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曾言:“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贞观年间,虽皇子李恪才华出众,深得太宗喜爱。然政治动乱中,李恪却因长孙无忌含冤而死,留下莫大遗憾。
在中国社会千年封建历史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朝代,而在众多朝代中,唐朝可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盛唐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的巅峰,基于唐朝英明君主的帮助,民间百姓过上无比幸福的生活。
纵观唐朝历史便会发现,之所以唐朝能够出现如此鼎盛的发展局面,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密切关系,而在对李世民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解过后,很多人也会发现,他的三子李恪虽才华过人,却在正值壮年之际自缢而亡。
在李恪临终前,因内心的愤恨,而发出恶毒诅咒,数年之后,他的诅咒成为现实。为何身为皇子的李恪会选择自缢?临终前的他又发出了何种诅咒呢?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
众所周知,古代皇室家族内,庶出皇子大多不会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毕竟古代社会中,有着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基于这一原因,很多庶出皇子亦不会得到皇帝的重视。
可相比其他皇子来说,李恪能文能武,与李世民极为相似,这也使得李世民对这位庶出皇子极为看重。基于李世民的优待,李恪在年仅十岁的时候,便被封为蜀王。
尽管最初的李承乾稳坐太子之位,可在这段时间内,许多优秀的皇子亦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这也令李承乾倍感威胁。
为扫清上位路上的障碍,李承乾甚至打算起兵逼宫。当李世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李承乾极为不满,毕竟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了李世民的地位。此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遭到废黜,他本人亦被赶出皇宫。
这段时间内,太子之位空缺,这也使得前朝后宫诸人均对太子之位产生觊觎之心。通过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解可知,李治、李恪等人都是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可相比李恪来说,李治的背后却有着长孙家族的势力。通过对长孙无忌进行了解可知,他是皇子李治的舅舅,这也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李承乾遭到处罚后,李世民便将李治立为太子,可此事发生后不久,李世民因担心李治过于仁弱,无法堪当大任,便想将太子的位置传到李恪之手。
当长孙无忌听到这番话后,便坚决表示反对。长孙无忌表示:李治仁厚,是一位可以守成的君主,此外,既然太子之位已定,便不能轻易改变,否则也会引发朝中动乱。至此,李世民便打消更换太子的念头,当其驾崩后,李治顺利登上皇位。
虽此时大局已定,可长孙无忌仍对李恪的存在感到不安。为了能够将李恪彻底除去,长孙无忌便诬告李恪谋反。在这段时间内,李治曾与大臣们哭诉,希望赦免兄长们的死罪。
可兵部尚书却表示,无论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或是汉昭帝惩处手足谋反,都有着国家法度作为依照,若是李治因一己私情选择改动法律,也会对国家发展造成影响。
就这样,年仅三十四岁的李恪自缢而亡。基于对长孙无忌的怨恨,李恪在临终前,便发出诅咒:若列祖列宗在天有灵,长孙家族也会在不久之后彻底覆灭。
尽管在李恪发出诅咒之际,长孙家族风头正盛,可在此后的日子里,武则天为铺平上位之路,便联合许多官员对长孙无忌进行弹劾,并伪造长孙无忌谋反的证据。
当李治看到此类奏折后,便对长孙无忌生出疑心。此后,在武则天的一再努力下,长孙家族遭到流放,长孙无忌亦被赐死,而李恪临终前的诅咒,也成了现实。随着长孙一族势力的覆灭,李恪亦被平反昭雪。
结语
通过对李恪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可知,古代封建背景下,皇室家族成员的生活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般顺遂。
受到权臣的影响,部分皇室成员的命运,亦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从长孙无忌最后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凡作恶之人,皆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惨痛代价。
现如今,随着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想必国人也会正确地将历史教训融入现代社会,助力新中国获得更为光明的前景。相信在了解过离世的诸多经验教训后,世人亦能做到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错误举动,影响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