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50年,得益于此人,堪比郭子仪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50年,得益于此人,堪比郭子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宅女看史 访问量:2079 更新时间:2024/1/27 18:52:00

李晟是唐代的中兴名将,他一生为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神策军的偏见,论者多回避李晟与神策军的关系,这就不能揭示李晟政治生涯的全貌,也难以对其一生作出中肯的评价。

一、少年时成为万人敌

李晟,字良器,甘肃临洮人。他的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代居陇右为裨将”。李晟于开元十四年(726)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军伍的家庭。他从小受家风的熏陶,不仅“性雄烈,有才,善骑射”,而且胸有大志,十分好学,喜读“吕、张、孙、吴之书,慨然有经邦济物之志”,这为他此后投身军旅以身报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晟十八岁从军河西,隶属于节度使王忠嗣麾下。在作战中,他“勇敢绝伦”,武艺高强。一次,唐军攻打吐蕃的一个城堡,有一骁将在城头拒守,士卒伤亡颇多,“忠嗣募能射者射之,晟乃引弓,一发而毙,三军大呼。忠嗣厚赏之,因抚其背日:“此万人敌也'。”从此,他以“万人敌”的称号蜚声河西。

由于他屡立战功,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大历年间,“代宗征之,以左金吾卫将军为神策军兵马使”。进入神策军,是李晟政治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因为正是在供职神策军期间,他才由一个不大知名的中级将领而一跃成为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李晟的政治生涯是与神策军密切相关的。

二、神策军初露锋芒

神策军自大历年间扩编后,兵力有很大增长,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李晟进入神策军,正是这支军队刚刚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时。

大历十四年(779)十月,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分三路进犯剑南,连陷数城,“三川震恐”。德宗诏令李晟率神策军四千、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邠宁等军五千往援。

“晟乃逾漏天,拔飞跃,廓清肃、宁三城,绝火渡河,获首虏千余级”。迅速击退吐蕃的进攻。在这次战役中,李晟率领神策军初试锋芒,为保卫剑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唐王朝边境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自为留后,奏清朝廷认可。德宗有志削藩,扭转安史之乱以来河朔三镇跋扈自专的积弊,因而坚决不准。于是,李惟岳与魏博田悦、淄青李正己、山南东梁崇义串通一气,联兵叛乱。

是年五月,田悦率军数万进围泽潞辖地邢州和临洺。德宗“诏以晟为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略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救临洛”。李晟受诏,立即率军出发,到前线后,他首先与河东大将李自良、李奉国密切配合,击退田悦援军,使马燧等顺利地全歼田悦双冈守军万余人,从而扫清了通向临洺的道路。

接着,与诸军一道,攻击田悦亲自率领的围困临洛的魏博主力。史载“悦悉众力战”,“诸军皆退,晟引兵渡洺水,乘冰而济,横击悦军。王师复振,击悦,大破之”。遂解临洺、邢州之围。随后,又与诸军合兵,大破“悦军于洹水”,迫使田悦败回魏州,从而使河北战场的形势出现了有利唐军的重大变化。

总之,李晟在进入神策军后的短短几年中,无论抵御吐蕃的侵扰,还是讨伐藩镇叛乱,都一往无前,屡立奇功。不过,李晟职任神策军兵马使,他所统辖的仅仅是神策军的一部。李晟成为神策军的最高统帅,从而成为唐王朝所倚赖的主要人物,则是在建中四年(783)的朱泚之乱中。

三、平定叛乱收复长安

建中四年十月,与河朔三镇联兵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围襄阳,东都告急。德宗令泾原兵五千驰援。泾原兵途经长安,因京兆尹王翃以劣食犒军而发生叛乱。时“朔方、太原之众,远在山东;神策六军之兵,继出关外”,禁卫空虚,乱军猝发,无以御之,德宗仓促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

乱军拥立前泾原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占据了京城。这时,李晟所部神策军正在河北清苑与朱滔、王武俊叛军对峙。接到德宗的告难诏书,他老泪纵横,立即拔军回援。至关中,屯东渭桥。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亦从河北前线回军勤王,已于礼泉大破朱泚叛军,解奉天之围。正当诸军准备收复长安、破敌指日可待之时,却发生了李怀光之乱。形势急转直下。

兴元元年(784)春,李怀光因朝廷赏赐不均而叛,迫使德宗南逃梁州(今陕西汉中)。这时,朝廷所倚赖者,唯有兵员寡少、粮草不继、处境十分困难的神策军了。在这关系唐王朝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李晟受任为“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神策军节度、鄜坊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京畿、渭南、渭北、商华等州兵马副元帅”,担当起神策军和京畿诸军统帅的重任。

