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孙无忌的悲惨结局,早在16年前扶持李治为太子时,就已注定

长孙无忌的悲惨结局,早在16年前扶持李治为太子时,就已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湖说文史 访问量:364 更新时间:2023/12/22 23:39:42

公元659年,当长孙无忌颤颤巍巍的把一条白娟抛上房梁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想起自己当年的意气风发。

时间拉回到十几年前,在太宗李世民说出要封晋王李治为太子后,紧接着对站在一旁的李治说:还不快谢谢你舅舅,是他许了你的太子之位。此时还一脸稚嫩的李治立即向长孙无忌跪地叩首。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李世民发妻的哥哥,唐朝建立前期,就跟着李世民,成为其心腹谋臣,并且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也是立下了大功。

在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被封为宰相,并且属于历史上有名的“凌霄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以说在李世民时期长孙无忌已经非常有权势了。

公元642年,太宗李世民培养了十几年的太子李承乾,因为谋逆被废。此时按照继承顺序来讲的话,太子之位理所应当的应该被太宗次子魏王李泰接任。

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的强烈反对,选择支持晋王李治。和李治一样,李泰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可是为什么却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呢?

李承乾在被宣布成为太子之后,太宗李世民完全是把他当做下一个皇帝来培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些老臣们前期都是在辅佐李承乾的。

后来李承乾被废,很大原因是由于魏王李泰,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很多年。

可想而知,前期辅佐李承乾的老臣们肯定是不愿意看到魏王李泰继位的,因为李泰继位肯定没有这些人的好果子吃。

魏王李泰和太子争斗了这么多年,身边已经有了一大批跟随者,可以说围绕着李泰身边的势力集团已经形成。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假如李泰被封了太子,前期辅佐李承乾的老臣们再来投奔,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而晋王李治和李泰相比,那就是一贫如洗,可以说身边根本没什么人。

大臣们就是用脚选择也会知道,跟着李治这样的人创业,如果成功了,肯定会收获颇丰。

这就李治和李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了。

魏王李泰可以说非常强势,具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理念。但是他犯下一个大错,因为急于树立自己的个人威信,经常在一些事情上和一些功勋老臣叫板。这也让一些老臣们直犯嘀咕,还没当上太子就这样,当上皇帝还得了。

而晋王李治就不一样了,李治本身年纪小,且性格柔弱,这样的人当上皇帝之后,可以说比较容易掌控。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泰犯了一个大错,他为了让李治退出竞争,曾恐吓李治:你素来和李元昌交好,如今他因为谋逆已经伏法,你难道想走他的老路吗?

这句话吓的李治整天哭丧着脸,李世民知道后,才意识到手底下大臣说的一句话:李泰即位后,定然不会放过李治。

而且早年和废太子李承乾竞争时,就已经暴露了李泰夺嫡的野心。如果真的立他为太子,那就意味着,对他前期在和李承乾竞争时,使用一些手段的肯定。

“夺嫡”是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不能助长这种风气。

终于李治被立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子李治在太宗李世民去世后,继承皇位。

果不其然,长孙无忌和盟友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来辅佐高宗李治。

一开始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一样美好,长孙无忌果然拿到了理想中的权力,朝廷大事的处理,一切无不经过他手。

同时长孙无忌借有名的“房遗爱谋反案”,把一帮和自己政见不合的人,一举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也达到了权力的高峰。

时间一长,逐渐长大的唐高宗也发现自己做很多事都有心无力,一件小事都会受到多方掣肘,这些事情和人的背后都指向一个人,那就是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唐高宗李治务必会收回自己放出去的权利,如果说李治一个人不行的话,那么他的好搭档武则天会助他一臂之力。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个人联手,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上,对长孙无忌集团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在此过程中扶植自己的亲信,一把夺回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连长孙无忌本人,也落了一个被赐死的悲惨结局,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可以说长孙无忌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获得了过多的权力,而是在于他没有及时把这些权力归还给李治。

悲哀的是,他把暂时由他保管的东西,误以为是他自己的了。

人生有两条真谛,一条叫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条叫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是@东湖说文史,分享时光里的故事,触摸历史,让我们一起成长。

更多文章

  • 长孙无忌作为李泰和李治的舅舅,他为何选李治做太子,而不选李泰

    历史解密编辑:奕布趣闻标签:李治,李泰和,唐高宗,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李泰(唐朝)

