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34岁李恪被逼自缢,临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当回事,最后字字应验

34岁李恪被逼自缢,临死前怒下诅咒,无人当回事,最后字字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 访问量:786 更新时间:2024/1/25 1:29:24

《旧唐书》曾言:“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贞观年间,虽皇子李恪才华出众,深得太宗喜爱。然政治动乱中,李恪却因长孙无忌含冤而死,留下莫大遗憾。

在中国社会千年封建历史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朝代,而在众多朝代中,唐朝可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盛唐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的巅峰,基于唐朝英明君主的帮助,民间百姓过上无比幸福的生活。

纵观唐朝历史便会发现,之所以唐朝能够出现如此鼎盛的发展局面,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密切关系,而在对李世民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解过后,很多人也会发现,他的三子李恪虽才华过人,却在正值壮年之际自缢而亡。

在李恪临终前,因内心的愤恨,而发出恶毒诅咒,数年之后,他的诅咒成为现实。为何身为皇子的李恪会选择自缢?临终前的他又发出了何种诅咒呢?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

众所周知,古代皇室家族内,庶出皇子大多不会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毕竟古代社会中,有着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基于这一原因,很多庶出皇子亦不会得到皇帝的重视。

可相比其他皇子来说,李恪能文能武,与李世民极为相似,这也使得李世民对这位庶出皇子极为看重。基于李世民的优待,李恪在年仅十岁的时候,便被封为蜀王。

尽管最初的李承乾稳坐太子之位,可在这段时间内,许多优秀的皇子亦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这也令李承乾倍感威胁。

为扫清上位路上的障碍,李承乾甚至打算起兵逼宫。当李世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李承乾极为不满,毕竟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了李世民的地位。此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遭到废黜,他本人亦被赶出皇宫。

这段时间内,太子之位空缺,这也使得前朝后宫诸人均对太子之位产生觊觎之心。通过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解可知,李治、李恪等人都是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可相比李恪来说,李治的背后却有着长孙家族的势力。通过对长孙无忌进行了解可知,他是皇子李治的舅舅,这也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李承乾遭到处罚后,李世民便将李治立为太子,可此事发生后不久,李世民因担心李治过于仁弱,无法堪当大任,便想将太子的位置传到李恪之手。

当长孙无忌听到这番话后,便坚决表示反对。长孙无忌表示:李治仁厚,是一位可以守成的君主,此外,既然太子之位已定,便不能轻易改变,否则也会引发朝中动乱。至此,李世民便打消更换太子的念头,当其驾崩后,李治顺利登上皇位。

虽此时大局已定,可长孙无忌仍对李恪的存在感到不安。为了能够将李恪彻底除去,长孙无忌便诬告李恪谋反。在这段时间内,李治曾与大臣们哭诉,希望赦免兄长们的死罪。

可兵部尚书却表示,无论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或是汉昭帝惩处手足谋反,都有着国家法度作为依照,若是李治因一己私情选择改动法律,也会对国家发展造成影响。

就这样,年仅三十四岁的李恪自缢而亡。基于对长孙无忌的怨恨,李恪在临终前,便发出诅咒:若列祖列宗在天有灵,长孙家族也会在不久之后彻底覆灭。

尽管在李恪发出诅咒之际,长孙家族风头正盛,可在此后的日子里,武则天为铺平上位之路,便联合许多官员对长孙无忌进行弹劾,并伪造长孙无忌谋反的证据。

当李治看到此类奏折后,便对长孙无忌生出疑心。此后,在武则天的一再努力下,长孙家族遭到流放,长孙无忌亦被赐死,而李恪临终前的诅咒,也成了现实。随着长孙一族势力的覆灭,李恪亦被平反昭雪。

结语

通过对李恪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可知,古代封建背景下,皇室家族成员的生活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般顺遂。

受到权臣的影响,部分皇室成员的命运,亦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从长孙无忌最后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凡作恶之人,皆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惨痛代价。

现如今,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想必国人也会正确地将历史教训融入现代社会,助力新中国获得更为光明的前景。相信在了解过离世的诸多经验教训后,世人亦能做到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错误举动,影响未来的发展。

