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谢文浩情感测试 访问量:4766 更新时间:2024/2/11 1:55:01

唐朝贞观十八年(西元644年)年底,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去世。李世民对嫡长子的去世感到十分悲痛,于是命人按照国公的礼节安葬——此前,李承乾已经被贬为庶人。

曾经,李承乾是大唐帝国的皇太子、李世民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因为造反的缘故,最终被李世民废掉了太子身份。那么,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1、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6年)夏季,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和另一个嫡子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迫于形势,只好册封李世民为新的太子,并在之后不久禅位给李世民。

可以说,李世民是通过政变的手段夺取的皇位。李世民夺取皇位的同时,也给大唐帝国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儿: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遭到了破坏。要知道,在这之前,几乎所有朝代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想要剥夺嫡长子继承权的合法途径,不外乎两点:

第一,是让嫡长子不具备嫡长子身份——比如嫡长子的母亲失去了皇后的身份;

第二,第二,则是以嫡长子失德的名义,剥夺嫡长子继承权。毕竟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人无能不是罪过,但失德却是大事儿。

而玄武门之变,导致了人们在内心深处普遍觉得:嫡长子继承制遭到了破坏。只要实力足够,哪怕不是嫡长子,也可以获得皇位继承权。

而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

2、贞观风云

李世民登基后,嫡长子李承乾被册立为贞观朝廷的太子。起初,李世民对于李承乾寄予厚望,也希望李承乾将来能继承自己的皇位,将大唐推向新的高峰。但这一切,随着李承乾的成长,而发生了变化。

李承乾成长的同时,他的兄弟们也开始成长。

李世民有嫡出儿子三个: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晋王李治。此外,庶子李恪,也非常让李世民感到喜爱。而李泰的表现,也无疑要比李承乾出彩、优秀。这不得不让李承乾感到担心——那就是在具备玄武门之变传统的大唐,遇上一个如此优秀的弟弟,而且也是嫡子身份,自己会不会成为李建成第二。

李承乾的焦虑,在贞观十六年达到了巅峰:这一年,李泰因为编撰《括地志》,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赐和嘉奖。这让李承乾对情况产生了误判:那就是会不会,不用等李泰动手,唐太宗就先废掉自己的太子身份?自古以来,废太子可没好下场——要知道,唐高祖时代,李世民武功赫赫,所以有了当皇帝的本钱,如今天下太平,李泰的文治,也足以取代自己,获得皇位继承权。

于是李承乾抱着先下手为强的想法,打算重演一次玄武门之变。但最终,事情出现泄漏,李承乾也因为谋反,被李世民废黜了太子身份。

3、李世民的选择

按照唐朝法律,谋反应该处死。但是李承乾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所以李世民只是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李承乾被废黜以后,李世民也开始为继承人问题产生了焦虑:那就是李世民不知道该选择谁来担任继承人:

李泰的品行,李世民很清楚:他有才干,但品行有问题。如果李泰做了太子,将来做了皇帝,怕是李唐宗室会遭到清洗。所以不当立。

按照李世民的想法,李恪是合适的继承人。但是李恪毕竟是庶子,册立李恪为太子,少不得引起朝臣的反对。所以,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好册立李治为继承人。

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取得了唐朝的朝政大权,并在若干年后,对李唐宗室进行了清洗。这或许是李世民没想到的。

更多文章

  • 历史篇篇:重庆大唐同志太子李承乾之墓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李承乾,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长孙皇后,杜如晦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繁荣昌盛,创造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同时也是历史上最自由开放的朝代之一。即使是在最最自由,最繁华,最昌盛的朝代,也总会有郁郁寡欢的人。今天来说的,就是大唐前期,李世民之子嫡长子太子李承乾的故事。李承乾的墓地在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郁山古镇,在北方草木枯萎的季节,这里还能看到绿色

  •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可悲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李世民,李承乾,太宗,东宫,魏王,唐太宗,军事制度,书法家,隋朝,黄易小说人物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

  •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的太子,日子为何过得生不如死?不得不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人文史旅途标签:李渊,皇帝,魏征,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李渊去世之前,曾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李渊这话的意思,便是指当初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亲手弑杀了他的兄弟,然后逼李渊让位给他。对此,李渊一直心存怨恨,所以才会在临死之前说出这样的话。李渊临死之前,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知道。但从后来的唐朝历

  • 李恪:李世民第三子,连毛爷爷都高度称赞,却因血统问题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李渊

    李世民是近代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英明神武的皇帝。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也有大限将至的一天,所以李世民也曾经为继承人事件感到非常苦恼和焦虑。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李承乾,一个是李治,一个是李恪。其中他的第三个儿子可谓是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的才能远远超过他的两个哥哥。在

  • 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李治,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明朝藩王列表(蜀王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帝之一。撇开他的一些争议不说,他当皇帝可以说是做得非常不错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政”,也为万国朝廷的盛唐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李世民一朝,朝堂上存在着三种势力: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族;三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

  • 吴王李恪一度为李世民赏识,差点当接班人,为何后来没有当成皇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

  • 34岁李恪被迫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长孙无忌,李世民,自缢,李治,武则天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曾极盛一时的朝代必定导致权力的斗争更加激烈,尤其处于处于权力的漩涡中心,作为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尽管能力出众但依旧被冤自缢,留下诅咒,“长孙一家覆灭在即。”这诅咒与他的死看似毫无关系,也没人在意,但却影射了历史的因果,长孙无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最终还是输掉了自己,和李恪落得了

  • 悲情皇子李恪,隋唐两朝血统,储君边缘体,却仍旧遭了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恪,储君,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承乾,高阳公主

    永徽四年(653年),吴王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死,且仅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直到四十八年后的神龙元年才得以平反,恢复了吴王的爵位,后代恢复皇亲荣誉。李恪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而后者虽一时风光无二,此后也因为成了“二圣”障碍而被赐死。李恪可谓是悲情代表,太宗李世民对其恩宠有加,称吴王李恪“英果类我”

  •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毛主席也表示称赞,可惜最终却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恪,毛主席,李承乾

    古代世袭制王朝的皇位传承,讲究血统,这个血统还不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就行,还要考察皇子母家的血统,和身份地位。虽说古代皇族,母凭子贵,后宫女子只要产下皇子,便的提升自己的地位,可其实母与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母凭子贵,子也需要凭母贵。自古嫡子受宠皇族讲究嫡庶尊卑,且立嫡立长,这就导致其他嫔妃生再多

  •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李恪,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李承乾

    这个题干应该分解为两问题来回答,一、李世民为何想改立太子?二、李世民为何将李恪作为备选?搜图李世民为何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李世民之所以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其实是为第一次易储的仓促打补丁。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最钟爱的李泰为太子,后来才发现,李泰竟然背着他做了那么多兄弟相煎的事。爱子心切的李世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