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愈最“作死“的一首诗,却被后人赞了1199年

韩愈最“作死“的一首诗,却被后人赞了1199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诗词世界 访问量:1251 更新时间:2024/1/14 6:41:07

胸藏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

作者:武汉传媒学院陈思萌

古时,皇帝是九五至尊,拍皇帝马屁的人比比皆是。

当面骂皇帝的人没几个。

在唐代,却有一个敢于“作死”的诗人,公开皇帝叫板,声称皇帝的行为将导致“运祚不长”,短命早死。

他叫韩愈

韩愈最大胆的那一年,是元和十四年。

法门寺有一座佛塔,藏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称为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将舍利取出,让众人瞻仰。

元和十四年(819),是法门寺开塔之年。

依照惯例,要取出舍利瞻仰。

此时,唐宪宗派人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三天。

此举一出,民间掀起了礼佛狂潮。

有的人为了一睹佛之真身,捐献了巨额的钱财。

有人为了表示对佛法的虔诚,把蜡烛点在头顶和手臂上,烧伤身体也在所不惜。

许多人像疯了一般,整个长安城掀起了“佛骨热”。

韩愈一看,很是担忧,于是大笔一挥,写了篇《谏迎佛骨表》,呈给唐宪宗。

给皇帝提意见,你委婉点说也好,但他却直接写道: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谏迎佛骨表》)

韩愈真是要多大胆有多大胆,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作死”。

本来唐宪宗迎佛骨,就有祈求长生不老的想法。

韩愈说:以为奉迎佛骨,就能国泰民安,就能长寿吗?

“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谏迎佛骨表》)

韩愈列举古时案例,直言说历代信佛的皇帝都短命。

最后,韩愈提出了要把法门寺佛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收到这封上书,气得发抖,认为韩愈是在咒自己早死,恨不得马上杀死韩愈。

大臣们死死拉住了唐宪宗。

不停地给韩愈说情,连皇亲国戚都看不过去,劝唐宪宗:至少初心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宽恕他吧。

韩愈的命是保住了,可唐宪宗的气实在消不了,一纸贬书,将韩愈贬到广东潮州。

潮州在唐朝属于距都城最偏远的地方,离首都长安千里之外。

要知道,此前,韩愈官至刑部侍郎,妥妥正四品的高官。

皇帝迎佛骨,他完全可以明哲保身,不管不问。

但是,在他看来,皇帝尊崇佛骨,带动百姓疯狂崇拜,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一件益事,不能不管,于是,毅然上书《谏迎佛骨表》。

唐宪宗对韩愈说:你有多远走多远吧。

韩愈仓促上路,走到蓝关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挥笔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句极言贬谪之快。早上上了一封奏书,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这一年,韩愈52岁。

他感慨:为了给君主排忧解难,我的生命又有何惜呢?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两句说的多么理直气壮,多么问心无愧,是对自己的交待,也是对子孙辈的嘱托。

回首再看长安,家又在哪里呢?再豪迈,可前路艰难,朝廷严令期限到达贬所,可马不走,英雄失路之悲,让人想哭。

前路艰难,垂垂老矣,韩愈觉得自己要死在这里了。只能嘱咐侄孙韩湘,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首吧!

走过千山万水,韩愈来到了潮州,他不知道,此后一千多年,潮州永远记住了他。

身体力行且有政绩是衡量一个官员好坏的最直观的标准。

在短短八个月内,韩愈体恤民情、兴修水利、主办乡校。

最离奇的事情,当属祭鳄鱼、驱鳄鱼。

潮州恶溪中有鳄鱼作乱,吃了很多牲口,伤害百姓,人人都以为害。

韩愈准备了一头猪、一头羊祭祀鳄鱼,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义正辞严地“警告”鳄鱼不要害人,限令七天之内,搬去别的地方。

否则,就找最好的弓箭手,杀尽鳄鱼。

说来也怪,自此之后,鳄鱼搬到西边六十里的地方,潮州再也没有鳄鱼作乱了。

为了感激韩愈,恶溪改成韩溪。

好的政绩,体现在小事中。

潮州的韩江里的放排工,长年在水里劳作。

放排工扛木头,扎木头,一会儿上岸,一会下水,衣服常年湿漉漉的,极易得风湿病和腹痛。

为了省事,放排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可是,韩江旁洗衣的妇女们却觉得不便,告到官府,放排工们只得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了解情况后,了解了放排工的辛苦,也体谅妇女的难处,出了个主意:放排工劳作时,不用穿衣服,在腰间扎块布遮羞就可以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但相比治理鳄鱼,兴修水利以外,后世认为韩愈对潮州最大的影响来自于教育。

韩愈也是个苦孩子,年少时父母去世,寡嫂将他带大,他苦读多年,才改变了命运。

到了潮州,韩愈发现学校荒废,于是写下《潮州请置乡校牒》。

找来了老师,分配专人管理学校,韩愈还将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捐给学校,剩下的,给学生们当伙食费。

他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了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兴起并且延绵千年至今。

