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雄将良才辈出,但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只因皇帝担心大将功高盖主,自己皇位坐不安稳。
韩信助刘邦赢得天下,却因自己兵权强大而被吕后等人猜疑,最终被设计死于长乐宫,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唐朝自太宗起就保持兼容并蓄,使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段长期的盛世局面,但到玄宗李隆基时期,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李氏政权也岌岌可危。
最终,大将郭子仪成功平定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段中兴局面,国家稳定后,郭子仪一反常态,年过80岁的他整日纵情酒色,目的是避免重蹈韩信等良将的覆辙。
郭子仪为大唐中兴做了哪些事情呢?他晚年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度过的呢?
武状元的机遇
郭子仪出生于武则天神功元年,恰逢武则天开设武举考试,郭子仪稍长些后参加武举,以异等成绩夺得武状元,却只被分配到一个九品官位。
之后的几十年中,郭子仪靠自己的个人能力逐级升迁,年逾五旬时,他已经官至正三品大将军。
唐朝至玄宗李隆基时期,盛世登峰造极,李隆基前期的励精图治开创出大唐的开元盛世,沉浸在如此局面的皇帝并没有努力维持。
到执政后期,李隆基日渐沉迷美色,终日与贵妃杨玉环在后宫莺莺燕燕,并随意任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人。
昏庸的李隆基不再过问朝事,这使安禄山得到了机会,他对贵妃和李隆基投其所好,得到朝廷的信任,并且出于安禄山是外族人,抵御外敌有奇效,李隆基开始对他放权,安禄山手中的权力慢慢变大。
唐朝设置十节度使,以维持边疆局势和平,每年在边地征兵,因此节度使权力极大,安禄山竟担任范阳等三镇节度使,他手中兵权极重。
最终,皇帝的昏庸和臣子的谋逆造成安史之乱的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带兵在范阳起兵,一路南下,摧枯拉朽一般攻破数座城池,很快攻破东都洛阳。
此时郭子仪正任太守一职,他的母亲恰好去世,他正在家乡守孝,安禄山突破洛阳的消息传到朝廷后,郭子仪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讨伐叛军。
郭子仪的起落
起先,郭子仪率兵作战勇猛,同李光弼一举击破史思明数万军队,俘获敌人数千人,几番交战后,安史部队受损严重,郭子仪军队昼夜讨伐,眼看就要北征范阳。
但李隆基由于多年不理政事,他昏招一出,命大将哥舒翰在潼关迎敌,最终导致哥舒翰失守潼关,安禄山军队直入长安,李隆基只得携家眷亲信逃往天府成都。
眼见李氏皇位不保,李隆基年事已高,再任皇帝难以服众,太子李亨随即在灵武即位,接替父亲皇位肃清叛军。
郭子仪受到李亨重用,他率兵先后收复长安与洛阳,使叛军退至邺城。
李亨对此很是满意,他十分称赞郭子仪的智勇双全,但此时叛军已经式微,安禄山阵亡,他的儿子安庆绪担任叛军首领,手段与在军中的威严远不及安禄山。
李亨暗自担心郭子仪功高盖主,于是当九路节度使讨伐安庆绪时,他故意不任郭子仪为主帅,只让他担任军中一个不重要的职位。
李亨却没想到叛军之所以节节败退,讨伐军可以势如破竹,全是仰赖郭子仪的才能,因此在邺城之战中,众将并没有成功攻克。
朝中宠臣鱼朝恩与大将李光弼原本一直嫉妒郭子仪的功劳,此时机会到来,他们立即将此次战事失利的原因归咎到郭子仪身上,这也正中李亨下怀。
郭子仪并不争辩,他立即向皇帝请辞,卸甲归田,但没有郭子仪的军队,李光弼领导的讨伐军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同时山西两地军人不服管教,杀掉主帅,朝廷又一次陷入不利的局面。
危机之中,李亨只得重新启用郭子仪,向他忏悔自己一时糊涂的过错,并封他为汾阳王。
郭子仪依旧保持君臣之礼,他反而向皇帝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不仅使皇帝颜面挽回,还使皇帝对自己更加信任。
与此同时,郭子仪时刻表现出对鱼朝恩和李光弼的尊敬,他对二人不计前嫌的态度使二人大受感动,李光弼自此甘愿受郭子仪驱使,鱼朝恩也不再与他为敌,从此处处维护他。
郭子仪复职后,短时间内就平定各处叛乱,但随着李亨病倒身亡,代宗即位,他受到朝中宦官蛊惑,又将郭子仪的官职罢免。
此时的郭子仪不再退让,他在军中有极高的威望,朝中很多人也已成为他的亲信,于是他立即拿出李亨生前封赏自己的千余封诏书一一奉上为自己辩白。
代宗看到后羞愧难当,随即令郭子仪官复原职,并亲自下诏此后不再怀疑郭子仪。
将军的心思
接管兵权后,郭子仪以极快的速度清除残余的叛军,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得以平息,但风波又起,吐蕃前来侵犯,代宗急忙离京避难,只留下郭子仪坐镇。
郭子仪遭数次罢免,此时他身边可用的军队极少,他却没有撤退,反而对吐蕃用计,在多地召民兵以充王师,使军队看起来声势庞大。
吐蕃已经侵入长安,但看到郭子仪的军队后,他们以为唐朝驰援已至,只得撤兵,郭子仪用一招险棋成功败退敌军。
吐蕃退兵后,代宗得以回到都城,他大为感动,赏赐郭子仪铁卷丹书,并将他的画像挂于凌烟阁,受唐朝后世皇帝拜太庙之礼。
随后的几年中,郭子仪老当益壮,多次击退吐蕃贼寇,使大唐达到中兴局面,但数位皇帝的一次次猜疑使他时刻感到威胁。
此时郭子仪的声望与权威达到顶峰,郭子仪却急流勇退,唐朝国土稳定后,他立即向代宗请退,但代宗自知国之稳定不能没有郭子仪,便一次次拒绝了他。
无奈之下,郭子仪只得装作沉迷酒色,代宗驾崩,德宗即位,德宗再次将郭子仪召回朝廷,并赐他号“尚父”。
郭子仪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继续整日纵情于酒色中,这使他安稳地活到了85岁时自然死亡。
郭子仪死后,皇帝命以最高的礼仪为他操办葬礼,并将他的墓葬增高十尺,以示他生前的不世之功。
郭子仪生前的部下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他的家人也尽都得以善终,这都源于郭子仪晚年时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