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毛主席也表示称赞,可惜最终却无缘帝位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毛主席也表示称赞,可惜最终却无缘帝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578 更新时间:2024/2/12 2:10:53

古代世袭制王朝的皇位传承,讲究血统,这个血统还不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就行,还要考察皇子母家的血统,和身份地位。

虽说古代皇族,母凭子贵,后宫女子只要产下皇子,便的提升自己的地位,可其实母与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母凭子贵,子也需要凭母贵。

自古嫡子受宠

皇族讲究嫡庶尊卑,且立嫡立长,这就导致其他嫔妃生再多的孩子,都无缘与皇位。他们的孩子也无法跟嫡子相比,而且只要有嫡子在,庶妃生的长子地位依然要屈居嫡子之下。

如果有几个嫡子,他们几个中,嫡长子又是最尊贵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嫡子,但不是长子,他大哥李建成,就是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嫡长子。

尽管李世民自己不是长子,但是他对自己的嫡长子相当宠,早早地就立了李承乾为太子。

剩下还有两个嫡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然而在这些嫡子之外,李世民更喜欢他的皇三子——蜀王李恪

李恪是母亲是庶妃杨氏,这个杨氏出身高贵,但是尴尬,她是前朝皇帝隋炀帝的女儿。

不过从出生起就受到李世民的疼爱,他出生的第二年,李世民就封了他长沙郡王,八岁,便受封汉王了。

李世民登基后,李恪又改封为蜀王,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他认为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

这孩子聪明勇敢,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与旁人不同的天赋,不仅李世民喜欢,连李渊都对他格外看重。

一向喜爱研究历史的毛主席,都曾称赞过李恪是个优秀的青年才俊,可终究他输在了血统问题上,无缘储君之位。

被偏爱的庶子

李恪在赴任封地之前,来向李世民辞行,他走后,李世民舍不得地对大臣们说,他真的很想多跟儿子们待一段时间。

后来李世民为了巩固大唐的统治,将各位宗室亲王的的分封改为世袭制,李恪便改封为吴王。

但是李世民让李恪去潭州上任做都督,李恪却没去,第二年又给他改了官职,他才去,结果没多久就被朝臣弹劾,说他爱打猎,到处破坏庄稼。

虽遭到免官,但李世民却在朝臣面前袒护李恪,将罪怪到辅佐李恪的臣子身上,指责辅佐之臣没能规劝吴王,罪当罚诛,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偏爱。

唐太宗议储时,李恪原是在名单内的,他能力强,李承乾都比不过他,可朝臣们却极力反对立李恪为储。

长子李承乾,从一出生起就是当储君培养的,李世民给他找了当朝的儒学大师来教导李承乾。

本来一切是顺顺利利的,没想到李承乾长大之后却患上了腿疾,落下了病根。这让李世民心中的完美继承者,大大地打了折扣。

李世民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得相貌端正,仪表堂堂,身上有残疾做不好威严的君王,便渐渐冷淡了李承乾,转头去培养其他皇子。

这一变故,激怒了李承乾,他干脆走上了谋反之路。太子谋反是大罪,论罪当诛,但李世民念及父子情,没有太过为难李承乾。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又把眼光放到了李恪身上。

跟李恪比,另外两个弟子李泰、李治的才能都不能和他比。李世民多次跟长孙无忌表示,他想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却拿李恪的母妃身份说事,表示反对。

鉴于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多朝臣都倒向他这边支持晋王李治。

错过皇位 被人害死

胳膊抗不过大腿,李世民无奈,也只能立李治为太子。毛主席曾评价说:李恪是个英武之人,而李治腐朽,太宗皇帝是清楚的,但听长孙无忌的话立储李治,是糊涂之举。

毛主席这样的说法,给了李恪很高的评价。因为李世民自己都跟长孙无忌说过李恪很像他,李治太过懦弱。长孙无忌的反驳理由是,太子仁厚,将来一定是个明君。

长孙无忌自然不会扶持一个外人,不管李恪生母的身份是什么,他都会扶持嫡子,因为那是他的亲外甥。

好在李治继位后,对李恪还算好,加官进爵没有苛待自己的哥哥,但长孙无忌没有放过他。

他陷害李恪,诬告其谋反,唐高宗性子再软弱,对皇位相关的事情还是清楚的,于是他不得不下令处死哥哥。

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以权谋私,无是皇权,诅咒长孙无忌家族都得死。李恪死后,他的儿子全部被流放,家中女眷被赶去守皇陵,终身不得出。

后来长孙无忌在武则天时期被逼死,李恪在他的侄子李显继位后,才得以平冤昭雪,并恢复了吴王的尊荣。

标签: 李世民李恪毛主席李承乾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何有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李恪,李治,长孙无忌,武则天,李承乾

