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子仪击溃10余万叛军收复洛阳,回纥参战对李唐平叛作用并不大

郭子仪击溃10余万叛军收复洛阳,回纥参战对李唐平叛作用并不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小趣 访问量:3685 更新时间:2024/1/19 23:30:19

唐朝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后,局势一度向着有利于李唐的方向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唐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令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十余万,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安庆绪退守相州,叛乱有旦夕可破之势,可以说在相州之战前,唐肃宗已经看到了足以令自己成为中兴之主的功绩。

在唐军一路东进的军事行动中,收复洛阳之战,唐军也是有惊无险,和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类似,唐军都是处于一定的不利地位后,反击得手,一举击溃叛军,杀伤甚众,而此战,安庆绪是把驻守洛阳的全部主力派出,企图遏制唐军东进的态势,只是一切都在此战中化作徒劳了。

就当时的局势来说,唐至德二年(757年)闰八月,郭子仪率军击败叛军驻守长安的张通儒,李唐收复长安,此战叛军被斩6万级,被俘获的也有2万余人,所以说叛军在关中之地失去了立足的资本,张通儒直接带着各支被击败的叛军,一路向东逃窜,一直到了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由此李俶、郭子仪再度率兵东进,意欲击败叛军,收复洛阳。

《旧唐书.郭子仪传》安庆绪遣严庄悉其众十万来赴陕州,与张通儒同抗官军。

在洛阳的安庆绪也是深知陕郡就是洛阳西部门户的道理,自然不能让唐军轻松通过,所以安庆绪命御史大夫严庄率驻守洛阳的10余万叛军西进,驰援张通儒,扼守陕郡,阻止唐军东进,稳住香积寺之战大败的局势。

当时李俶率主力部队东进的同时,也派人直取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在战略上迂回作战,虽然这支偏师对于收复洛阳之战的实际作用不大,但也必然起到了吸引叛军注意力的目的。

《旧唐书.郭子仪传》贼闻官军至,悉其众屯于陕西,负山为阵。

叛军见唐军大举来袭,背山列阵,以待唐军,显然叛军的意图是,以防守拖住唐军东进,等待唐军粮草补给,唐军自然就撤军了。

郭子仪自然是不会畏敌不战,陷入到叛军的计划中,所以面对以山为阵的叛军,唐军是寻机主动进攻。

《新唐书.逆臣.安禄山传》庄大战新店,以骑挑战,六遇辄北,王师逐之,入贼垒。贼张两翼攻之,追兵没,王师乱,几不能军。嗣业驰,殊死斗,回纥自南山缭击其背,贼惊,遂乱。

具体的战争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唐军以回纥骑兵迂回作战,绕道叛军后方,以待时机,而在正面战场上,郭子仪率部和叛军多有交手,互有胜负。

而且叛军有假意诱敌之意,用骑兵骚扰唐军,并一步步引诱唐军来攻,当追击的唐军攻入叛军军阵的时候,叛军处于两翼的军队对突入的唐军实施合围,追击的唐雎几乎全军覆灭,叛军趁机全线推进。

记载中称,郭子仪坐镇的唐军发生了混乱,和香积寺之战中类似,或许当时的唐朝主力军因为成分比较混杂吧,打恶仗时,往往以后临战惧战的部队,几支部队的后撤就会引去全军的混乱。

当然也不排除郭子仪有假意后撤,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引诱叛军出击,此时叛军的军阵在行军途中自然不在严密,也能够给唐军取胜的机会。

在唐军后撤,叛军出击之时,李嗣业和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大败叛军,叛军大乱,郭子仪再度率兵反击,叛军几乎抵抗之力,被杀的溃败不止,《旧唐书.代宗本纪》一战大捷,庆绪之党,十歼七八。

