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地之王高仙芝

山地之王高仙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3471 更新时间:2023/12/26 9:25:59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名将老是被我们的邻国大韩民国一再提及,而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却并没关于此人的记载。此人名叫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历史上的高句丽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其王城、王陵遗址皆在我国境内,后来因为遭受曹魏的打击才迁都朝鲜半岛的平壤城。唐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在唐和新罗的夹击下灭亡,也许就是这时高仙芝的祖辈归附了大唐。

高仙芝少年时就跟随父亲高舍鸡来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时每次出军身边仅随从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鲜明。夫蒙灵詧门下的封常清见高仙芝很有才能,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灰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不胜其烦地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封常清录取到侍从中。

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中亚细亚的托克马克附近),唐玄宗诏令夫蒙灵詧前去平叛。夫蒙灵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尽为唐军所杀。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出来,高仙芝因此大为吃惊,便马上采用。回军后夫蒙灵詧迎接、慰劳他,高仙芝已解下奴袜带刀拜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着问:“此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您帐下怎么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说:“是我的侍从封常清。”刘眺等人很吃惊,对封常清施礼让座,并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此后经高仙芝不断提拔,封常清先后授镇将、果毅、折冲。

开元年间的大唐国力空前鼎盛——这时北方草原上的老对手突厥早已不是什么重大威胁了,相反突厥可汗几度向唐朝求婚,然而别说货真价实的大唐公主了,唐玄宗甚至连册封某个宫女一个公主名号送给突厥都不肯。就在突厥日益走下坡路之际西部的吐蕃和阿拉伯势力却悄然兴起,随即与唐朝在西域地区展开争夺。这时唐朝在西域的战略主要是依托安西、北庭(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控制区域。吐蕃则联合突厥汗国和突骑施部落同唐军争夺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随着突厥和突骑施的日益衰落,唐蕃争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南地区。

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定都孽多城(今吉尔吉特)的小勃律,相当于现在的克什米尔西北部一带;定都巴勒提斯坦的大勃律,相当于现在的克什米尔中部一带。这两国一直夹在唐和吐蕃之间:时而归附唐朝,时而归附吐蕃。小勃律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因此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余国。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连续三任大唐安西节度使都曾派兵讨伐,却都因吐蕃的干涉无功而返。

当阿拉伯帝国崛起后阿拉伯铁骑逐渐进入葱岭以西,灭亡波斯,占领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之间的地区,由此西域地区形成了唐、吐蕃、阿拉伯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彼此忌惮,不得不寻求两方的联合来对付第三方,于是时而唐与阿拉伯结盟对付吐蕃,时而吐蕃与阿拉伯结盟以对抗唐朝。公元740年前后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内乱,暂时无力干涉西域事务,于是吐蕃成为大唐在西域最强势的竞争对手。而小勃律作为吐蕃的卫星国显然适合拿来练手,也可以借此打击吐蕃势力的扩张。于是高仙芝成为了大唐第四个被派去征讨小勃律的将领,皇帝派来的内侍边令诚作了监军。

农历4月份唐军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库车)出发,这显然是高仙芝凭借经验做出的选择:帕米尔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高仙芝的政府军数目为步骑一万人,按旧唐书的说法:当时步兵都有私马——也可从这个侧面看出唐军的强盛,因此可算作是一万骑兵,再加上行军途中疏勒(喀什)守捉使赵崇玭、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大唐附属国军队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这支远征大军整整走了一百多天后到达了特勒满川(今天的瓦罕河)——这里就是今天连接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的瓦罕走廊,高仙芝即将从这里出发书写他本人和唐军的辉煌。

在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派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进攻吐蕃人驻守的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自己与太监边令诚自护密国入,围攻连云堡。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三路小股部队分别在三条山路上行军的速度要比集中在一条路上要快得多。连云堡在今天阿富汗东北部,建筑在一座山峰上,东南西三面皆陡峭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有喷赤河做屏障。《旧唐书》记载“堡中有兵千人,又城南十五里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城下有婆勒川(今喷赤河),水涨不可渡。”