他以超人的胆略,杰出的指挥才能,团结将士,克服困难,终于扭转战局,全歼叛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

首先,李晟计挫李怀光兼并神策军的阴谋,保全了自己的军队。

李怀光解奉天之围后,驻军咸阳,李晟屯军东渭桥。李怀光企图鲸吞神策军,“奏请与晟兵合”。德宗不明真相,应诺了他的请求。李晟只好移军,与之联营。但是,李怀光“坚壁八十余日,不肯出军”,反而暗与朱泚勾结,反状已见端倪。李晟警惕性极高,“惧为所并,乃密疏请移军东渭桥,以分贼势”,但未得允许。

他急中生智,借一出使宦官途经神策军营之机,诈令部下说:“奉诏徙屯润桥”,遂“结阵而行,至渭桥”,脱离了危险。而同时与朔方军联营的鄜坊节度使李建徽和神策将阳惠元所部,由于缺乏警觉,均为李怀光所并。

其次,李晟积极地进行部队的扩编和对敌军的瓦解。

李晟最初回援奉天时,包括易定节度使张孝忠拨给他的“锐兵六百”仅四千人,兵员寡少。但他“善于抚御,与士卒同甘苦,人乐从之,旬月间至万余人”。时神策将刘德信率千余人由中原战场撤还,亦屯东渭桥。刘德信素骄骞不法,军纪败坏,李晟“因德信至营中,数以扈涧之败及所过剽凉之罪,斩之”,遂并其众,“军势益振”。

这时,在京畿的还有留守奉天的戴休颜军、邠宁韩游环军、华州骆元光军以及屯驻蓝田的神策军尚可孤部。李晟加强与诸军的联系,众皆愿“禀晟节度,晟军大振”。在此情况下,李晟改变从前对李怀光“卑词厚币”的态度,他写信给李怀光讲明利害,令其“破敌迎銮,以掩前过”。李怀光执迷不悟,士卒不满,“颇多携贰”;他起初与朱泚勾结,这时二人又发生矛盾,加之“糗粮且尽”,因“掠泾阳、三原、富平,自同州往河中”而去。

行至三原,神策将孟涉、段威勇“拥兵三千余人奔归李晟” 。李晟又使大将莫仁擢“以步兵七千袭怀光辎重,骑将阳重问等五千余人悉来归附”。通过这一系列措置,李晟不仅极大地壮大了神策军的势力,并且卓有成效地瓦解了李怀光叛军,拆散了他与朱泚的联盟,从面初步扭转了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为最终平定这场叛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再次,李晟积极稳妥地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

当时,李希烈割据淮西,隔断了江南漕运,神策军“刍粟未集”,李晟“乃令检校户部郎中张彧假京兆少尹,择官吏以赋渭北畿县”。兴元元年四月,他受任为副元帅后,又奏请德宗同意,“于畿甸率聚征赋”。

由于神策军军纪严明,“史民乐输,守御益固,由是军不乏食”。这就为最终平定叛乱、收复京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至此,盘据长安的朱泚叛军完全孤立,收复京城的时机基本成熟。李晟召集将佐,研究攻打长安的计划。有人建议:先攻拔外城,据有市区后,再夺取城北的官阙。李晟认为,长安城内“巷陌隘狭,间以居人”,两军交战,百姓不免伤亡,因而否定了这个意见。

他根据朱泄军队主力“皆在苑中”的情况,制定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皇宫、再及全城的作战方案,以求“宫阙保安,市不易肆”。

兴元元年五月二十五日夜,攻打长安的战役打响了。经过三天激战,击溃泚军,一举收复了京城。这样,风雨飘摇九个月之久的李唐王朝,终于转危为安,重新稳定下来。李晟因功“拜司徒兼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加食实封至一千五百户”,成为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中兴名将。

四、重建神策军影响深远

在平定朱的动乱中,神策军之所以能够独撑危局,奋力勤王,除了李晟的正确指挥,陆贽、浑城等人的密切配合外,还与他一贯严格治军有直接的关系。

1、李晟坚持以封建的忠君思想训育部下。

他曾经说:“魏征能直言极谏,致太宗于、舜之上,真忠臣也,仆所慕之。”明确表示出愿以魏征为榜样,为改善封建政治、维护中央集权终生奋斗的强烈愿望。

建中四年(783)十月,他刚刚得到泾师之变的消息,就召集将士说:“天子播越于外,人臣当百舍一息,死而后已。”遂拔军驰援关中。李怀光谋叛,德宗南走梁州后,他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以大义奋激人心,卒无离叛者”。应当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的忠君思想虽然并非先进阶级的思想,却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思想武器。