    这个题干应该分解为两问题来回答,一、李世民为何想改立太子?二、李世民为何将李恪作为备选?搜图李世民为何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李世民之所以产生二次易储的念头,其实是为第一次易储的仓促打补丁。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最钟爱的李泰为太子,后来才发现,李泰竟然背着他做了那么多兄弟相煎的事。爱子心切的李世民不

  • 34岁李恪被诬陷自缢身亡,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恪,李承乾,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长孙皇后

    唐王朝鼎盛时期是霓裳羽衣舞的盛极天下,李世民在位时,更是将唐朝带领上新的台阶,他的下一任继任者是李治,然而在李世民选择继任者时,还有一位非常青睐的对象,那便是李恪。李恪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并没有其他李氏子孙的声名远扬,但是他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人,也曾是李世民非常中意的皇太子人选。毛主席对于李恪也曾有过

  • 被李世民夸作“类我”的李恪,为何不能即位?后人为何那么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李治,武则天,李承乾

    皇帝的儿子们,大体上可以说“十棵树九棵歪,剩下一棵烧火柴”。当然,也会出现少量优良品种,比如吴王李恪,他被老爹李世民夸作“英果类我”。太宗一点不谦虚,把爷俩都划入“英果”之才,分明是后人贴金时忘了语境。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人对李恪的评价。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李恪行三,母杨妃,也就是说李恪不是嫡子。李恪的

  • 李恪才能真的很强吗,为什么后世有那么多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皇位

    李恪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是李世民还曾想废掉李治令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可惜最后阻力太大,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了李恪的催命符。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贞观之治”就是对他统治能力的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恪,李世民,武则天,李治,皇位,自缢

    皇室之中时常会上演皇位争夺战,这是封建王朝时期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也异常的激烈和残酷,很多人都会因此丧命,而参与争夺的皇子,要么会被秘密处死,要么就是被软禁起来,一生不得志, 哪怕是那些无心争夺皇位的人也同样会遭到迫害,在这其中就有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作为唐太宗李世民

  • 李恪并非太子,也非皇帝,能力强却惨遭冤枉,是众人怀念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李恪,皇帝,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皇位,李恪(吴王),唐朝

    我国的封建时代持续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朝代更迭,很多位皇帝,很多个皇族变化。在这么多朝代中,有些朝代开辟了世界级的盛世,而有些则是昏庸无道,让很多百姓受苦。在前者中,人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唐朝了。说起唐朝,那个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那时的欧洲还在黑暗的中世纪,那时的周

  • 李恪, 他是李世民的儿子, 杨广的外孙, 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霞谈财经标签:李治,杨广,隋朝,李世民,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在李世民众多的儿子当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微微有些特殊。李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生母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对于李恪来说,唐高祖李渊是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爹,而隋炀帝杨广,则是他的外祖父。这种特殊的关系,从李恪出生开始,就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公元619年,李恪生于长安。这一年,唐朝才刚刚

  • 从李恪的悲剧说起,聊聊给不会当爹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娃有多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治,李世民,李承乾,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国防政策,李恪(吴王),黄易小说人物

    开篇先自设一问——对于一名古代的皇帝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它既不是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也不是治国理政、开创治世,更不是提高警惕,防止野心家阴谋篡位。而是赶紧生儿子,最好是能生出一大堆儿子。九子夺嫡。皇帝生不出儿子肯定不行,儿子生多了更闹心因为自从夏朝开启了世袭君主制

  • 三本宫廷侯爵,如何玩转大唐?有权谋,且看蜀王李恪如何怼人。

    历史解密编辑:百味生活聊史标签:皇帝,突厥,宫廷,南唐,唐朝,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五代十国君主列表

    第一本:《大唐之超级军火商》简介:八级钳工重生大唐,附带工具系统,且看主角如何玩转大唐。五四式、中正式、九二式重机枪、迫击炮、蒸汽大船、直升飞机应有尽有!李世民:安之啊,不如咱们?入坑指南:打发了另外两个下人回去通知。方二和柱子一起进了院子。那个看门的老张已经走了。不得不说,牙行的速度真快。前面刚交

  • 李恪:被推向风口浪尖,跌落神坛成牺牲品,英果类我?一把双刃剑

    历史解密编辑:历说观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武则天,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国家太子已立,唐太宗却认为太子李治仁弱,难堪大用,不能担起国家重担,因此有了二次立储的提议。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明神武的皇帝,太子已立,怎能轻言废弃。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他不会不知道。那么这个李恪究竟有怎样的才干,以至于让唐太宗有了改立其为太子的念头?既然皇帝有心,为何李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