也正是因为如此,安庆绪拿出老底企图阻止唐军东进的计划破产,消息传到洛阳,安庆绪果断放弃洛阳,带着千余人逃跑到相州,收拢残部了。

而此战之后,李俶、郭子仪收复洛阳,李唐实现恢复两京,一举逆转了叛乱的势头,唐肃宗已经看到了叛乱被平定的未来。

后世有人认为,在收复洛阳后,唐军没有趁势追击,彻底消灭安庆绪,为后来相州兵败埋下了伏笔,毕竟在收复洛阳后将近一年,唐军才再度北上,围困安庆绪驻守的相州。

《旧唐书.安庆绪传》伪中书令张通儒秉政,改相州为成安府,署置百官。旬日之内,贼将各以众至者六万余,凶威复振。

而安庆绪能够有东山再起的资本,正是因为有唐军给予的“休战期”,他才能收拢溃兵,再度成势。

我个人的观点是,唐军没能在收复洛阳后,急速北进绞杀安庆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是因为收复洛阳后,唐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收复河东、河西、河南各地上,而且收复两京,对唐朝的意义重大,唐肃宗必然要保证战果不会消失。

唐肃宗继位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得位不正,因为当时唐玄宗并未将皇位传给他,他相当于是在乱局中将唐玄宗从皇位上踢下去,可以想象到,逃难到蜀地的唐玄宗得知唐肃宗继位时的表情,恨不得杀了他的心都有。

所以说唐肃宗需要足够大的功绩,那么收复两京是他称帝最大的资本了,这也就导致他不会让前线唐军快速北上,而是要固守已得成果,这给了叛军喘息时间,唐肃宗也是能够接受的。

再者相州之败,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相州之战时,安庆绪即便已经收拢了6万余部众,但是依然被郭子仪打的很惨,围困城中已是瓮中之鳖,如果不是史思明率部解救,加之唐军各部各怀心思,不是所有人都向郭子仪那样保持一颗忠诚之心的,同时后勤发生问题,号称数十万的唐军在大风中被史思明击败了。

总之唐军相州之败,和唐军没有在收复洛阳后快速北上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不大。

还有就是,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回纥骑兵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力量,我个人认为,回纥骑兵的确英勇善战,但是在战争中,没有起到决定的作用。

回纥骑兵成名的两战就是在香积寺之战和收复洛阳之战中的表现,都是在危机时刻出击,引起叛军混乱,唐军趁势反击,一举击溃叛军的。

但是你知道参战的回纥骑兵有多少人吗?在参战初期,回纥骑兵的规模也就是几千人。

《旧唐书.郭子仪传》回纥遣叶护太子领四千骑助国讨贼。

《旧唐书.安庆绪传》二月,肃宗南幸凤翔郡,始知禄山死,使仆固怀恩使于回纥,结婚请兵讨逆......八月,回纥三千骑至。

《新唐书.逆臣.安禄山传》仆固怀恩以回纥、南蛮、大食兵前驱,王悉师追贼。

结合这三段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参战的回纥骑兵,大致在3、4千人的规模,同时参战的不仅仅是回纥骑兵,也有其他势力参与到了唐朝的平叛作战中。

那么这3、4千回纥骑兵就可以成为平叛的关键力量了?唐朝主力军连几千骑兵的部队都没有了吗?叛军这么脆弱,频频被这几千人回纥骑兵所震慑,那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会用七年的时间?

而且当时唐肃宗也回纥也是有约定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帮助唐朝平定动乱而参战的。

回纥骑兵对叛军的最大威慑在于,叛军中奚人畏惧于回纥人,而叛军中存在这大量奚人出身的将士,这也是回纥骑兵能够在唐朝平乱作战中成名的原因。

再者香积寺之战以及收复洛阳之战,唐军都一度危急,回纥骑兵是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但是不要只看回纥骑兵的贡献。