李晟坚持以忠君思想灌输部下,激励神策士卒为维护封建皇权而斗争,就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从而统一了部队的思想。史言是时“李晟内无货财,外无转输,以孤军而抗剧贼,而锐气不减,徒以忠义感于人心,故英豪归心”,是符合史实的。

2、李晟还要求将士有严格的军纪。

史载他率军驰援关中途中,“军令严肃,所过樵采无犯”。与李怀光联营时,“怀光军辄虏驱牛马,百姓苦之;晟军无所犯”,对此,李怀光颇为忌恨,他施展权术,表示要把自己掠夺来的财物分给神策军一些,被李晟婉言谢绝,攻打京城时,他下令;“五日内不得辄通家信,违令者斩。”后尚可孤部下有人擅取泚军马匹,李晟部将高明曜虏敌军中女妓一人,司马伷取敌军马二匹,李晟“皆立斩之”。

由于赏罚分明,军纪整肃,所以神策及诸军攻打宫苑时,“九市三条,无辍市之警,无秋毫之犯”,“都人不知,军令肃如也”。这在封建时代的军队中是不多见的。严明军纪,是神策军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始终统一行动,并能够得到京畿广大人民支持,战胜叛军的重要原因。

李晟本人生活简朴,与将士同甘共苦,给神策军将士以积极的表率作用。《奉天录》卷2说他“与士卒同甘苦;家无私蓄。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寒不备裘,军气益盛”。《旧唐书》卷133本传云;“时转输不至,盛夏军士或衣裘,晟亦同劳苦。”这无疑对士卒是很大的激励。

3、重建神策军

神策军自大历五年代宗诛杀鱼朝恩后,就不再由官执掌,而由皇帝直接统辖。这是因为,无论代宗还是德宗,都不满宦官的专横跋扈,力图摆脱宦官的掣肘而有所作为。代宗大历后期对魏博田承嗣的征讨,德宗即位初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以及对河朔三镇和山南东道梁崇义叛乱的讨伐等,都表明这一点。

李晟进入神策军及其主要活动,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封建政治的局部刷新,为李晟在政治舞合上的充分表演提供了现实的有科条件。在李晟的严格训育下,神策军成为一支具有统一思想和严明军纪的英勇善战的武装力量。

神策军之所以在中唐历史上为反对藩镇割据和吐蕃入犯、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起到显著的作用,从而在客观上保护了社会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皇权积极扶持的结果,但与李晟的辛勤培育也是分不开的。李晟为神策军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再造社稷”的中兴名将。

朱泄之乱平定后,唐与吐蕃的关系一度紧张,李晟因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兼四镇北庭副元帅,主持西线战事,防遏吐蕃。这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像过去那样,亲临前线,出生入死,多次击败吐蕃的侵扰,迫使吐蕃“数遣使乞和”。

贞元三年(787),他因德高望重受到统治者的猜忌,被解除兵权。神策军亦重新交由宦官执掌。贞元九年(793)八月,李晟离开了人世,时年六十七岁。

李晟虽然去世,但他辛勤培育的神策军却不断发展壮大,贞元、元和之际,达十五万人,成为唐后期中央政权所倚依的主要武装。不过,在宦官的统领下,神策军日益向其反面转化。尤其是穆宗以后,随着封建政治的日趋腐朽,神策军的成份也有较大变化,“长安奸人多寓占两军,身不宿卫,以钱代行,谓之纳课户”。军纪也日益败坏,战斗力不断下降。

唐末,神策军曾与叛镇多次交锋,屡屡败北。这不仅与中唐时期神策军屡战捷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愈益显出李晟对神策军的发展做出的可贵贡献。

更多文章

  • 明知郭子仪已70岁高龄,唐代宗还赏他6个美人,背后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郭子仪,唐代宗,安禄山,宦官,安史之乱,唐肃宗

    公元七世纪上半期,大唐王朝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来,每个人的眼中都是无尽的崇拜。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封建时代的王朝有辉煌必然也会有衰败。因为和杨国忠结下的梁子,安禄山借此发动了安史之乱,使原本空前繁荣的大唐开始由盛转衰。

