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愈晚年结识一高僧后,真的信佛了吗?韩愈:我一成不变!

韩愈晚年结识一高僧后,真的信佛了吗?韩愈:我一成不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爱历史说说 访问量:368 更新时间:2023/12/17 20:39:16

元和十四年(819年),如果韩愈没有上书劝阻唐宪宗李纯奉迎佛祖舍利子的话,君臣二人的关系仍然会非常融洽。因为两年前朝廷收复淮西时,韩愈作为宰相裴度的随军高参,功劳也不小。

然而,韩愈就是韩愈,一生都在捍卫儒家先贤的大道,不遗余力。我们知道,韩愈一向大力排斥佛家道家的学说。

他无法阻止皇帝信佛,但唐宪宗大张旗鼓迎佛骨,不知鼓动了天下多少人变成信徒。韩愈忍不住写了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言辞激烈,惹得唐宪宗大怒。幸好宰相出面讲情,韩愈才被从轻发落,贬谪到荒远的潮州去了。

据野史记载,韩愈初到潮州时,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和尚,一对门牙翘出了嘴唇。韩愈顿时大起憎恶之心,恨不得敲掉对方的龅牙。不料,韩愈刚安顿好,次日就有人送来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对门牙。来人告诉他,这是大颠禅师自己敲落的牙齿。

韩愈大吃一惊,认为遇到高僧大德了,赶忙询问大颠和尚在哪,专程去拜访。一见面,韩愈发现大颠谈吐不凡,更是心生敬意,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大颠和尚确有其人,不过他是否曾看穿韩愈的心思,敲掉自己的门牙,就不得而知了。但韩愈是文坛领袖,天下知名,他和大颠交往之后,逐渐就有了韩愈开始信佛的说法。京师的高官名流们也议论纷纷。

韩愈被贬潮州那一年已经五十一岁,大半辈子都反对佛教的他,果真转变了信仰吗?

其实这只是以讹传讹。首先,《新唐书》和《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只记载韩愈的好友柳宗元等人热衷于佛教。其次,在韩愈的一些书信里提到过他和大颠的交往,此外还有柳宗元的一封书信,都能证明韩愈接受佛教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我们只需要看其中两封相关的书信就可以了。

一、韩愈自己的说法

韩愈被贬潮州一年多后,朝廷大赦天下,韩愈也获得赦免,改任袁州刺史。由于他的朋友、时任尚书的孟简曾来信问候,韩愈回了一封信《与孟尚书书》。史载孟简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韩愈在信里说,“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之者妄也。”看来,韩愈也听到了有关他接受佛教的传闻,表示这只是谣传。

接下来,韩愈讲述了自己和大颠的交情。信里当然没有什么关于龅牙的情节,而是说,他刚到潮州时,偶然结识了大颠和尚。

同时韩愈也说了,因为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唯有大颠和尚值得一交。其实,此前韩愈也和僧人有过交往,比如文畅、颖师。不过韩愈更欣赏的还是大颠.。大颠的确是个令人尊敬的高僧,远近闻名。用韩愈的话说,大颠聪慧而通达,两人交往密切。

此外,大颠和尚善于讲解佛家经义,其中一些好的观点韩愈表示赞同,有些深奥的东西韩愈听不懂,却也没什么兴趣。

韩愈调走的时候,和大颠和尚互赠礼物作别。对此韩愈是这么说的,“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意思是,这不过是人之常情,我并非信仰佛法,也没打算以此求取福泽。

讲了这些,韩愈又用不小的篇幅驳斥佛教、赞誉儒学。末了,韩愈还说,“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倡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对佛教日渐兴盛的局面,韩愈痛心疾首。

不知道孟简读了韩愈的信有没有生气,毕竟他信佛,而韩愈在信里却直言不讳地批评佛教。当然,韩愈批评的是佛教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并不是针对朋友的信仰。

二、柳宗元与韩愈辩论佛教

其实韩愈读过大量的佛经,这肯定是为了“知己知彼”,才好驳斥对方。因为他曾说大颠和尚“能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意思是大颠对佛法精义了解很深,不受一些衍生出来的歪门邪说的影响。

和韩愈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由于信佛,有不少和尚朋友。在柳州时,他写过一篇《送僧浩初序》,送别一位法号浩初的和尚。其中提到,韩愈经常批评他信佛,还通过书信和他辩论过佛学。

柳宗元在文中说,最近我的朋友韩愈又来信了,批评我写给某人的一首赠别文章里赞誉佛学。

柳宗元的回信未见收录,但柳宗元对浩初说,韩愈反对佛教,一是他认为某些佛教说法荒诞,二是认为佛教的行迹不符合儒家先贤的伦理。此外,佛教兴起千百年来,有太多人因好吃懒做、不愿务农而皈依佛门,冒牌和尚遍地都是,让韩愈深恶痛绝。

