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四年(653年),吴王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死,且仅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直到四十八年后的神龙元年才得以平反,恢复了吴王的爵位,后代恢复皇亲荣誉。
李恪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而后者虽一时风光无二,此后也因为成了“二圣”障碍而被赐死。李恪可谓是悲情代表,太宗李世民对其恩宠有加,称吴王李恪“英果类我”。在《资治通鉴》中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辨悟”,要知道贞观十七年(643年)皇储之争中,太子李承乾以及魏王李泰都因为做了出格的事而失去了皇位继承人权力,李承乾更是废为庶民流放。
李恪此时应当说拥有着极大的竞争力,李世民原本准备改李恪为继承人,然而李恪的出身成了最大的障碍。李恪母杨妃,隋炀帝之女,因此李恪拥有着隋唐两朝的血统。
事实上,李恪不到一岁便被封为长沙郡王,此后历任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李世民对于李恪厚爱有加,甚至为了李恪被弹劾而大发雷霆,当然是为了偏袒李恪。
长孙无忌以“立嫡不立庶”为由反对李恪继承,而众大臣也有不少是隋的叛臣,保不准“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恪假若登上大位对于这些功臣可就有着一定影响。有威胁就当预防,更何况是政治斗争,因此多数压倒少数,李恪注定无缘皇位。
长孙无忌与李恪可以说是毫无和解的可能性,李恪也就成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钉肉中刺,“于公于私”李恪都得死。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闹下绯闻,辩机遭腰斩,这一桩皇室丑闻成了一时笑柄。或许李恪也在感到愤慨无奈,但如何也想不到这事能扯到自个儿身上,并成了自己身死缘由。
永徽三年(652年)高阳公主因怀恨在心与驸马房遗爱策划了宫廷政变,失败后房遗爱为保全性命,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将李恪认定为同犯。李恪可谓祸从天降,谋反之罪本就难以饶恕,更何况定罪者还是自家仇人。
李恪是悲情的,深受父皇恩宠却因为血统关系而失去了储君的可能性,而即使其准备安安心心做一个“富家王爷”却仍旧遭受毒手。政治斗争可不管你想不想做不做,只管你是不是一派是否有威胁,李恪既然成了掌权派长孙无忌的对手,便有了身死的理由。
不过,长孙无忌也风光不了几时,六年后便因为和唐高宗李治闹翻而流放、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