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成公主寡居藏区三十年,为何不归大唐?看她的使命和现实就懂了

文成公主寡居藏区三十年,为何不归大唐?看她的使命和现实就懂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书悟道 访问量:3393 更新时间:2024/1/31 2:47:47

在唐代历史上,有两位公主为了和平而入藏,一位是我们所熟悉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金城公主,这两位公主先后入藏的时间相隔将近七十年,但她们的入藏都为紧张的唐蕃关系送去了珍贵的和平。所以,她们都是和平的使者。

既然是和平的使者,两位公主入藏本身带有使命感,这份使命感也就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文成公主入藏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在634年到846年的212年间,唐蕃双方使节来往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次数高达191次,其中唐入吐蕃66次,吐蕃入唐125次,使臣的主要任务就是和亲与会盟,和亲两次,会盟8次。

唐朝与吐蕃各自从崛起到衰落,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在他们的相处过程中,有冲突有和平,第一次的接触就是从战争开始的,也算是不打不相识。

唐朝日益繁荣发展的时候,唐朝西部的吐蕃王朝也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

吐蕃国势的强盛给了松赞干布实现梦想的资本。当时各地的部落首领以迎娶大唐“天可汗”的公主为莫大的荣誉,胸怀大志英武的松赞干布自然也不甘于落后。

唐太宗时期,在对内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采取了合理的政策。一方面,通过战争手段统一边疆地区,坚决打掉对中原地区存在威胁的游牧民族;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矛盾。比如,不管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多级官职,管理他们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必要的农耕用具,以及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其中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首领在长安任职,有担任文官的,也有在皇宫中担任禁军首领的。

此外,和亲政策也是唐太宗多次使用的一种方式,将宗室之女嫁给少数民族首领,通过联姻加强少数民族与唐朝的联系与团结。

于是,便有了多部族首领在朝贡的同时,向大唐表达了求婚联姻的愿望,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就是其中之一,但他的请求还有一个原因。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不久,旧氏族和被征服的各族只是畏威并未心悦诚服,所以松赞干布不得不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控,不敢松懈。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能与大唐联姻,就可以实现借助唐朝的声威来促进本族的和平。所以,松赞干布向大唐提亲也是出于政治目的。

但是,松赞干布的首次提亲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出使臣向大唐朝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吐蕃使者受到了唐朝的热情接待,而且太宗也派了冯德遐回访,还带去了国书和礼物。

松赞干布从唐朝赠送的礼物中,发现和认识了唐朝灿烂文明,十分羡慕和向往。于是,当他听说临近的突厥和吐谷浑都向唐朝请求通婚时,他也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向大唐求亲。

就这样,他再次派使臣跟随冯德遐去了大唐,首度向大唐提出了和亲的愿望,但是他的请求却被唐太宗拒绝了。

唐朝是有和亲的民族政策,但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唐朝把公主派去和亲的确是出于政治目的,但大多是与被征服以后的民族,由唐朝另立新主之后的统治者。这时的许婚有着对新主积极的支持之意,希望他们永远做边疆的屏藩,这是和亲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和亲的花费也是巨大的,公主下嫁少数民族排面得有,嫁妆的丰厚程度也是惊人的,但也必须得有。更何况,很多少数民族往往依托大唐的威严作为和平兼并部落的方法之一,或以此作为巩固部落统治的筹码。所以,大唐在和亲问题上也很慎重。

对于当时的吐蕃,地处西南一隅,并没有对大唐的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当时大唐也没有把它看作对外发展的通道,冒然许配公主,等于突然增加大笔不必要的开支,白白牺牲公主的幸福。

所以,出于以上两个原因,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亲。但是使者担心回去无法交代,于是就撒了个谎。使者回去对松赞干布是这么说的,他说刚到唐朝的时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大唐天子也同意将公主嫁给大王。但是后来吐谷浑王也来求婚,天可汗就不同意了,这事儿肯定是吐谷浑给搅黄的!