关于韩愈晚年信佛的说法很明显是谣传。但韩愈和柳宗元等信佛的朋友尽管观念不同,也只是理性地辩论,从未因此红过脸。尤其他和柳宗元,更是一生的至交。就这一点而言,他们真的是君子之交的典范,难能可贵。

参考文献:《韩昌黎集》等

标签: 韩愈柳宗元信佛高僧唐宪宗裴度

更多文章

  • 韩愈晚年写两首早晚春之诗,首首脍炙人口,道尽人生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简心文史标签:韩愈,人生真谛,唐穆宗,人世间

    作者:简心静心守心,于浮华间留一份淡然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这一年唐穆宗即位。七月,五十四岁的韩愈迎接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当上了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副部长级别,可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相较于四十九岁的他连番遭遇贬谪,步入晚年的他生活的平淡才更显得来之不易。人生的一起一落有时候更多的是展现心境

  • 韩愈最“作死“的一首诗,却被后人赞了1199年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韩愈,皇帝,潮州,诗人,唐朝,宋朝,唐宪宗,官宦世家,谏迎佛骨表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作者:武汉传媒学院陈思萌古时,皇帝是九五至尊,拍皇帝马屁的人比比皆是。当面骂皇帝的人没几个。在唐代,却有一个敢于“作死”的诗人,公开向皇帝叫板,声称皇帝的行为将导致“运祚不长”,短命早死。他叫韩愈。韩愈最大胆的那一年,是元和十四

  • 韩愈很美的一首五绝,每一句都美得如诗如画,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韩愈,苏轼,诗歌,唐诗

    韩愈被称为百代文宗,苏轼对于他的评价很高,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把韩愈一生的功绩,还有对于他的崇拜之表可谓是溢于言表,给予了韩愈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点评得非常精彩:“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在这里苏轼充分肯定了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还

  • 高仙芝几次拒绝封常清的加入,为什么封常清却不放弃呢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西域,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封常清,安史之乱

    知道安史之乱的人,都对高仙芝和封常清有所了解。然而高仙芝与封常清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封常清想加入高仙芝的队伍,却被高仙芝拒绝。封常清坚持不懈的请求,使得高仙芝最后感动了,才接纳了封常清。那么封常清为什么非要加入高仙芝的队伍呢?其原因有两点。1、高仙芝才能出众高仙芝才能出众,让封常清非常

  • 唐玄宗为何自毁长城,冤杀高仙芝、封常清?这场悲剧战前就已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皇帝,唐军,长城,唐朝,唐玄宗,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节度使,书法家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长安沦陷就是唐玄宗一系列疯狂举动的恶果,他一口气冤杀两位镇国柱石,亲手葬送了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天险。天宝十五载六月,唐玄宗仓惶逃离长安,体验了一把“穷游”的刺激。其实他原本是有机会平定“安史之乱”的,起码有足够的力量遏制住叛乱,但从他将屠刀架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头上那一刻起,就注

  • 从李靖到高仙芝,每一个都堪称灭国神将,大唐为何会名将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李靖,大唐,南唐,唐朝,隋朝,高仙芝,李世民,苏定方,薛仁贵

    在中国历史上,论武功之盛无过于汉唐,但是要论将星之璀璨,就算是汉朝也不如唐朝,从大唐开国至唐玄宗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大唐从来不缺名将,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高仙芝、封常清等等,可以说大唐百年之间几乎是灭国无数,就算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依然不缺名将,比如西平郡王李晟以及那个雪夜袭蔡州的李愬

  • 756年,高仙芝兵败陕郡、负屈衔冤而亡,李隆基:竖子,徒有虚名

    历史解密编辑:小猪谈科技标签:高仙芝,唐玄宗,安禄山,唐军,高丽

    “我若果真有克扣粮饷的行径,诸君就大胆揭发;可要是我没这么做,诸君当替我做主。”然而,高仙芝话音未落,刽子手就已将他的头颅砍下。与高仙芝一同被杀的还有封常清,名震西域的帝国双壁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了君王的屠刀下。那么高仙芝被杀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克扣粮饷呢?他与李隆基之间发生了什么?李隆基又为何迫不及

  • 唐朝大将高仙芝: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高仙芝,唐朝,唐玄宗,唐王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著名的盛世,出现了无数文人墨客,武将能臣。唐朝大将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而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少时成名,名扬海内高仙芝小时候就在武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是朝鲜人,那个时候,朝鲜是唐朝的属国。高仙芝跟随父亲一起拜见唐朝天子。唐天子看

  • 山地之王高仙芝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高仙芝,唐军,突厥,唐玄宗,小勃律,山地之王,唐朝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名将老是被我们的邻国大韩民国一再提及,而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却并没关于此人的记载。此人名叫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历史上的高句丽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其王城、王陵遗址皆在我国境内,后来因为遭受曹魏的打击才迁都朝鲜半岛的平壤城。唐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在唐和新罗的夹击下灭亡,也许就

  • 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被称为“山地之王”?他有绝招让唐军飞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金佳宇聊娱乐标签:唐军,大军,唐朝,高仙芝,唐玄宗,小勃律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