七月十三日辰时高仙芝三路人马准时吐蕃连云堡下会合,此时婆勒川河水湍急,众兵将皆有难色,高仙芝却认为不是个事,“以三牲祭河,命诸将选兵马,人赍三日干粮,早集河次”,他祭祀了河神之后就命令诸将各选兵马,带三天口粮,第二天早上渡河。大家看着暴涨的河水发呆,都以为这个高丽奴疯了,没吃药吧。不料高仙芝却成了神棍,第二天早晨,河水居然真的跌落了,三军静悄悄渡河,“既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人没弄湿旗号,马没打湿鞍鞯,轻轻松松就趟过去了。高仙芝大喜地对太监边令诚吹嘘:”我要是渡河未半,贼人击之,咱俩就都完蛋了,现在我全队都过河了,这是天赐连云堡的贼人脑袋给我啊。“随后高仙芝直杀到城下,连云堡的吐蕃军未曾料到唐军如神兵天降,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面前,大惊之下,占据地利优势,乱箭、滚石俱下,连云堡又在峭壁之上,难以攀登,高仙芝命令李嗣业为陌刀将,率陌刀手攀援直上,并且下了死命令:“不及日中,决须破虏!”中午之前一定要拿下。

这个李嗣业也是个传奇人物——身长七尺,壮勇绝伦。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非常擅长使用陌刀,史载他的陌刀队“如墙而进,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当天“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他带着陌刀队,冒着箭雨攀援而上,第一个从奇险处登上连云堡,并且垂下绳梯,让安西军一个接一个杀上来,实在是神勇无敌。此役连云堡守军大败。不过此战唐军付出的代价也不小——跟随唐军出征的识匿国国王五跌失迦延甚至在此战中阵亡。不管怎么说在拿下连云堡后能够阻挡高仙芝的步伐的也只有山口处海拔就达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了,而高仙芝面临的困难也只剩下用什么方法鼓舞士卒的勇气,使他们有胆量跟随他翻越雪山继续前进了。太监边令诚就先尿了裤子,高仙芝只好将他和体质弱的士兵三千人留在连云堡。

事实上即使是我们现代人借助先进的登山工具去攀登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高峰也绝非易事,放眼整个世界历史能做到翻越高原山地去奔袭遥远的国家并取得成功的只有四个人——除了高仙芝以外,另外三个分别是汉尼拔、拿破仑和圣马丁,而他们翻越的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其实都比高仙芝所要翻越的山脉要低。当唐军爬上坦驹岭山顶后发现其实下山比上山更难——从坦驹岭山顶到南坡山下至少有二十公里冰雪覆盖的陡峭山路,下去后就进入敌境,就是说如果失败是不可能有退路的。面对此情此景要说唐军战士们没一点退缩之意也是假的,如果是一般的统帅可能就直接强迫士兵下山,有后退的斩杀几个罢了,但这样一来肯定会大大挫伤士气,甚至有可能导致哗变。高仙芝用了巧妙的办法:在登山之前早就派二十多人下山,扮作阿努越人来迎降,又欺骗说印度河上连接大勃律的藤桥已经斩断了,这样吐蕃援军就没法增援小勃律了,士兵们信以为真,就高高兴兴下山了。阿弩越也是不得不依附吐蕃的小国家,阿弩越城距小勃律国都不远,如果他们拒战,高仙芝的疲惫之师恐怕要大受损失,虽然他们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但即便是小小的延缓都有可能让吐蕃援军得到缓冲时间。然而高仙芝的运气足够好——阿弩越人竟真的投降了,这使唐军及时地得到了休息,并且补足了给养。

尽管娑夷河的藤桥没被砍断,但吐蕃援军此时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于是小勃律不得不独自面对唐军。此时这场战争已无任何悬念,不过高仙芝已在思考战后的善后之策了:这里离大唐直接统辖的区域过于遥远,自己不可能在此久居,一旦自己离开小勃律国内的亲吐蕃势力必将重新抬头,届时自己花费巨大代价完成的这场远征将前功尽弃。于是高仙芝命人告诉小勃律方面:唐军此次来不过是借路路过去攻打大勃律,想以此稳定小勃律君臣,但亲吐蕃的首领们知道无论如何不会放过自己,还是试图逃窜,于是席元庆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诏书绸缎等物件安抚他们,却趁机都上了绑绳,国王带着他的吐蕃王后躲到了山洞里,一时间捉不到。高仙芝大兵一到,先斩了五六个一心一意忠于吐蕃的首领,然后亲自去招抚小勃律国王。一举平定了小勃律。等吐蕃大军在傍晚的时候赶到,已经无济于事了——用最快的速度修好桥然后杀过来,至少也得一年。

平定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都震惊投降归附了。天宝六年(747年)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经赤佛堂路凯旋而归。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受小勃律镇军困苦,运粮受阻,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由于有了第一次远征的经验,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加上形势对唐军有利,唐军的行军虽然艰苦,但却很顺利。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朅师国的军队,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今青藏高原)和阿拉伯帝国誉为山地之王。