于是,松赞干布就把这笔账记在吐谷浑头上,并于公元637年入侵了吐谷浑,掠其财物,还把他们赶到了青海以北。638年,他又率20万大军入侵了大唐的松州,并在此安营所寨,还扬言说娶不到大唐公主,他就继续长驱直入。

同时,他又派出使臣带着厚礼去求亲,有威胁有挑衅,唐太宗自然不能接受,毕竟谁都不是被吓大的。盛怒之下,太宗派出侯君集率兵讨伐吐蕃,结果松赞干布被打得抱头鼠窜,最后狼狈地退回了拉萨。

双方一来一往一斗,都对彼此有了清醒的认识。松赞干布对于强大的唐朝,既畏惧又佩服,而唐朝也认识到吐蕃也并非等闲之辈,确有必要安抚。

于是,639年冬,当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带着黄金和珍宝,再次来到大唐求亲时,唐太宗便同意了,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于641年入藏。

文成公主的和平之旅

文成公主原是唐宗室之女,自幼被收养在宫中,并被封为文成公主。久居宫中的文成公主明事理,识大体,仁厚恭顺,也受到了长孙皇后的悉心教导,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文成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陪嫁物品和先进的中原技术。比如丝织品、手工艺品、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医方等,她博学多才,精通文学、历算和相地术,她笃信佛教,还带去佛像、书橱、经书典籍等书籍,更为珍贵的是,还带去了释迦牟尼佛八岁、十二岁的等身像,分别被安置在拉萨的小昭寺和大昭寺。

据藏文《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记载,在她沿途进藏时,向藏民传授垦田种植、安设水磨、编制草绳、制作甜食等技术。迄今为止,在藏族地区还流传着关于她的诸多故事,比如说她曾教当地妇女纺织、刺绣等技艺,教当地百姓学习先进的种田方式,瓷器制作、茶叶饮用等方式。

文成公主还带去了能治404种疾病的药品,百种诊断和五观六行的医术。其中的《汉公主大医典》还著述了汉地各种医学原理。

所以她带入藏的人员也好,技艺也罢,无疑都对藏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在藏族地区的传播,直接影响到了吐蕃的政局。

从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逝世的十年时间里,吐蕃与唐朝从未发生过纠纷。而且自从他们成婚后,松赞干布便以唐朝的子婿自居。公元646年,唐太宗征伐高丽回朝,他派禄东赞前去祝贺。

公元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不巧正好遇到印度内乱,仅带了50人的王玄策,许多名贵贡物被劫,所带从骑几乎全部战死,他和副使蒋西仁只好逃往吐蕃,发书向文成公主求助。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支持下,吐蕃精锐部队协同王玄策反攻劫贼,擒拿了阿罗那顺,并夺回了被劫贡物。

公元649年,唐太宗崩逝,文成公主闻讯悲痛不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派出使臣前往长安吊唁,还在佛寺中设起太宗灵位以示悼念。待高宗即位后,唐朝又加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松赞干布在接受唐朝官爵封号的同时,还向唐朝表达了感谢之情,以及愿尽臣属义务的愿望,并奉上15种金银珠宝置于太宗灵前,以示对太宗的悼念。

唐高宗对于松赞干布的友好态度十分赞赏,于是,又进封他为渤海王,赐杂采三千匹,又给吐蕃派去了许多酿酒和碾磨的工匠,并特意给文成公主送去大量礼物,以此抚慰公主。

为了便于在大唐与吐蕃的来往,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吐蕃还建立起了完备的驿站制度,每百里设一驿站,站内还设有“置顿官”。文成公主把唐朝使者都当作自己的娘家人,每每听到使者入藏的消息时,都兴奋不已,并且每每都派人到鹘莽驿站迎接。

但来之不易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公元650年,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藏的第十个年头,松赞干布因一场流行性瘟疫去世,文成公主因此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与唐朝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对文成公主也极为尊重,如今他的突然离世,年轻的文成公主该何去何从呢?

