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提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昭君为了完成和亲任务,所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匈奴的领地,是后人们所尊敬的女子。但其实在古诗这方面,后人在学习和亲这一篇章的时候,大部分的古诗都是围绕着汉朝时期的公主,所以这也就给了后人一个错觉:难道所有的和亲工作都是在汉朝时期吗?
其实不是的,汉朝时期的和亲虽然经常作为主要的政治举措出现,但是任何时代其实都有和亲的内容。汉朝的和亲公主被记录在册的一共有9位,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3年之间,陆续派出了宗氏公主外出和亲。《史记》中记载: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汉朝时期的和亲对象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家的姑娘,顶着公主名号而已。十六国时期有8位公主和亲,南北朝时期有6位公主和亲,隋朝时期也是8位。着重需要提到的就是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一共有将近20位公主被派遣了和亲任务。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汉朝时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女子,不论是长相也好还是身份也好,和公主完全是不搭钩的。但是会被挑选出来,同时又挂上公主的标签。
这时候被推往匈奴的草原,说这就是来自汉朝的公主,其中王昭君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唐朝的和亲任务全部都是实打实的,地方潘国请求于唐朝政治联姻。那么唐朝统治者就会认为自己为了要彰显自己的大国情怀和至高无上的宗主国地位,便会不带参假的完成政治任务。于是这时候人们会发现,唐朝的和亲公主其实绝大程度上含金量都是比较高的,身份基本上不会发生改变,都是真公主。从公元639年到公元821年,唐朝一共派遣了19位公主,当然还有最后一位安化公主也有和亲任务,但是最后却没有成婚,所以不被记录在册。然而在这19位公主里面,有一位公主在人们学习初中历史的时候会着重提到,那就是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遣了皇室文成公主下嫁给土方的松赞干布。但是文成公主虽然身份在唐朝来看是比较尊贵的,但是完成和亲之后的文成公主真的能够幸福的度过余年吗?历史记载和亲之后的文成公主,最后的结局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文成公主出生于公元625年,自然也跟随唐朝的第一大姓,李姓。是现在陕西地区的女子,也是唐朝著名的和亲公主代表。文成公主并不是一出生下来就被带上了公主的帽子,而是在公元640年被唐太宗封为的文成公主,第2年也就被派遣了和亲的任务。然而《新唐史》中记载:在公元634年这个时间点,也就是在文成公主和亲之前的7年前。但是吐蕃地区的政治权力算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强大势力,但是对于唐朝的势力而言,还只是一个附属国。
所以当时唐朝自认为国力强盛,所以不需要将自己家的公主嫁到蛮荒之地。所以即便是松赞干布曾经多次请求唐太宗将唐朝的公主嫁给自己,但是最后都是无功而返的。公元638年,松赞干布扩大了自己的军队势力,并且直接将自己的军队派遣到了唐朝的家门口。这时候唐朝政府才慢慢的意识到,松赞干布的政治势力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很有可能会迅速壮大,以后就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政权。所以这时候有很多朝政大臣纷纷就想办法,有些人说要派兵前去抵抗,从军事武力方面强势压制住松赞干布。但是最后经过商议,决定还是以和亲的方式来和平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双方的百姓避免战争之苦。然而又经过了一年的商讨,最后决定将宗室之女李氏封为了公主,也就是后来的文成公主,第2年便就派出去和亲了。
然而在嫁入吐蕃国之后,当地的人民对于文成公主也非常的尊敬和友好,给文成公主取了一个当地的名字,叫做甲木赞。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说:来自汉朝的一个女神仙。现在人们所提到的西藏著名旅游景点布达拉宫就是一个城堡式的建筑群,这也是松赞干布为了迎接这位来自于大唐尊贵的公主而修建的宫殿。这座宫殿的占地面积超过了36万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文化,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建筑学者一直在研究。
所以从这一个方面来看的话,文成公主不仅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尊敬,而且在物质生活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悲剧没有任何关系。公元650年文成公主的故事发生了转折,当时松赞干布已经因病去世了,所以这时候并没有任何靠山的文成公主,在后宫斗争中也因为没有孩子而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当时民众们也对文成公主十分失望,认为文成公主并没有诞下子嗣,是一个不尽职的女子。
为了能够勉强度日,之后的文成公主只能选择装疯卖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与他人构不成威胁的女子。然而在公元680年11月份,文成公主已经守寡了31年。但是在这一年文成公主还是逃避不了悲惨的结局,当时的医疗和卫生条件都不是很发达,所以文成公主在得了天花之后,很多人就对文成公主的生活置之不理。人们都认为文成公主是一个不吉祥的人,所以便纷纷开始躲避文成公主,而文成公主最后也在病痛和被人嫌弃的状态下遗憾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