪的地位很高。

郭子仪之所以能成为皇帝的亲家,并且获得尊重,是因为他作为军事将领,几次将唐朝从灭亡的边缘“救”了回来。当然,作为臣子仅仅有功劳,还不足以使得自己在官场安全无恙。

可是,郭子仪却是凭着过人的政治智慧,得以安享晚年。比如有一次,郭子仪的部将向他辞行,他却故意像使唤奴仆一样对待部将。当时的人们都很困惑,但事后才发现,郭子仪这一举动果然高明。

临危受命的郭子仪

郭子仪出身于华阴郭氏家族,他的祖上六代都是从政、从军的官员,当时的郭家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之后凭着军功累迁任左武卫大将军,这时的郭子仪已经年过半百。

又过了几年,郭子仪母亲去世,他按例应该守孝三年,但是唐朝发生的一场动乱使得郭子仪不得不在一年后就返回到军营,这场动乱便是发生在唐朝755年到763年间的“安史之乱”。

动乱发生之初,郭子仪就被朝廷“夺情”召回,带领朔方军东讨安禄山。战争初期,郭子仪带领朔方军所向披靡,《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遂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平定藁城……”

在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得任兵部尚书,仍然统领朔方军。这时,宰相房琯向唐肃宗请缨出战,唐肃宗向来很信任房琯,便分给了他数万军队。

可惜的是,方靼缺少指挥经验,全凭一腔热血,结果自然被打败。这时,郭子仪的朔方军便成为了唐朝军队的中坚力量,担任的平叛的重任。

平定安史之乱

757年,郭子仪先后收复潼关、蒲津。在永丰仓一战中,郭子仪的儿子郭旰领兵出战,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胜利,也为唐朝军队打通了西进的通道。

同样也是这一年,安庆绪杀害父亲安禄山,自立为帝。唐朝廷也准备趁此机会大举反攻,收复长安。于是派出李嗣业、郭子仪、王思礼三人各领军队,在回滇军的帮助下,一举收复了长安。

整顿过后,郭子仪乘胜追击,东进欲收复洛阳。郭子仪负责进攻叛军正面,回纥一方则率军登山绕到叛军背后偷袭,虽然双方配合出现失误,但好在郭子仪临危不乱。

他指挥回来一同抵挡住了叛军反击,李嗣业乘机从后方奇袭叛军得手,唐军就此收复洛阳。但在收复两京之后,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却遭到权臣的嫉妒,被唐代宗所疏远。

直到一次,郭子仪拿着先帝唐肃宗赐给他的诏书献给皇帝,唐代宗这才明白郭子仪的忠心,并再次用他。后来,郭子仪再次收复被吐蕃攻陷的长安,而后又在泾阳“单骑退回纥”,并联合回纥击溃了吐蕃。

因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又击败吐蕃,几次拯救唐朝于危难之际,唐代宗赐给他“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还称他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

更为难得的是,郭子仪从不居功自傲,待人处事都是谦虚有礼,虽然几次遭到诬陷,但都很快被平反,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子仪得以安享晚年。

使唤下属,如同奴仆

俗话说得好:“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功臣良将最终都没能得以善终,而郭子仪却是一个大大的例外

[图片9]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不仅能够在战场上使得士兵、敌人都尊敬他,同样也能在职场上处理好与同僚、下属的关系。比如,《上智部·郭子仪》中,就收录了有关郭子仪为人处世的一个事例:

话说,郭子仪住在都城中,而与其他高官不同,他的府门却是常年不管,来往的人们随意出入,也不会有人盘查、阻拦。一天,郭子仪手下的将领们前来拜访,原来是他们将要到外地赴任,特意来向郭子仪辞行告别。

以大家对他的印象来看,郭子仪应该会设下酒宴,好好招待他们,可接下来他做的事情,却让家人都很难理解。当军官们来访时,郭子仪家中的女眷正在梳妆打扮,他就命令自己的军官们进出卧室,给女眷递手巾、打水。

简单来说,他就像使唤下人一样。军官们困惑不解,但还是听从了郭子仪的安排。当时,家人私下劝郭子仪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有听。

[图片11]

等到事情过后,大家又来劝他,说着说着大哭起来:“您有着显赫的功劳,可是现如今却不自重,不仅对待昔日的属下如同仆人,还不分亲近远疏,就让人进入卧室。”

郭子仪听后,笑着回答他们:我没有想到我这么做的原因,我的地位和功劳已经到了极限,想要避免同僚的猜忌和嫉妒,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假如我们家紧闭门户,外人一律不得进入,那万一有人想要编造我们的罪状,就会很容易。相反,如果我们家门户大开,让外界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即使有人想找把柄,也找不出来。

我之所以让军官做一些仆人的事情,更是向传达出我不结党营私的决心,没有对部下有过于亲近的举动。正如郭子仪所料,朝中大臣听说了此事后,却没有一人指责他有过错,此后更是少了许多流言蜚语。

[图片13]

