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可悲的结局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可悲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听风月满佳人 访问量:701 更新时间:2024/1/20 13:56:37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

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

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

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

后因李承乾有足疾,太宗对四子李泰又过分宠爱,而使李泰萌生了夺东宫之心。李承乾怕因此被废,于是于贞观十七年(643)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但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

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唐玄宗赠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

太子称为储君,是皇位的继承者,是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因而立太子是各朝最重要的大事。

唐太宗与历代帝王一样,十分重视太子的选择和培养。当他挑选了长子承乾为太子后,麻烦就接踵而至,不久又陷入了废立太子的烦恼之中。

幼年的承乾十分聪慧,唐太宗看在眼里,特别喜欢。贞观四年(630)七月,唐太宗挑选了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太师,负责承乾的教育。

李纲是个老夫子,每每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灌输给承乾,上课时“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年幼的承乾好像是真地懂了,“未尝不耸然礼敬”,对他十分敬重。

唐太宗看到师徒俩这样的认真劲,心中十分满意。为了让承乾从小培养执政的能力,太宗还让承乾处理一些简单的政事,而承乾解决起来十分果断,颇识大体。

然而承乾生长于皇家深宫之中,没有接触民间疾苦,眼光短浅的毛病渐渐显现。皇太子无比尊贵的地位,加上他自我感觉很好,日渐染上奢侈、散漫的纨绔恶习。

他张口闭口忠孝,人前也显得十分沉稳,但背地里却十分喜好声色,与一帮小人浪荡无度。由于他很会伪装,许多朝臣都受他蒙骗,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唐太宗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时,才感到有所畏惧。

唐太宗这时也发觉他问题很大,不过并没有想放弃他,认为他还很年轻,尽管身上有一些劣习,但还可以改掉,毕竟他还有可塑性,只要有好的老师指点,应该会成为一个好太子的。

李纲病逝后,唐太宗将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的肩上。李百药发现承乾颇为留意典籍及爱好嬉戏,曾写了一篇《赞道赋》,以古代太子成败之事讽谏承乾,得到唐太宗的赞同。

然而要让承乾真的听李百药的劝导,已经不太可能了,他依然故我。两年后,李百药灰心离职。贞观七年,唐太宗挑选了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

杜正伦以直谏而闻名朝野,唐太宗想让他与于志宁一起共同辅导太子。唐太宗最初还亲临东宫,了解承乾的学业进展。

这时承乾得了脚疾,不能上朝,就避开了唐太宗对他的直接监督,一批小人乘机来到他身旁,引诱他更加嬉戏荒诞。杜正伦、于志宁的直言相劝都无济于事,承乾根本听不进他俩的话了。

唐太宗知道后,十分不满。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丧失对他的希望,又挑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想加强教育,让承乾改正缺点。

孔颖达十分负责,一见到承乾有问题,马上板了脸进谏,可承乾却嘻皮笑脸,习性如故。太宗无奈,只得再次更换老师,于贞观十二年任命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

承乾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父宗的期望,看着儿子的这副模样,唐太宗内心十分焦虑,父子骨肉亲情日趋淡漠,日子一长,太宗生出了厌恶之情。

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发现太子与他在政见上差距更大。唐太宗一直标榜以文治国,尊贤礼士,而承乾毫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懂太子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一味嬉戏废学,对突厥的尚武风习十分爱好。

唐太宗即位后,大力倡导纳谏,也希望太子能像他一样,想不到承乾不喜谏臣,不纳善言,对父亲派给他的老师都是阳奉阴违。

唐太宗思贤若渴,一旦发现贤才,必礼贤下士,而承乾不闻有爱贤好善之举,反而“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令太宗十分反感。

唐太宗对承乾十分失望,并渐渐有了废掉太子的念头。这时他发现皇子魏王李泰聪敏绝伦,开始对他宠异起来,并在各方面给李泰不少优待,每月给魏王李泰经济上的供给超过了承乾。

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不赴任,可以留在京城。后来为了往来方便,太宗让李泰移居皇宫大内的武德殿,还特令魏王府设置文学馆。之所以要这样做,唐太宗主要是想渐渐树立李泰的威信,为有一天更换太子作好准备。

