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愈,“楚狂小子”奋斗史

韩愈,“楚狂小子”奋斗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财富网 访问量:4296 更新时间:2023/12/26 6:47:34

大唐多狂人,韩愈亦是其一。

17岁时,他留给诗坛的第一首诗,便塑造了一个醉者形象。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来源:摄图网)

他在丈人庭中赏花喝酒,却醉倒于花下,并写下诗歌,自诩“楚狂小子”,尽显少年之狂态。

走近韩愈,他确实有点狂,狂的令人敬畏,令人动容。宦海沉浮,饮一壶清酒,醉与醒之间,伟大、真实又可爱。

故事要从安史之乱后说起,唐朝一蹶不振,内忧外患。一方面,藩镇割据,朋党相争,宦官当道;另一方面,佛、道横流,功利主义盛行,保守与改革势力相消长,忧患与希望并存。

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韩愈开了他传奇的一生。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言“郡望昌黎”,世人多称“韩昌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于韩愈,也不例外。

幼年的他,极其不幸。

3岁时,父亲韩仲卿逝世,母亲早亡,转由兄长韩会抚养。10岁时,韩会受牵连贬谪韶州刺史,举家南迁,到任不久便病逝。12岁时,韩愈与寡嫂相依为命,辗转河南河阳,后避居安徽宣州。

多年后,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回忆说:“吾少孤……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形单影只。幼年的韩愈一直在悲伤和颠沛中度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环境艰苦,但志气不灭。韩愈天资聪颖,认真向学,立志写作古文,发扬儒家道统。

(来源:摄图网)

据史料记载,韩愈“七岁好学,言出成文”“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于儒家而言,一位真正的儒者,也是真正的士大夫。而韩愈自幼刻苦学儒,“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他比任何人都热望。

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辞别家人,来到长安求仕。

理想与现实却发生激烈碰撞,他的科考之路,走得无比艰难。

三年间,韩愈三次参试,三次落榜。带着些许失意,韩愈暂时回到宣州。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科举。这次,他终于及第,时年25岁。

纵观科举制,始于隋朝,直至宋朝才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在唐朝,还有点“水深”,存在阅卷不糊名、考试凭推荐、录取率极低等弊病。

唐人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韩愈25岁中举,实属凤毛麟角。比如,白居易27岁中举,还曾得意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来源:摄图网)

不过,韩愈又是幸运的。

当时的唐朝,骈文盛行,辞藻华丽,属于主流文风,亦延伸到科举之中。而韩愈,酷爱古体散文,极其讨厌骈俪文风,他笃信“文以明道”,考试亦不改其志。

之所以第四次能够中榜,除才华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主考官为大唐贤相陆贽,他赏识韩愈言之有物的文章风格;二是副考官为梁肃,他是韩会好友,与年少时的韩愈有着较早的师承关系。

此刻,他的心情想必与好友孟郊一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考试还得继续。

在唐朝,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入仕的敲门砖,想要为官,还需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

这次,韩愈没有遇到像陆贽、梁肃那样对的人。吏部三次考试,铩羽而归。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逆境之下,韩愈连上三书于宰相,述志,诉苦,求仕。结果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生活方面,却愈发窘困,难以为继。他感叹道:“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

贞元十一年(795年),迫于生计,28岁的韩愈离开长安,回归故里河阳。

至此,他十年长安求仕,备尝艰辛,仅得一第,并未获一官半职。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韩愈开始走向藩镇,先后在汴州、徐州做幕僚,辅助节度使处理日常政务。

但幕僚终究不是官,不在位,非韩愈心中所向。于是,他挥笔一落,一篇《马说》传遍长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韩愈的呐喊,也是千百年来,多数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沉为下僚,工作琐碎,微不足道。但他一生的事业,却在此间起步,并逐渐走向成熟。

入幕期间,他潜心钻研古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思想也日趋深刻。

他开始推行历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讲文析道,不遗余力推广古体散文,主张“文以明道”,振兴儒学。同时期的柳宗元,提出了与他一样的主张,奠定了古文运动的基础,后世称“韩柳”。

在徐州,韩愈完成了著名的“五原”写作,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撰写了《答李翊书》《与冯宿论文书》等古文。这些震耳发聩的文章,如同划破暗夜的流星,照亮了唐代古文发展的新道路,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声。

这几年,韩愈也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谊。在汴州,他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朋友相聚:诗歌上的挚友孟郊,古文上的挚友李翱,道义上的挚友张籍。

尤其是与张籍的结识,有相见恨晚之感。初遇时,韩愈便说:“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意思是,这一天实在值得珍惜,酒宴耽搁时间,不值得品尝,且放弃酒宴,去和张籍探讨学问,来共度这美好的一天。

(来源:摄图网)

这就是韩愈,率真耿直,对于喜欢的人,从不掩饰,真醇饱满。

“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对长安的向往,亦是如此,他的心声早已溢出酒杯,不言而喻。

贞元十七年(801年),随着声名渐起,韩愈再入长安,经举荐,得授四门博士。自此,他终于步入京师,实现中央政府机构任职,也开始慢慢向世人所熟知的那个文坛大家转变。

不过,入幕也好,为官也罢,韩愈皆身体力行,努力充当着一名好伯乐。他尽己所能地提携青年后进,为寒门学子发声,为大唐文坛提拔了孟郊、李翱、张籍、李贺贾岛等诸多文学大家,为大唐文脉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美酒,自始至终,一直是韩愈心中所好。诗与酒,文与酒,相伴相随,共同见证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相传,长安的街头巷尾,“重碧酒”飘香四溢,因杜甫“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得其名,文人雅聚时,多以酒入诗,以诗入心。韩愈在长安生活多年,这一缕酒香,合于味蕾,忠于内心,必是难忘。