为了表达对韩愈的感激,潮州山水尽姓韩,笔架山改为韩山、恶溪改为韩溪。

至今也有了“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潮州遍布韩祠,都在诉说着对韩愈的感激。

古潮州鳄渡亭有一副楹联: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解苦。

韩愈不会知道,自己待了八个月的地方,却被铭记了千年。

时间从来不会骗人,你做了什么,它永远记得,永远回馈着你。

人生路上,迷茫常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时间一定不会辜负你。

就像潮州人,永远记得韩愈。

你知道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作者:武汉传媒学院陈思萌 。编辑:聂隐娘。诗词世界出品、魏无忌主创图书《满堂花醉三千客》《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转载本文详见本号菜单联系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版权网站,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韩愈很美的一首五绝,每一句都美得如诗如画,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韩愈,苏轼,诗歌,唐诗

    韩愈被称为百代文宗,苏轼对于他的评价很高,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把韩愈一生的功绩,还有对于他的崇拜之表可谓是溢于言表,给予了韩愈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点评得非常精彩:“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在这里苏轼充分肯定了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还

  • 高仙芝几次拒绝封常清的加入,为什么封常清却不放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西域,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封常清,安史之乱

    知道安史之乱的人,都对高仙芝和封常清有所了解。然而高仙芝与封常清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封常清想加入高仙芝的队伍,却被高仙芝拒绝。封常清坚持不懈的请求,使得高仙芝最后感动了,才接纳了封常清。那么封常清为什么非要加入高仙芝的队伍呢?其原因有两点。1、高仙芝才能出众高仙芝才能出众,让封常清非常

  • 唐玄宗为何自毁长城,冤杀高仙芝、封常清?这场悲剧战前就已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皇帝,唐军,长城,唐朝,唐玄宗,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节度使,书法家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长安沦陷就是唐玄宗一系列疯狂举动的恶果,他一口气冤杀两位镇国柱石,亲手葬送了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天险。天宝十五载六月,唐玄宗仓惶逃离长安,体验了一把“穷游”的刺激。其实他原本是有机会平定“安史之乱”的,起码有足够的力量遏制住叛乱,但从他将屠刀架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头上那一刻起,就注

  • 从李靖到高仙芝,每一个都堪称灭国神将,大唐为何会名将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李靖,大唐,南唐,唐朝,隋朝,高仙芝,李世民,苏定方,薛仁贵

    在中国历史上,论武功之盛无过于汉唐,但是要论将星之璀璨,就算是汉朝也不如唐朝,从大唐开国至唐玄宗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大唐从来不缺名将,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高仙芝、封常清等等,可以说大唐百年之间几乎是灭国无数,就算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依然不缺名将,比如西平郡王李晟以及那个雪夜袭蔡州的李愬

  • 756年,高仙芝兵败陕郡、负屈衔冤而亡,李隆基:竖子,徒有虚名

    历史解密编辑:小猪谈科技标签:高仙芝,唐玄宗,安禄山,唐军,高丽

    “我若果真有克扣粮饷的行径,诸君就大胆揭发;可要是我没这么做,诸君当替我做主。”然而,高仙芝话音未落,刽子手就已将他的头颅砍下。与高仙芝一同被杀的还有封常清,名震西域的帝国双壁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了君王的屠刀下。那么高仙芝被杀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克扣粮饷呢?他与李隆基之间发生了什么?李隆基又为何迫不及

  • 唐朝大将高仙芝: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高仙芝,唐朝,唐玄宗,唐王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著名的盛世,出现了无数文人墨客,武将能臣。唐朝大将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而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少时成名,名扬海内高仙芝小时候就在武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是朝鲜人,那个时候,朝鲜是唐朝的属国。高仙芝跟随父亲一起拜见唐朝天子。唐天子看

  • 山地之王高仙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高仙芝,唐军,突厥,唐玄宗,小勃律,山地之王,唐朝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名将老是被我们的邻国大韩民国一再提及,而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却并没关于此人的记载。此人名叫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历史上的高句丽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其王城、王陵遗址皆在我国境内,后来因为遭受曹魏的打击才迁都朝鲜半岛的平壤城。唐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在唐和新罗的夹击下灭亡,也许就

  • 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被称为“山地之王”?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金佳宇聊娱乐标签:唐军,大军,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小勃律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高仙芝:盛唐帝国双壁,纵横西域,如何代表大唐对决阿拉伯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高仙芝,唐军,小勃律,西域

    公元751年,唐朝天宝十年,盛夏。这一年,就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一带,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的双方,分别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双方都正处于鼎盛时期。这场战争,后世史称怛罗斯之战。据史书记载,在这场战争当中,唐朝至少出动了超过两万西域精锐,而阿拉伯帝国方面,则是

  • 高仙芝、封常清威震西域,安史之乱为何被唐玄宗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高仙芝,唐玄宗,安禄山,节度使,封常清,安史之乱,唐朝,国防政策

    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率军灭掉高昌,同年九月,唐太宗在此地设置安西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此后的百余年间,许多精兵猛将被派到西域地区,他们征战沙场,为唐朝边疆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唐玄宗时期的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威震西域的名将,可是两人却被唐玄宗处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唐朝名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