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承乾选他当老师,想不被废都难

李承乾选他当老师,想不被废都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1881 更新时间:2024/2/12 7:45:01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千古名君,文治武功都是十分出色的,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显得有些乏力。一直被他视作接班人的李承乾虽然早早的被立为太子,后来却却因为忌惮李泰谋反了。关于李承乾为什么谋反说法非常多,李世民晚年对李泰颇为欣赏,李泰又有军功在手,这和李渊当时的情况多像啊。事实证明,当了太子不一定万无一失,在权利的驱使下,李承乾做出那样的举动也不足为怪。

值得一提的是,李承乾的老师李纲先后负责教导过杨勇、李建成两人。两人和李承乾很像,虽然是太子,最后都不得善终。有人说,这老师选的就不吉利,难怪李承乾步前任的后尘了。当然这只是笑语,李纲作为隋唐时期的名臣,还是很有气节的。

李纲少年时期便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他最初是北周齐王宇文宪手下的一个小参军,周宣帝对齐王颇有微词,准备除掉他,却苦于没有罪名。于是他召来齐王身边的幕僚,打算让那些人诬陷齐王,其中就有李纲。李纲虽然知道周宣帝圣意已决,齐王必死,但他作为齐王的人,誓死不肯诬陷主公。后来宇文宪伏诛,他生前的那些下属都躲的远远地,生怕被牵连,只有李纲将其收尸安葬,嚎啕大哭。周宣帝感其恩义,没有深究。

杨坚建隋代周后,认为李纲有情有义,是个能担大任的人,就让他就任太子洗马,好好教导太子杨勇。有一次,杨勇宴请东宫官员,唐令则亲自弹琵琶取悦太子。李纲当即站出来说,“唐令则负责辅佐太子,现在却把自己当歌姬愉悦太子,皇上知道了一定会生气,太子还是赶紧将他治罪吧!”

杨勇玩的正开心,哪有空理他,直接呵退了李纲。后来杨勇被废,东宫原来的官员都不敢替废太子说话,李纲挺身而出,指责杨坚疏于教导太子,派一些心术不正的人辅佐太子,太子怎么能不堕落呢?隋文帝听后,默然不语,最后提拔李纲为尚书右丞。

李纲为人正直,在朝堂上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退步,于是遭到一些大臣的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有个占卜的人要他尽早远离庙堂,不然大祸临头,后悔就晚了。李纲听后,一直隐居山林。

李渊建立唐朝后,听说李纲素有贤名,便加封他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太子詹事。于是,李纲再一次成为了太子党。一开始,李建成确实兢兢业业,可后来就逐渐亲近一些小人,对朝廷一些政策多有不满。李纲多次劝谏,李建成左耳进右耳出,全然不放在心上。李纲见这位太子和杨勇一路货色,就请求辞职。李建成想到李纲以前被迫担任过贼将何潘仁的长吏,现在居然不吭做自己的尚书郎,十分生气。李纲向李渊请辞,李渊听说后,向他道歉,说,“我知道你是个肱股之臣,太子年少轻狂不懂事,我希望你可以一直辅佐他,让他成为明君。”

于是,李纲继续留在东宫,李渊还加封他太子少保之职。后来,李纲多次劝谏李建成,李建成还是不听,渐渐的李纲也放弃了,常常因为不得志而悲叹。

李世民继位后,对这位曾经的“太子党”颇有好感,就让他教导李承乾,授太子少师。李承乾对这位老师确实很上心,他知道李纲腿脚不便,就派人扶他上殿,虚心请教,拜了又拜。李世民每次讨论什么政事,也一定喊来李纲参考参考。后来,李纲身体不适,李世民还派房玄龄前去问候。

贞观五年,85岁的李纲与世长辞,李世民追谥其“贞”,太子李承乾亲自立碑。

纵观李纲一生,历经五朝,侍奉过三位太子,虽然最后这些人都与皇位失之交臂,但是,李纲的忠贞刚毅值得流芳百世。

标签: 李承乾李纲李世民李渊李建成东宫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谢文浩情感测试标签:李世民,李承乾,皇位,李恪,玄武门之变

    唐朝贞观十八年(西元644年)年底,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去世。李世民对嫡长子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于是命人按照国公的礼节安葬——此前,李承乾已经被贬为庶人。曾经,李承乾是大唐帝国的皇太子、李世民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因为造反的缘故,最终被李世民废掉了太子身份。那么,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1、玄武门之变的

  • 历史篇篇:重庆大唐同志太子李承乾之墓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承乾,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长孙皇后,杜如晦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繁荣昌盛,创造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同时也是历史上最自由开放的朝代之一。即使是在最最自由,最繁华,最昌盛的朝代,也总会有郁郁寡欢的人。今天来说的,就是大唐前期,李世民之子嫡长子太子李承乾的故事。李承乾的墓地在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郁山古镇,在北方草木枯萎的季节,这里还能看到绿色

  •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可悲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李世民,李承乾,太宗,东宫,魏王,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隋朝,黄易小说人物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

  •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的太子,日子为何过得生不如死?不得不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人文史旅途标签:李渊,皇帝,魏征,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李渊去世之前,曾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李渊这话的意思,便是指当初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亲手弑杀了他的兄弟,然后逼李渊让位给他。对此,李渊一直心存怨恨,所以才会在临死之前说出这样的话。李渊临死之前,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知道。但从后来的唐朝历

  • 李恪:李世民第三子,连毛爷爷都高度称赞,却因血统问题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李渊

    李世民是近代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英明神武的皇帝。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也有大限将至的一天,所以李世民也曾经为继承人事件感到非常苦恼和焦虑。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李承乾,一个是李治,一个是李恪。其中他的第三个儿子可谓是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的才能远远超过他的两个哥哥。在

  • 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李治,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明朝藩王列表(蜀王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帝之一。撇开他的一些争议不说,他当皇帝可以说是做得非常不错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政”,也为万国朝廷的盛唐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李世民一朝,朝堂上存在着三种势力: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族;三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

  • 吴王李恪一度为李世民赏识,差点当接班人,为何后来没有当成皇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

  • 34岁李恪被迫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长孙无忌,李世民,自缢,李治,武则天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曾极盛一时的朝代必定导致权力的斗争更加激烈,尤其处于处于权力的漩涡中心,作为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尽管能力出众但依旧被冤自缢,留下诅咒,“长孙一家覆灭在即。”这诅咒与他的死看似毫无关系,也没人在意,但却影射了历史的因果,长孙无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最终还是输掉了自己,和李恪落得了

  • 悲情皇子李恪,隋唐两朝血统,储君边缘体,却仍旧遭了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恪,储君,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承乾,高阳公主

    永徽四年(653年),吴王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死,且仅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直到四十八年后的神龙元年才得以平反,恢复了吴王的爵位,后代恢复皇亲荣誉。李恪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而后者虽一时风光无二,此后也因为成了“二圣”障碍而被赐死。李恪可谓是悲情代表,太宗李世民对其恩宠有加,称吴王李恪“英果类我”

  •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毛主席也表示称赞,可惜最终却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恪,毛主席,李承乾

    古代世袭制王朝的皇位传承,讲究血统,这个血统还不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就行,还要考察皇子母家的血统,和身份地位。虽说古代皇族,母凭子贵,后宫女子只要产下皇子,便的提升自己的地位,可其实母与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母凭子贵,子也需要凭母贵。自古嫡子受宠皇族讲究嫡庶尊卑,且立嫡立长,这就导致其他嫔妃生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