其时承乾也发觉了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和对李泰的偏爱,知道自己已经失宠,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心中恼怒不已。

前途的黯淡使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终日沉湎于酒色。他在东宫招来上百人扮作突厥人,奏胡乐,跳胡舞,挥舞着胡人的狼旗,还搭个胡人的毡帐,模仿胡人的军事布阵,手中拿着胡人的短剑厮斗,甚至还让人烧柴烤着全羊,拔出佩刀一点点割着吃。

他自己还比作是可汗,假装突然死了,让众人依胡人风俗在死尸边上嚎啕大哭,将东宫弄得一片乌烟瘴气。

他私下收养了一个小乐伎,整日和她寻欢作乐,对她十分宠爱。史载,李承乾曾看中一个叫称心的男孩,才貌双全,又会唱又会跳还特别会抛媚眼,跟泰国人妖也差不多了,整天三餐一宿也共一双的亲昵样(歌坛大姐大梅艳芳唱出了他的心声)。

李世民知道后怒不可遏,派人将小乐伎杀了,这使承乾伤心无比,在东宫为她设灵堂,筑坟凿碑,早晚祭奠,痛哭流涕,还装着身体不舒服几个月不上朝,其实是不愿见父皇。

李承乾怀疑李泰打了小报告,十分愤怒,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整天就为这个为他冤死的美貌娈童以泪洗面,在他的画像前发呆度日,标准痴情郎一个。从此以后也和李泰有了不共戴天之仇,不玩死他誓不罢休。

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承乾开始行动了。

他与党羽商量对策,准备了两个计划。他们首先派出刺客纥干承基暗杀魏王李泰,认为只有除掉嗣君的竞争对手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但想不到这一计没有成功。

第一个计划不行,退而求其次,就着手第二个,即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孤注一掷,发动宫廷政变,让唐太宗退位当太上皇,用武力登上皇位。

承乾的不轨行为令唐太宗十分痛心,他在更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他仍幻想承乾能改过自新。

直到贞观十六年,他还派出魏徵为太子太师,以加强对承乾的教育。魏徵是一个坚决主张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所以唐太宗想让他对承乾作最后的努力,因为只有魏徵还会全心全意想让承乾走向正路。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亡,挽救承乾的最后努力破灭。

魏王泰眼见自己在接近皇位了,就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承乾无法可想,只能加快谋反的步伐。

与承乾一起的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本来只是与唐太宗有点小的不愉快,在承乾的影响下,同病相怜,几个人凑在一起一谈,决意反叛。

大家都割臂起誓,用帛拭血,烧成灰后和着酒一起喝下去,嘴上念了几句同生死的话,决定到合适的时机偷偷奔袭唐太宗的寝宫。

想不到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贞观十七年二月,在齐州的齐王李祐谋反。

消息传来,承乾十分高兴,对手下的纥干承基说:“我宫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多步,如果我和你要弄点事情出来,难道是齐王可比的”齐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了,一干人等被带到长安审问,想不到事情牵连到纥干承基。

四月,纥干承基受不住审讯中的用刑,供出了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唐太宗立案审理,让长孙无忌等众大臣组成专门法庭审理这件事,在觉得证据齐全之后,太宗派出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拘捕了承乾及其党羽,一场还未发动的政变就这样流产了。

汉王李元昌被赐死,侯君集以下众人都被处以极刑。几天后,太宗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关押在右领军府。几个月后,又流放承乾到黔州。到了黔州没多久,承乾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一个皇太子,走向了可悲的结局。

有人说,皇家第一问题少年李承乾的本质不算太坏,最多是任性固执点而已(从他对死去的曾恋上的称心的一片痴情不难看出),带有“叛逆少年”那种年纪特有的“砸窗子”恶作剧式淘气来争取父母更大注意和宠爱的印记。

这种调皮捣蛋说不上是什么十恶不赦的恶行,关键是他生错了地方,他不该生在皇宫里,而且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的接班人,那这种恶作剧就显得十分幼稚和出格,这是职业政治家所不能允许犯的低级错误,甚至于嬉戏都是对他尊贵身份的亵渎。

