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讲的就是历朝历代功臣的宿命。那些领兵打仗,平定叛乱,开疆拓土的名将们大都没有好下场,毕竟功高盖主,怎能不让君王有所忌惮呢?但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聪明的将军,他们十分精明,对皇帝的心思揣摩的很到位。每当这些将军立了大功之后,就得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脑袋了。秦国的王翦每次出征以前都会让秦始皇分封很多土地给自己,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皇帝安心。而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也是一样的境遇,所以当时75岁的他干脆让皇帝赐给他美女,以打消皇帝的疑虑,足以见得他的高明之处。
郭子仪,挽救大唐帝国于覆灭危难之际的一代名将。697年,郭子仪出生于华州郑县。小的时候郭子仪就有练武的天赋,所以一直刻苦学习武艺。为的就是“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夙愿。年轻的时候,当时的郭子仪已经是有了一身的好功夫,这样的武术人才自然就是需要从军报效国家的。
当时的唐朝是有着武举制度的,于是年轻的郭子仪去考了武举,随后技压群雄,十分轻松就夺得了“异等”的好成绩,于是直接被授予了“左卫长”这个官职。虽然此时郭子仪的官职不高,但是他的军旅生涯从此就开始了。进入军营以后郭子仪也是大放异彩。他能力十分出众,胸中颇有韬略,对军事十分娴熟。所以就一步步高升,一下子平步青云,到了749年,,郭子仪已经是位高权重的左武卫大将军了。
618年,自从李渊建立唐朝以后,很快就扫平了各路诸侯。在李世民执政时期,唐朝也是名将辈出,尉迟恭、秦琼、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李世民雄才大略,一举击败周边各少数民族,被称为天可汗。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也有着王孝杰等大将。总之唐朝前期从来就不缺英明的君王和善战的名将。唐玄宗时期,郭子仪也算是一个,可以说唐代宗的江山,一半都是属于郭子仪的。
前期的唐玄宗,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夺取大权的手段和计谋很有做大事的风范,顺利继承皇位以后,也是改革创新,勤政爱民,任用贤能,把唐朝治理的是蒸蒸日上,创造了古代历史上辉煌的开元盛世。可是到了晚年,唐玄宗却昏庸、无道起来,宠幸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无人知是荔枝来”,似乎国家机构都是为杨贵妃服务的。然而任用奸臣和荒于朝政,让藩镇势力做大,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753年,当时在军中当值的郭子仪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按照当时的规定,郭子仪是需要回家替母亲守孝三年的,因此这个时候为了孝顺,郭子仪不得不辞官回家。要是这样在家一呆,那么郭子仪也就可以退休了。但是就他守孝第二年的时候,忽然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也就意味着郭子仪又有了为国立功的机会了。
755年,当时蓄谋已久,做足了准备的安禄山发动了15万大军反叛。一路上叛军在河北平原无所顾忌,如入无人之境。当时的老百姓们已经几十年没有看到战争了,所以一时间河北的守将们不知所措,一下子叛军就占领了大片地盘,直逼首都长安。
此时的唐玄宗也是措手不及,只能落荒而逃,随后让郭子仪带兵去平板。郭子仪随后率领朔方军开始东征,在郭子仪的英明指挥下,朔方军一下子就收复了静边军,斩杀了叛军将领周万顷,接着郭子仪又一鼓作气,在河曲大败叛将高秀岩,云中、马邑都重新落入朝廷手中。756年,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击败了史思明的数万军队。763年,吐蕃攻入长安,郭子仪再度老将出马,再次收复长安。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75岁的郭子仪被封为御史大夫,代国公。当时的皇帝唐代宗问郭子仪需要什么赏赐。郭子仪岂能不知道皇帝的心思,所以自己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为了打消皇帝的疑虑,让自己保住小命,可以安度晚年。所以郭子仪只能表示自己很好色,只求皇帝赐给他6个美人。这样唐代宗就对这个再造国家的功臣放下心来,郭子仪也得以善终,10年后才去世,享受了晚年的荣华富贵,都是因为郭子仪的智慧,看的很明白,故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