  • 功高盖主主不疑做人当学郭子仪几件事证明他就是成了精的老狐狸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不疑,徐达,功高,唐朝,郭子仪,节度使,安禄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自古江山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这一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名将都不得善终,比如汉朝第一名将卫青、明朝第一名将徐达,都是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青史留名,即使是满人做明史,也不能黑掉徐达的丰功伟绩。但是卫青官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徐达位至太傅右丞相魏国公,追封中山王,都不如再造大

  • 郭子仪成为郡王后,部下前来辞行时,为何让他们伺候夫人梳洗

    历史解密编辑:轻私塾标签:皇帝,部将,汴州,唐朝,郭子仪,唐代宗,五代十国

    史书记载,“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汾阳郡王郭子仪的部将前来辞行,当时夫人与女儿若正在梳妆,他就让这些将官们拿手巾、打洗脸水,像对仆人一样役使他们。众所周知,作为再造大唐的风云人物,郭子仪一生功勋卓著,平定安史之乱,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等等,

  • 皇帝要给75岁郭子仪升官,郭老:只要6个美人,十年后才知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郭子仪,皇帝,唐代宗,武则天,唐肃宗,唐玄宗

    自古以来,便有着“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如吴王夫差,唐玄宗李隆基等人。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郭子仪,乃唐代中兴名将、军事家,历经7朝不倒,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武状元。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年皇帝要再次给他升职加薪,并外加500骑兵,他却选择了婉拒,表示:“陛下只要赏赐我6个美人即可。”这个

  • 皇帝要重赏75岁郭子仪,郭:只要6个美人,10年后才知他有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郭子仪,皇帝,唐代宗,安禄山,李世民

    《水浒传》有言:“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在残酷战场上活了下来,最终却死在自己人手中,其根本原因是功高震主,又不懂得急流勇退!功臣们想要获得善终,就必须夹起尾巴做人,尽可能让皇帝觉得自己对皇权无害,比如西汉功臣萧何为了让刘邦安心就不惜自污名声,低价

  • 平定安史之乱的3大功臣,为何都不得善终?就连郭子仪都战战兢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郭子仪,安史之乱,李光弼,平定,仆固怀恩,唐代宗

    很多人是不是有一种错觉,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似乎就没了?至少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历史大家如数家珍,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那可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那也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平盛世。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概念就变得模糊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安史之

  • 郭子仪此人功高震主,连皇帝也敬畏三分,为何晚年却得以善终呢?

    历史解密编辑:窗前外的红杏标签:郭子仪,诸葛亮,刘禅,蜀汉,长安

    第一个原因,我认为是当时的唐朝根本离不开郭子仪就像蜀汉时期,刘禅离不开诸葛亮,虽然诸葛亮开府议事,很多事情都绕过刘禅,但是蜀汉政权还是需要诸葛亮,因此,只要诸葛亮不反,刘禅不会去惹诸葛亮。郭子仪也是这样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郭子仪收复河北、河东等地,757年又收复长安、洛阳进位中书令。759年因为

  • 此皇帝勤奋一生不被认可 一句话却让郭子仪臣服 成就最佳君臣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皇帝,李亨,李豫,唐朝,郭子仪,唐代宗,五代十国

    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气冲冲的回到宫里,见到父亲李豫说:“郭家有谋反的迹象,父皇早做决断”。李豫怒斥女儿胡说八道。升平公主是李豫的第四个女儿,出生在安史之乱前一年,自小生活颠沛流离。母亲崔贵妃早逝,养成了她生性泼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对于这个女儿,父亲十分喜爱,李豫为女儿挑选丈夫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 郭子仪功高盖主,为何不被皇帝猜疑?除了他的实力还有头脑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唐军,兵马,唐朝,郭子仪,史思明,安禄山,五代十国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句话很好的形容了一代名将郭子仪的生平事迹,郭子仪作为唐代的中兴名将,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后被唐德宗追封为“尚父”。郭子仪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对朝廷任劳任怨,一直保持着对朝廷的绝对听从。这种能力高强却深得朝廷信任的人才,成

  • 75岁郭子仪受皇帝封赏:我只要6个美人,事后才知他是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郭子仪,皇帝,唐代宗,唐肃宗,唐玄宗,元载

    相信大家对醉打金枝的故事都很熟悉,但是按照惯例,我们还是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吧。醉打金枝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过寿,儿子媳妇纷纷前来拜寿,可是三儿子郭暧的妻子却不愿意。郭暧之妻是当朝皇帝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她认为自己金枝玉叶,身份地位都比郭子仪要高,可以不拜。但是郭暧却生气了,在寿宴上喝多了酒,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