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钧曾经作诗称赞郭子仪: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说他是历史上难得五福俱全的人。一福是他活到了85岁,这在古代来说可谓是高龄。二福是因为他家里良田美器,声色珍玩,名园甲馆,数不胜数。三福是说他战功赫赫,拯救大唐。四福是因为他五世同堂,子孙繁多。五福是儿子皆娶公主,女儿下嫁之人皆为出将入相的人才。
纵观郭子仪一生,可以说达到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的境界。
安史之乱出英雄
郭子仪早年间曾参加武举,获得优异的成绩便入朝为官,在十几年间,他一直都恪尽职守,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但郭子仪这个人也不是急功近利之辈,并没有因为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而颓废自弃,反而勤于练武,强身健体,一直在寻找一个成就功名的机会。
直到天宝14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一马当先,率军东讨安禄山。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郭子仪对外采取了严厉的抵制姿态。
他很快就击杀了叛将,率军收复了云中等失地。第二年,叛军攻到常山郡,郭子仪再次率军与李光弼一同击败敌军,后河北各郡县都在郭子仪的军威之下臣服。
在唐肃宗南征过程中,宰相战败,唐军损失惨重,只能休养生息,依靠朔方军。郭子仪在叛将阿史那进攻之际,挺身而出,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合,终于平定了河曲。
可以说安史之乱这一战成就了郭子仪,他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唐肃宗给予了他很多赏赐,甚至官封到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并且毫不吝啬地夸赞郭子仪的功绩,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但实际上,郭子仪并不为皇上的这番赞赏和加封而沾沾自喜。早前的十几年,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他早就明白官位和功劳过高也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会引起皇帝的忌讳和猜疑。也许这个时候,上位者就已经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抵御吐蕃受嘉奖
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反叛,还勾结吐蕃、回纥、党项入侵唐朝,情形紧急,兵临城下,唐朝甚至有灭国地风险。
在这个时候,是郭子仪一个反对众多将领的进攻请求,以自己的威望和忠义说降了回纥,随后率军一同夹击吐蕃,获得胜利,拯救了唐朝的江山。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唐代宗的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暖。两人吵架拌嘴的时候,郭暖曾经说:公主刁蛮是因为你的地位。
但是你父亲的皇位,也是我父亲郭子仪让给他的,如果不是郭子仪不想当皇帝,根本就轮不到你的父亲。
升平公主转头就到唐太宗那里诉苦。当唐代宗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居然告诉自己的女儿说:郭暖的话句句在理,如果不是郭子仪不想当皇上,那么今天皇位上坐着的人,是谁就不一定了。
由此可见,当时郭子仪是救国于水火之中,在军中民间的威望也是极高的。因此,唐代宗为了嘉奖郭子仪,授予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荣誉——尚书令。
这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职位,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几乎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当郭子仪凯旋回朝时,百官前来迎候,皇帝唐代宗特意给郭子仪赏赐了500个射手骑兵在前面为郭子仪开道。
若是换作旁人,面对这样的恩宠,肯定是受宠若惊,毕竟得到了当朝圣上的重视。但是,在郭子仪看来这会是功高震主的表现。
用一招妙棋回应
于是郭子仪死活都不接受这样的赏赐。他向皇帝上表说: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这个职位长期都是空置的。如果将这个职位授予给自己,那便是乱了国家纲纪。
而且从用兵以来,就有很多无作为的官员白白得了赏赐还不以为耻。所以他就想以身作则,重振纲纪。
同时,郭子仪还连皇帝赏赐的500个射手骑兵也一起拒绝了。唐代宗看到郭子仪如此大义凛然,情真意切,感到很欣慰,但是如果自己收回对郭子仪的赏赐,那么在民间很容易得到百姓和其他官员的诟病,于是亲自写了一篇圣旨来褒奖郭子仪,更是让史官将郭子仪写入正史,令其名垂千古。
当然,郭子仪还另外要了一个赏赐,他向皇帝请求赏赐六个绝世的美人。当时的郭子仪已经75岁高龄了,他向皇上求得这个赏赐,难道仅仅是好色吗?
其实不然,郭子仪官场沉浮这么多年,他深知历代君王最害怕的就是劳苦功高的臣子无欲无求。
那么看似无欲无求,最终想要的,可能是自己的皇位。唐代宗给予尚书令的封号,表面上是封赏,实际上是试探。
如果接受了,只能证明他已经开始狂妄膨胀,那么,唐太宗必然就不会再相信他。历史上有很多位高权重的清官,比如岳飞等,最终都没有几个好下场。
如果想要保全自己和亲人,最后能够寿终正寝,那就一定要让皇帝发现自己的弱点。于是郭子仪才会向皇帝索要绝世美女,营造一个自己贪图美色的形象。
小结:
有时候在古代这种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为人臣子,还是要让自己有一些可以让人抓住的把柄。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太过完美的人,虽然会令人追捧和向往,但是在朝堂之上反而会让自己走向毁灭。
有很多人说郭子仪能够最终寿终正寝,拥有大富大贵的一生与他的高情商和深不见底的城府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他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之际,展现出一马当先,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魄力,这是常人无法匹及的。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够真正得到天下人,包括君主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