此酒采用五种粮食酿制,各味谐调,醇厚香浓,酒质甚美,自唐宋至当代,延绵不绝,终以五粮液之名蜚声中外。

如同韩愈,穿越千年,他的故事,依然给人启发和教益,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绵延不息。

执笔:郭俊

统筹:李耀威 闫梅

编辑:谢玥

监制:田欣鑫

标签: 韩愈孟郊长安杜甫张籍

更多文章

  • 韩愈晚年结识一高僧后,真的信佛了吗?韩愈:我一成不变!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韩愈,柳宗元,信佛,高僧,唐宪宗,裴度

    元和十四年(819年),如果韩愈没有上书劝阻唐宪宗李纯奉迎佛祖舍利子的话,君臣二人的关系仍然会非常融洽。因为两年前朝廷收复淮西时,韩愈作为宰相裴度的随军高参,功劳也不小。然而,韩愈就是韩愈,一生都在捍卫儒家先贤的大道,不遗余力。我们知道,韩愈一向大力排斥佛家道家的学说。他无法阻止皇帝信佛,但唐宪宗大

  • 韩愈晚年写两首早晚春之诗,首首脍炙人口,道尽人生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简心文史标签:韩愈,人生真谛,唐穆宗,人世间

    作者:简心静心守心,于浮华间留一份淡然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这一年唐穆宗即位。七月,五十四岁的韩愈迎接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当上了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副部长级别,可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相较于四十九岁的他连番遭遇贬谪,步入晚年的他生活的平淡才更显得来之不易。人生的一起一落有时候更多的是展现心境

  • 韩愈最“作死“的一首诗,却被后人赞了1199年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韩愈,皇帝,潮州,诗人,唐朝,宋朝,唐宪宗,官宦世家,谏迎佛骨表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作者:武汉传媒学院陈思萌古时,皇帝是九五至尊,拍皇帝马屁的人比比皆是。当面骂皇帝的人没几个。在唐代,却有一个敢于“作死”的诗人,公开向皇帝叫板,声称皇帝的行为将导致“运祚不长”,短命早死。他叫韩愈。韩愈最大胆的那一年,是元和十四

  • 韩愈很美的一首五绝,每一句都美得如诗如画,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韩愈,苏轼,诗歌,唐诗

    韩愈被称为百代文宗,苏轼对于他的评价很高,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把韩愈一生的功绩,还有对于他的崇拜之表可谓是溢于言表,给予了韩愈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点评得非常精彩:“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在这里苏轼充分肯定了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还

  • 高仙芝几次拒绝封常清的加入,为什么封常清却不放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西域,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封常清,安史之乱

    知道安史之乱的人,都对高仙芝和封常清有所了解。然而高仙芝与封常清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封常清想加入高仙芝的队伍,却被高仙芝拒绝。封常清坚持不懈的请求,使得高仙芝最后感动了,才接纳了封常清。那么封常清为什么非要加入高仙芝的队伍呢?其原因有两点。1、高仙芝才能出众高仙芝才能出众,让封常清非常

  • 唐玄宗为何自毁长城,冤杀高仙芝、封常清?这场悲剧战前就已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皇帝,唐军,长城,唐朝,唐玄宗,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节度使,书法家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长安沦陷就是唐玄宗一系列疯狂举动的恶果,他一口气冤杀两位镇国柱石,亲手葬送了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天险。天宝十五载六月,唐玄宗仓惶逃离长安,体验了一把“穷游”的刺激。其实他原本是有机会平定“安史之乱”的,起码有足够的力量遏制住叛乱,但从他将屠刀架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头上那一刻起,就注

  • 从李靖到高仙芝,每一个都堪称灭国神将,大唐为何会名将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李靖,大唐,南唐,唐朝,隋朝,高仙芝,李世民,苏定方,薛仁贵

    在中国历史上,论武功之盛无过于汉唐,但是要论将星之璀璨,就算是汉朝也不如唐朝,从大唐开国至唐玄宗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大唐从来不缺名将,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高仙芝、封常清等等,可以说大唐百年之间几乎是灭国无数,就算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依然不缺名将,比如西平郡王李晟以及那个雪夜袭蔡州的李愬

  • 756年,高仙芝兵败陕郡、负屈衔冤而亡,李隆基:竖子,徒有虚名

    历史解密编辑:小猪谈科技标签:高仙芝,唐玄宗,安禄山,唐军,高丽

    “我若果真有克扣粮饷的行径,诸君就大胆揭发;可要是我没这么做,诸君当替我做主。”然而,高仙芝话音未落,刽子手就已将他的头颅砍下。与高仙芝一同被杀的还有封常清,名震西域的帝国双壁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了君王的屠刀下。那么高仙芝被杀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克扣粮饷呢?他与李隆基之间发生了什么?李隆基又为何迫不及

  • 唐朝大将高仙芝: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高仙芝,唐朝,唐玄宗,唐王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著名的盛世,出现了无数文人墨客,武将能臣。唐朝大将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而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少时成名,名扬海内高仙芝小时候就在武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是朝鲜人,那个时候,朝鲜是唐朝的属国。高仙芝跟随父亲一起拜见唐朝天子。唐天子看

  • 山地之王高仙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高仙芝,唐军,突厥,唐玄宗,小勃律,山地之王,唐朝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名将老是被我们的邻国大韩民国一再提及,而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却并没关于此人的记载。此人名叫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历史上的高句丽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其王城、王陵遗址皆在我国境内,后来因为遭受曹魏的打击才迁都朝鲜半岛的平壤城。唐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在唐和新罗的夹击下灭亡,也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