文成公主为什么不回大唐?

文成公主16岁入藏,26岁守寡。在少数民族国家里,国王离世后,王妃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更何况她还是一个汉人女子,无亲无故,境况就更加凶险了。那么她该何去何从呢?

松赞干布离世后,唐高宗派来了吊唁的使者--左武侯将军鲜于匡济,给她指出了两条路,要么回长安,要么留在吐蕃。从国家利益角度讲,朝廷当然希望她能留在吐蕃,而最终文成公主也选择了后者。

首先,和亲的使命决定了她的命运,作为和平使者,作为吐蕃王妃,她在吐蕃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正是建立在唐朝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影响之深远程度,我们现在也还感受得到。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度过了三十年,于680年死于西藏流行的黑痘症,她在西藏一共生活了四十年。在她死后,吐蕃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吐蕃史书破例对她的葬仪进行了记载。

藏族人民为了怀念她,用了两个节日来纪念她:一个藏历四月十王日“沙喝达瓦节”,这个日子也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另一个是藏历十月十五日,相传这个日子是公主的诞辰日。

每到纪念日藏族人民就按照传统习俗,穿上节日盛装,在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庙举行盛大的活动。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仍旧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此后尽管唐朝与吐蕃仍旧战乱不断,但文成公主在藏族人民心中的位置却没有褪色,有关文成公主的故事,诗文、戏剧一直在民间流传。

所以,文成公主独自在吐蕃生活三十年,而没有选择归唐,这也是由她民族和平使者的身份决定的。

其二,回归大唐并不具有现实意义。松赞干布死时,文成公主已在藏族地区生活了十年,有地位有身份有一定影响力。如果她回到大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们不妨看一下曾旨在匈奴生活过的蔡文姬,蔡文姬博学多才又精通音律,初嫁卫仲道,丈夫死后又回到了娘家。东汉末年大乱,她不幸被匈奴人掳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后,被曹操赎回,之后又嫁给了董祀,回归后的生活是否如意,因何而卒,历史已没有了记载,换句话说,就是沦为了平庸之辈。

可以想象,如果文成公主回归大唐,她的生活经历大抵与蔡文姬不会相差太远,无非也是再嫁,再加上武则天时期非常的政治环境,她的境遇会如何,笔者认为恐怕并不会太理想。

其三,松赞干布死后,唐蕃之间烽烟再起,即使她想回大唐,政治环境已经不允许了。公元651年,吐蕃先向夹在大唐和吐蕃之间的吐谷浑发起战争,吞并了吐谷浑。原本吐谷浑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屏障,突然失去后,导致了唐蕃之间没有了缓冲带,完全接壤,唐蕃关系也就自然紧张起来。

670年,吐蕃袭击了唐朝苦心经营的安西四镇,之后唐朝与之两次交战都没有拿回来。这样紧张的冲突环境,文成公主即使后来想回大唐也没有可能了。

综上所述,简略交代了文成公主入藏及其她在藏区的影响力,并从中总结了三个导致她不能回归大唐的原因,仅供参考。

更多文章

  • 文成公主:人们都知道她入藏和亲贡献很大,她的结局却很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朵朵的资讯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唐王朝,王昭君

    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当中,和亲这行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亲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或者国家为了能够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于是便采用结婚的方式来巩固双方的利益以及联系。和亲在当时都是作为一项政治决策来进行的,很多女子都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被迫参加和亲,并且在

  • 文成公主, 大家只知她入藏和亲, 功劳巨大, 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李林说科技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李治,吐蕃,文成公主(2001年电视剧),古装剧

    我国古代王朝中除了明朝以外,多少都出现过派出公主或者是宗室女和亲的情况,一来可以维护两国的和平邦交,二来可以做到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纵观历史,我国为和亲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有很多,前有王昭君嫁去匈奴当地换来了西汉数十年和平,后有文成公主嫁去吐蕃,为唐朝和吐蕃的和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其实文成公主虽有公

  • 文成公主的一生,以弱女子的身躯挑起了功在千秋的伟绩!