香积寺之战时,是李嗣业在唐军败退之时,挺身而出,率领陌刀队,以步兵对抗突击而来的叛军骑兵,李嗣业击杀十数名叛军,唐军如墙推进,所向摧靡,这才稳住了唐军的阵脚,而且当时王难得更是前额中箭,拔出箭头后,被带下来的脸皮都挡住双眼了,依然奋战于军中。

收复洛阳之战时,李嗣业也是率部和回纥前后夹击叛军,才领叛军大乱的,所以说不要把这两战的功绩,都算到回纥骑兵的神奇翻盘上。

其实李唐依赖回纥的,并不是回纥骑兵的参战,而在于李唐王朝为了快速平定安史之乱,继续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及更多的盟友,所以唐肃宗必须想办法解决回纥这个隐患。

显然主动出击,以军事打击令回纥臣服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李唐完全没有相应的实力,打击不成就只能拉拢了,那么没什么可以和回纥形成联盟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说唐朝需要回纥做的,也不是真的寄希望于回纥军队的直接参战,而是站在李唐这一边就好,在整体战略上,回纥完全可以坐视李唐和叛军死磕, 最后自己坐收渔利,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只能让出一部分利益,换取回纥的稳定,最起码不在局势有利于李唐之时,或者叛军取得重大战果之时,趁机联合叛军夹击唐军。

可以说回纥对李唐最大贡献就是,在唐朝平叛战争中,没有施压于李唐,唐军也避免了两线作战,内忧外患的局面,而且回纥站在李唐一方,也可以保证唐军马匹的正常供应,在那个年代,拥有充足且优质的战马,在战局上也是很有利的,这些可比那几千回纥骑兵直接参战所取得的利益要重要的多。

总的来说,唐军收复洛阳之战,安庆绪想要集结主力遏制唐军东进的计划,被郭子仪所破,叛军主力尽损,安庆绪仓皇逃离洛阳,战后唐军没有趁机快速北上也可以理解,唐肃宗有他自己的想法,而至于回纥骑兵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战果到底有多么重要,我个人的观点就是,的确有作用,但是不能说是唐军平叛的关键力量,回纥对于唐朝平乱所做的贡献,只要不在直接参战方面,而且人家也不是给李唐义务平叛的,也是有所求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代宗本纪》《旧唐书.郭子仪传》《旧唐书.安庆绪传》《旧唐书.李嗣业传》《新唐书.郭子仪传》《新唐书.逆臣.安禄山传》

更多文章

  • 郭子仪经历七朝,为何能屹立不倒?就看人这一点,一般人比不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宰相,旧唐书

    郭子仪,是唐朝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少年时入军,成为了一名军官,但却一直没机会施展手脚。等到安史之乱后,郭子仪与广平王一起收复长安,因功勋卓著被封为“代国公”。后来,相州兵败,郭子仪需承担管理责任被免除兵权。公元763年,长安被攻陷,政府不得不启用郭子仪,让他去平定战乱。据载,郭子仪共有八子八女。

  • 吐蕃只有40万人,为何能攻入长安15天?郭子仪是怎么夺回长安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郭子仪,吐蕃,松赞干布,吐谷浑,唐代宗,长安

    任何强大的民族,从来都不是以人口论的,而是要看他们是否团结。当年蒙古铁骑不过20多万人,却能够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建立天下无敌的大蒙古国。清朝入关的时候,也不过只有10多万八旗兵,但是却能够统一天下,维持了276年之久的统治。当年金国的女真人,也只有10多万的部队,甚至打算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可他们

  • 70多岁郭子仪战功显赫,不要高官厚禄只求6美人,却是先见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郭子仪,安禄山,唐玄宗,唐肃宗,李光弼,唐代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出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后世代代相传。自古帝王多薄情在唐玄宗末年,却一反常态,帝王将相不爱江山却独爱美人,以至于后代君王都以此为戒,避免失江山的悲惨结局,重蹈覆辙。在现代研究中,一反唐玄宗被美色葬送的推