更多文章

  •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的太子,日子为何过得生不如死?不得不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人文史旅途标签:李渊,皇帝,魏征,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李渊去世之前,曾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李渊这话的意思,便是指当初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亲手弑杀了他的兄弟,然后逼李渊让位给他。对此,李渊一直心存怨恨,所以才会在临死之前说出这样的话。李渊临死之前,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知道。但从后来的唐朝历

  • 李恪:李世民第三子,连毛爷爷都高度称赞,却因血统问题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李渊

    李世民是近代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英明神武的皇帝。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也有大限将至的一天,所以李世民也曾经为继承人事件感到非常苦恼和焦虑。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一个是大儿子李承乾,一个是李治,一个是李恪。其中他的第三个儿子可谓是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的才能远远超过他的两个哥哥。在

  • 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遇双未央标签:李治,魏征,隋朝,唐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明朝藩王列表(蜀王系)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帝之一。撇开他的一些争议不说,他当皇帝可以说是做得非常不错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政”,也为万国朝廷的盛唐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李世民一朝,朝堂上存在着三种势力: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族;三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

  • 吴王李恪一度为李世民赏识,差点当接班人,为何后来没有当成皇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

  • 34岁李恪被迫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长孙无忌,李世民,自缢,李治,武则天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曾极盛一时的朝代必定导致权力的斗争更加激烈,尤其处于处于权力的漩涡中心,作为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尽管能力出众但依旧被冤自缢,留下诅咒,“长孙一家覆灭在即。”这诅咒与他的死看似毫无关系,也没人在意,但却影射了历史的因果,长孙无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最终还是输掉了自己,和李恪落得了

  • 悲情皇子李恪,隋唐两朝血统,储君边缘体,却仍旧遭了毒手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恪,储君,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承乾,高阳公主

    永徽四年(653年),吴王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死,且仅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直到四十八年后的神龙元年才得以平反,恢复了吴王的爵位,后代恢复皇亲荣誉。李恪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而后者虽一时风光无二,此后也因为成了“二圣”障碍而被赐死。李恪可谓是悲情代表,太宗李世民对其恩宠有加,称吴王李恪“英果类我”

  •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毛主席也表示称赞,可惜最终却无缘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恪,毛主席,李承乾

    古代世袭制王朝的皇位传承,讲究血统,这个血统还不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就行,还要考察皇子母家的血统,和身份地位。虽说古代皇族,母凭子贵,后宫女子只要产下皇子,便的提升自己的地位,可其实母与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母凭子贵,子也需要凭母贵。自古嫡子受宠皇族讲究嫡庶尊卑,且立嫡立长,这就导致其他嫔妃生再多

  •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李恪,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李承乾

    这个题干应该分解为两问题来回答,一、李世民为何想改立太子?二、李世民为何将李恪作为备选?搜图李世民为何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李世民之所以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其实是为第一次易储的仓促打补丁。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最钟爱的李泰为太子,后来才发现,李泰竟然背着他做了那么多兄弟相煎的事。爱子心切的李世民不

  • 34岁李恪被诬陷自缢身亡,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承乾,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长孙皇后

    唐王朝鼎盛时期是霓裳羽衣舞的盛极天下,李世民在位时,更是将唐朝带领上新的台阶,他的下一任继任者是李治,然而在李世民选择继任者时,还有一位非常青睐的对象,那便是李恪。李恪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并没有其他李氏子孙的声名远扬,但是他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人,也曾是李世民非常中意的皇太子人选。毛主席对于李恪也曾有过

  • 被李世民夸作“类我”的李恪,为何不能即位?后人为何那么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李治,武则天,李承乾

    皇帝的儿子们,大体上可以说“十棵树九棵歪,剩下一棵烧火柴”。当然,也会出现少量优良品种,比如吴王李恪,他被老爹李世民夸作“英果类我”。太宗一点不谦虚,把爷俩都划入“英果”之才,分明是后人贴金时忘了语境。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人对李恪的评价。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李恪行三,母杨妃,也就是说李恪不是嫡子。李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