更多文章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自缢,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因为如此,让李恪在众皇子中显得格外特殊。李世民对李恪格外宠爱,他不满2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8岁被封为汉王。有如此恩宠的李恪,却在34岁时被迫自缢身亡,临死前他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李世民曾夸赞李恪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 死前怒下诅咒 当时无人在意 6年后全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数字三农标签:李治,死前,自缢,唐朝,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话是我国伟大领袖对另一位历史伟人 唐太宗李世民 做出的一句评语,其中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立太子选择的不认同,以及对皇子李恪的肯定。李世民因听取长孙无忌的观点,而放弃立皇子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这样的选择是十分可惜的。称赞李恪

  • 李世民的儿子那么多,为何世人唯独看好李恪?难道他能力很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皇位,武则天,李治

    众所周知,曾经身为帝王的李世民这辈子有很多个儿子。但相较于他的其他几个儿子而言,似乎李恪在民间的口碑更好一些。虽然李恪的结局较为悲惨,但是很多人每每提及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流露出惋惜的神情来。因为这些人非常看好李恪,甚至觉得李世民本该将皇位传给他这个儿子的。那么,李世民的儿子那么多,为何世人唯独看好

  • 李恪被逼自缢,诅咒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美好的甜瓜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皇帝,武则天,隋炀帝,李恪(吴王),唐朝

    我们总是羡慕王侯将相家的富贵人生,并且常常幻想王侯将相的生活,认为他们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和如此强大的权力一定可以过得十分幸福。事实上,权力越大也意味着责任越大,王侯将相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味着他们往往也要承担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而且更为可悲的是,普通人所能享受的平凡的幸福,与家人和谐共处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恪,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长孙皇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句话出自李世民赐予臣下的一首诗,意思是只有在动荡时局的磨练中才能够识别出谁是可靠的人才。不过世间万事,总是说比做容易,如果李世民能够像他诗里说的那样轻易地识别出人才,也不会在挑选皇储之时犹豫不决了。人们都知道李世民最终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是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然而

  • 34岁李恪自缢身亡,临死前发出恶毒诅咒,多年后真的成为了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东哥谈猛兽标签:李治,皇帝,唐朝,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传统史书上,要说李世民的后代,一般人只会记得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他们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客观来说,只有这三个人才有资格争夺李世民的权力。前两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后者直接成为了唐高宗。历史的趋势似乎是真实的。但是当我们讨论这些后代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忘记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是很多学者眼中的最佳继承人。但

  • 历史上真实的李恪, 李世民的三儿子,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程龙讲体育标签:皇帝,唐朝,隋朝,李世民,李承乾,隋炀帝,唐太宗,书法家,女皇武则天,李恪(吴王)

    李恪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子,并且是李世民最爱的儿子之一。可惜造化弄人,这位皇子的身份血统实在太过敏感,加上李世民去世之前,并没有来得及打理好所有身后事。最后导致李恪的一生,无比坎坷。1.两种皇族血脉李恪的父亲李世民,雄才大略,称得上是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不过,极少有人知道的是,他母亲那边的家世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大怒诅咒,当时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李恪,李治,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承乾,皇位

    俗话说“自古无情帝王家”,身为皇帝,在登基之前大多数都是要经历一番恶狠狠的争斗的。否则的话,没有人能够轻而易举的登上皇位。我们参考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就知道为什么了,即便是身为手足兄弟,还是要经历这一切的。就连我们熟悉的“明君”李世民,他为了登上皇位还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而他的儿子李

  • 李恪:他是李世民的儿子,杨广的外孙,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恪,李世民,隋炀帝,李承乾,长孙无忌

    在李世民众多的儿子当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微微有些特殊。李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生母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对于李恪来说,唐高祖李渊是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爹,而隋炀帝杨广,则是他的外祖父。这种特殊的关系,从李恪出生开始,就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公元619年,李恪生于长安。这一年,唐朝才刚刚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究竟有多强?为何千百年后,依旧有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李治,李承乾,高阳公主

    千百年来,英雄与爱情始终是艺术作品歌颂的主题,后者让人们体会到世间的美好,而前者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壮烈色彩,即便英雄落幕,其伟大的功绩也始终让人们难以忘怀。根据“成王败寇”的逻辑,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因此许多英雄在死后其真实的经历通常也会遭到篡改,人们也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