    历史解密编辑:揉碎夏的诗标签:皇帝,李道宗,李世民,吐谷浑,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强盛的大唐,也需要下嫁和亲吗?文成公主,可谓是大名鼎鼎的存在,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记载,对于促进中原文化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正因为这样的贡献,被历史记载,流传千古。文成公主虽然名气很大,但很显然,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就算开放的大唐盛世,也免不了对女性记载的歧视,所以文成公主叫

  • 济宁人都知道太白湖湖心雕像是文成公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畅享济宁标签:文成公主,李道宗,松赞干布,李世民,太白

    有多少人知道济宁太白湖新区湖中心的大雕像是文成公主像?文成公主是任城人。根据历史记载,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她的父亲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兄弟,字承范,早年随李世民父子征战天下,因战功显赫,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被封为任城王。贞观年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大唐求婚,唐太宗共21个女儿,

  • 历史上的文成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瓶与抛光者标签:吐蕃,入藏,李世民,李道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就其态势而言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蕃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寻觅文成公主的藏北足迹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西藏网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西藏,大昭寺,拉萨,唐蕃古道

    最近,我“用图片记录西藏色彩,用文字勾勒西藏历史”的《雪域古寺》一书上架了。看到书中的藏汉式建筑,我不由得想起1300多年前,美丽文成公主离开家乡,把毕生献给西藏这片土地的一幕幕感人故事。在藏北草原,乃至整个西藏,我时常听到人们如此高歌:“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种类,给西藏的粮食

  • 文成公主的遗泽,一山一水

    历史解密编辑:川叔吃娱标签:佛陀,吐蕃,李世民,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到达两国边境时,她却不愿走了。因为迈过这一步,就彻底远离大唐故土,远离父母亲人了。送嫁使来劝公主西行,她却不想听,“您先出去,我想一个人静静”。她将侍者也赶出营帐,然后,偷偷地拿出了一面镜子……贞观十四年,唐皇李世民终于答应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松赞干布大喜,同时也松了

  • 真正的文成公主,嫁给他时并不快乐,甚至她的后半生都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长河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唐军,突厥,吐蕃,吐蕃人

    唐朝虽然强大,但是在面对吐蕃的时候,却是束手无策。和突厥等游牧部族不同,吐蕃不仅发展了,政权也变得更加强大,唐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吐蕃更是多次对长安构成了威胁。用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另想办法。幸好,自古以来就有联姻的方法,所以文成公主才会被许配给她。史书上对这件事情赞不绝口,因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 文成公主:世人皆知她入藏和亲,贡献巨大,殊不知她结局有多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俊言谈生活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吐谷浑,李道宗

    公主和亲在历史上时有发生,无论是国力强盛还是国力微弱。国力强盛的时候可以说和附属国结亲,促进两国友好发展,国力微弱的时候就更有得说了,什么维护边境和平,为了两国数万百姓,反正什么高帽子都往上扣,反正就是牺牲一个女子,换国家十几年的太平,值!因为一个人是不能选择自己出身的,前半生享受了家族带来的荣光,

  • 吐蕃的文成公主,为什么守寡31年,也不愿意返回大唐呢

    历史解密编辑:黛眉浅浅标签: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大唐,李世民,李治

    文成王妃与吐蕃结亲,只用了九年时间就守了寡;松赞干布死后,吐蕃的官员几乎把她逼入坟墓,唐高宗数次召见她。然而,文成王妃还是不肯回自己的娘家人,在吐蕃做了31年的寡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来谈谈这名大唐的大小姐吧。古代的时候,刘备去见诸葛亮,大唐有“三顾茅庐”的松赞干布,向文成公主求婚,文成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