郭子仪的一生功勋卓著,时人称赞他“勋力之盛,无与伦比”。而且郭子仪文武兼备,富有政治头脑,善于“居安思危”,因而做事坦荡,得以在官场中全身而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评选唐朝十大名将,哪些人能进入前十名?李靖、郭子仪当仁不让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李靖,郭子仪,李光弼,苏定方,高仙芝,高骈

    唐朝名将太多了,真心要排前十名的话,估计很多没上榜的名将们,是要骂娘的。单纯从名气上来看,我认为以下这10位可以上榜。李靖、李勣、薛仁贵、苏定方、王玄策、王忠嗣、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高骈。这10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名气都是比较大的。其中某些人,甚至多次被写入了各种小说当中,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

  • 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最终是什么结局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郭子仪,安史之乱,唐代宗,唐德宗,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

  • 文比王阳明,武比郭子仪,谋略不输诸葛亮,这个男人却还被骂“笨”?!

    历史解密编辑:美剧院线标签:王守仁,郭子仪,诸葛亮,曾国藩,左宗棠

    △曾国藩画像(官服)有人说,如果要排历史名人榜,曾国藩绝对可以排第一。文,他可以比肩孔子、王阳明,可他家祖上五六百年都是种地的白丁,也不是阳明先生那种不世出的天才少年。武,他能比拟诸葛亮、郭子仪,但他40多岁还连马都不会骑,更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战略专业课程。出身平凡、资质平庸、资源有限,在任何人

  • 郭子仪晚年沉迷女色,后世史学家:不这样做自身难保

    历史解密编辑:贤谈文史标签:皇上,宰相,卢杞,唐朝,郭子仪,唐代宗,御史中丞,五代十国,后世史学家,中国军事制度

    公元764年,69岁的郭子仪打胜仗归来,唐代宗想封他一个大官,郭子仪却说:“给我6个美女”。代宗听后很是无语,说道:“爱卿做六休一,保重身体!”郭子仪竟然来了句:六个也不一定够啊。郭子仪如愿以偿,开心地回家,迫不及待地吩咐下人收拾出几套房间。第二天一大早,六位美人就被送到了郭子仪府上。郭子仪捋了捋胡

  • 郭子仪75岁受皇帝封赏:我只要6个美人,10年后才知他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皇帝,唐德宗,唐代宗,唐肃宗,五代十国,唐朝,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郭子仪太平本是将军定,不准将军见太平。在战争时期,优秀的将军是皇帝最器重的人,是国家最重要的人,但是在和平时期,将军却成为了皇帝的心头大患,手握兵权的人是不需要讲道理的,皇帝在将军面前也会失去话语权。在历史上,建国杀功臣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功臣甚至都活不到

  • 郭子仪后裔入闽衍派,郭氏入闽的始祖为郭子仪之孙郭嵩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郭子仪,郭嵩,始祖,进士,宰相,中书令

    郭氏的祖先,原是周文王之弟“號”公,“虢”与 “郭”,古音相同,后世遂称之为郭公。《唐书宰相世系 表》云:“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號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后来虢叔的裔孙序又被封于阳曲,从此开始正名为“郭公”。按阳曲县在今山西太原之北,故太原便成为天下郭姓的共同郡望:即郭氏始祖出自太原。郭氏

  • 郭子仪击溃10余万叛军收复洛阳,回纥参战对李唐平叛作用并不大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叛军,唐军,平定,画家,郭子仪,安庆绪,洛阳市,五代十国,李唐(宋朝)

    唐朝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后,局势一度向着有利于李唐的方向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唐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令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十余万,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安庆绪退守相州,叛乱有旦夕可破之势,可以说在相州之战前,唐肃宗已经看到了足以令自己成为中兴之主的功绩。在唐军一路东进

  • 郭子仪经历七朝,为何能屹立不倒?就看人这一点,一般人比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宰相,旧唐书

    郭子仪,是唐朝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少年时入军,成为了一名军官,但却一直没机会施展手脚。等到安史之乱后,郭子仪与广平王一起收复长安,因功勋卓著被封为“代国公”。后来,相州兵败,郭子仪需承担管理责任被免除兵权。公元763年,长安被攻陷,政府不得不启用郭子仪,让他去平定战乱。据载,郭子仪共有八子八女。

  • 吐蕃只有40万人,为何能攻入长安15天?郭子仪是怎么夺回长安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郭子仪,吐蕃,松赞干布,吐谷浑,唐代宗,长安

    任何强大的民族,从来都不是以人口论的,而是要看他们是否团结。当年蒙古铁骑不过20多万人,却能够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建立天下无敌的大蒙古国。清朝入关的时候,也不过只有10多万八旗兵,但是却能够统一天下,维持了276年之久的统治。当年金国的女真人,也只有10多万的部队,甚至打算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可他们

  • 70多岁郭子仪战功显赫,不要高官厚禄只求6美人,却是先见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郭子仪,安禄山,唐玄宗,唐肃宗,李光弼,唐代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出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后世代代相传。自古帝王多薄情在唐玄宗末年,却一反常态,帝王将相不爱江山却独爱美人,以至于后代君王都以此为戒,避免失江山的悲惨结局,重蹈覆辙。在现代研究中,一反唐玄宗被美色葬送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