更多文章

  • 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被称为“山地之王”?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金佳宇聊娱乐标签:唐军,大军,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小勃律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高仙芝:盛唐帝国双壁,纵横西域,如何代表大唐对决阿拉伯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高仙芝,唐军,小勃律,西域

    公元751年,唐朝天宝十年,盛夏。这一年,就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一带,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的双方,分别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双方都正处于鼎盛时期。这场战争,后世史称怛罗斯之战。据史书记载,在这场战争当中,唐朝至少出动了超过两万西域精锐,而阿拉伯帝国方面,则是

  • 高仙芝、封常清威震西域,安史之乱为何被唐玄宗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高仙芝,唐玄宗,安禄山,节度使,封常清,安史之乱,唐朝,国防政策

    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率军灭掉高昌,同年九月,唐太宗在此地设置安西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此后的百余年间,许多精兵猛将被派到西域地区,他们征战沙场,为唐朝边疆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唐玄宗时期的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威震西域的名将,可是两人却被唐玄宗处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唐朝名将高

  • 20万惨胜2万,怛罗斯一役,牛逼的高仙芝断了阿拉伯帝国东征念头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唐军,军队,唐朝,高仙芝,怛罗斯,阿拉伯帝国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朝代之一,不论是军事,还是科技文化方面,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唐玄宗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也可以说是,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火花碰撞。在当时的西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阿拉伯帝国,与一支唐朝的边防军不期而遇,原因其实很简单,两大

  • 大唐骑兵血战阿拉伯:高仙芝身败名裂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曼陀罗讲电影标签:大军,唐朝,高仙芝,唐玄宗,节度使,阿拉伯,大唐骑兵

    大唐帝国最为强盛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唐在军事上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在对外作战当中,大唐骑兵曾经在中亚和阿拉伯骑兵作战,并遭受到一次惨败,这场仗也是高仙芝的身败名裂之战,从此之后高仙芝到死也没有什么胜仗了。这就是怛罗斯之战,唐玄宗并未对此战有太大重视,但从此唐朝势力在中亚大大下降,并随着安史之乱的

  • 从李靖、李勣到苏定方、高仙芝,为何大唐的灭国名将会层出不穷?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靖,李勣,苏定方,高仙芝,南唐,唐朝

    唐朝初期国家军事实力强大,将领个个身经百战。士兵们也因为得到新军制的鼓舞,士气高涨。在战争奖励机制的推动下,国家战争机器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大唐是世界一级秩序的缔造者,不管由它发动的战争带来的后果如何,它都不会面临指责,更加无惧别国复仇。大唐上层对待周边各国的态度,也变相鼓励了李靖、李勣、苏定方和高

  • 高仙芝:高句丽族名将,曾为大唐降服八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高仙芝,高句丽,唐军,突厥,苏定方,小勃律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大唐名将,高句丽族最善战的将军高仙芝,远征竭师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奇特拉尔一带,靠近阿富汗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并灭其国。这个时候大唐帝国终于取得了对吐蕃帝国的完胜,大唐帝国迎来了最巅峰时刻。而高仙芝这个高句丽族的名将,也因此留名青史,成为了盛唐名将中,最不容忘记的一位名将

  • 福祸盛唐(二十)李隆基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真实原因来自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玄宗,封常清,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

    面对长驱南下的安禄山叛军,沿途各州郡望风而降,唐朝在河北和中原的大量领土沦陷,这样的情况让朝廷上下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入朝,让他们组建军队,负责平定安禄山的叛乱。然而这些名将面对安禄山的叛军时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们屡战屡败,以至于潼关失守

  • 高仙芝:征服帕米尔高原的“山地之王”,可惜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高仙芝,帕米尔,唐军,安禄山,封常清,帕米尔高原,山地之王

    在历史的长河,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名将,像白起,韩信,霍去病,卫青,周亚夫,李靖,李勣等等,他们为各自的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今天,向大家介绍的那位虽然不如前面几位有名,可是他却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奇迹——他就是唐朝名将高仙芝。高仙芝何许人也?他原是高句丽人,自幼随父亲高舍鸡入唐。父亲高舍鸡是一

  • 被历史遗忘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精率锐唐军为何还是惨败阿拉伯?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唐军,突厥,石国,唐朝,高仙芝,怛罗斯,唐王朝,阿拉伯,罗斯之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在古代,中西其实是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直到汉代,我国才知道了古罗马的存在。而等到近代,航海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国和西方才有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相信很多人都曾不止一次地假设过。如果历史上亚历山大的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