  •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睡觉从来不关门,被人笑话,却得以安享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程哥历史观标签:郭子仪,唐朝,安禄山,唐肃宗,史思明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睡觉从来不关门,被人笑话,却得以安享晚年文|程哥历史观历代王朝想要稳固根基,帝王们的身边没有一两个贤才是万万不行的,有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才能尽早实现一统江山的大业。许多武将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立下过重大功劳,或是保护帝王有功,最后被赐予了相当有分量的职位,更有甚者被封为王侯,拥有属于

  • 郭子仪的这个后代真牛,一生攻下七百多座城,累计军功封万户侯!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郭子仪,可汗,忽必烈,白起,苏定方,郭侃,万户侯,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这个将军并不怎么出名,比起白起、王翦、韩信、项羽、李靖、苏定方、高仙芝等人的名气差太远太远了,但是比起军功,尤其是在中亚、西亚、欧洲的名气来,以上几人加起来也比不过他;被他征服过的对手,都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此人就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郭侃是也,郭侃幼年时被蒙古将领木华黎部下史天泽所收养

  • 此人是名将郭子仪的后代,率两千战士打败黔军一万人,俘虏一千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郭子仪,郭天民,红军,黔军,士兵

    此人是名将郭子仪的后代,率两千战士打败黔军一万人,俘虏一千八文/无计读史1935年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死对头。1935年的时候,红一方面军进攻贵州时,涌现出了很多很会打仗的将领,郭天民就是其中一个。1生平郭天民的祖上可不一般,那可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可以说,郭天民身上流淌着的就是会打仗的血。但是到

  • 郭子仪功高震主,为何从不被猜忌?郭子仪因为我们家大门从不关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仆固怀恩

    说起郭子仪,都知道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功臣。安史之乱当中,他更是功勋卓著,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大唐的江山将不复存在。然而,虽然他功高震主,但是他从来没有被人猜忌而败落。下面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吧!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功高震主,所以历史上就有很多立了大功,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的忠臣义

  • 嘉山大捷后,郭子仪差点端了叛军老巢,却因一个意外痛失战略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红日说娱标签:叛军,唐军,燕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禄山,嘉山大捷,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动静搞得很大,叛军势如破竹,二十几天就扫荡一千多里,席卷整个河北、攻克半个河南、拿下洛阳、锋指长安,如同吞象的巨兽。不过安禄山的胃口再大,也不过一条长虫而已,随着战线的拉长,其攻势犹如强弩之末,吞进去的美味成了阻塞肠道的块垒。比如,潼关天险迟迟无法攻克,再比如,河北大地义旗高举。天

  • 郭子仪(11)郭子仪五世孙郭在徽,在唐末五代留下的历史痕迹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郭子仪,郭在徽,唐末,后唐,李存勖,李嗣源

    郭在徽是郭子仪的五世孙。郭在徽处于唐末五代时期。没有在出仕后梁,后唐灭亡后梁,任职鸿胪少卿。郭在徽为郭子仪的五世孙。郭在徽传承世系为郭子仪、郭晞、郭镕(福昌县尉)、郭师简、郭重(乾符县令)、郭在徽(鸿胪少卿)。他处于唐朝的后期混乱年代,自王仙芝和黄巢起义以来,唐朝朝廷威严扫地,成为名义上的天子。唐朝

  • 唐朝将军郭子仪,82岁仍担任朝廷要职,皇帝对他宠信有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崔信娱乐专家标签:郭子仪,皇帝,安禄山,唐肃宗,唐玄宗,唐朝

    文|史说百家编辑|史说百家【前言】从古至今,凡是年过80者,无疑不是成为了老态龙钟的样子,即使有身体健硕的也是在家颐养天年,享受着齐人之福。可在唐代宗时期,却出现了一个怪人,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朝堂之上担任要职,并且还“厚颜无耻”的在朝堂上公然的向皇上索要绝世美女……而皇上听后却不怒反笑,直接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