    长孙无忌这个让只要在唐朝说起来大家都是知道这个人的,这个人的人生十分的传奇,出生在隋朝,却是唐朝做官,一生之中经历了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四朝老臣了,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过两次豪赌,只要有一次赌错就会使得他身败名裂。长孙无忌第一赌博就是将自己整个家族的命运都赌到了李世民

  • 长孙无忌:大唐开国功臣,凌烟阁榜上第一人,最后为何被流放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治,李渊,武则天,凌烟阁

    受很多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到隋末唐初这段历史,很多人会瞬间想起一些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比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这个名单如果要完整列出来的话,估计不比完整版的《报菜名》短。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曾经在隋末唐初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却被严重淡化了。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

  • 凌烟阁功臣中排第一的长孙无忌,如何惨死于外甥唐高宗李治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是你我的标签:李治,李恪,唐朝,李世民,凌烟阁,唐高宗,柳无忌,科学家,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

    作者:念初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长孙无忌(?—659年 ),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长孙无忌幼年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

  • 长孙无忌最后一天:耳边响起李恪临终诅咒,心里想起妹妹临终告诫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治,李建成,房玄龄,李勣,李恪(吴王),唐朝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七月初八,黔中道黔州(治今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霏霏淫雨已经连续下了一个多月,下的人们心头宛若住了二十五只猫,百爪挠心。73岁的长孙无忌蜗居在狭窄简陋潮湿阴冷的贬所内,须发皆白,苍老不堪。自从三月被罢官流放,他的思绪也宛若坎坷波折的贬途,起伏不定。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7年

  • 大唐开国元勋长孙无忌,为啥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历史解密编辑:聪聪扒历史标签:太宗,宰相,高宗,唐朝,李世民,房玄龄,科学家,长孙无忌,大唐开国,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欲废太子李承乾,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因是废长立幼,有悖于封建伦理,怕大臣们反对而内心犹豫不决。一日散朝,他留下李治、司徒(宰相)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jì]等人后,抽佩剑要自刎。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一说陇西狄道人,又说钜鹿郡人。长孙无忌见状大惊,忙问太宗想干什么

  •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策划玄武门之变,晚年却被贬自缢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长孙无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宰相,房玄龄,武则天

    建议使用APP语音播报功能,随时随地收听历史故事预计阅读本文需要5分钟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欲废太子李承乾,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因是废长立幼,有悖于封建伦理,怕大臣们反对而内心犹豫不决。一日散朝,他留下李治、司徒(宰相)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jì]等人后,抽佩剑要自刎。李世民,祖籍陇西

  • 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之一长孙无忌,能文能武位极人臣却结局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李渊,李治,唐朝,李世民,高士廉,科学家,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贞观之治,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634年,长孙皇后去世前,断断续续对唐太宗说:“不要重用长孙家族的人,只要以外戚的方式对待就可以了,我就放心了”。二十多年后,长孙家族却销声匿迹了,这个豪门望族到底经历了什么?长孙皇后出生在官宦世家,小名观音婢,父亲是隋朝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皇族之后,她是家中的小女儿,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理。

  • 打下唐朝最大疆域的皇帝,为何登基10年后,逼死舅舅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流连染紫悯标签:皇帝,李治,唐朝,李世民,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谈及唐朝版图最大的皇帝,可能有人会认为是唐太宗或唐玄宗,其实大家忽略了唐高宗李治!在李治在位期间的唐朝疆域最大,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建立了一个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的庞大帝国!在历史上,李治给人的印象是低调、儒弱、仁义,然而这样一个皇帝,为何在登基

  • 唐史:马前卒褚遂良,接受李世民遗命护卫长孙无忌,成败皆不由己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李治,皇帝,唐史,唐朝,褚遂良,李世民,马前卒,唐太宗,书法家,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皇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治继位时还不到22岁,这个年龄来执掌大唐还略显稚嫩,而且距离他当上皇太子也才不过六年时间,并没有接受多长时间的储君教育,所以,李世民临终前给他安排了几位辅政大臣。其中,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位为首,李世民也有专门叮嘱继

  • 处斩前,李世民三皇子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李世民死前的大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体元的文史沙龙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恪,长孙皇后,李治

    公元653年,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吴王李恪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死刑。在刑场上,李恪却视死如归,并撂下了一句狠话:“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很显然,李恪是在诅咒害死自己的仇人的——长孙无忌。众所周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兼头号亲信,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而李恪为何要如此痛恨长孙无忌,甚至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