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的介绍

现代史学家。江西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和欧美诸国,学识渊博,具备阅读中外十三种文字的能力。1925年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教授。1930年以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先后在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夏,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医治目疾时,手术不成功,双目失明。

有关“陈寅恪”的历史故事

  • 陈寅恪清华巧出入学怪题,以孙行者对“胡适之”

    (陈丹青油画《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吴宓,呈“人”字形站立在清华校园里。画中陈寅恪的形象来自于他与史语所同仁摄于北海静心斋前的照片。)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

  • 揭秘陈寅恪之父陈三立的传奇人生,被称“清末四公子”

    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上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成就、意义和影响已远超学术界,为世人所广知,相比之下其父陈三立则不大为人所知。据史志记载,陈三立“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他1882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1886年,陈三立

  •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摘要]: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陈寅恪的书-喜马拉雅《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想要了解中国历史,有哪些好的书籍推荐?中国历史浩若烟海,我觉得你可以从断代史开始。比如你喜欢

  •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要]: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分析: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首先你要了解宋朝的背景,在宋朝

  • 民国以后为何没有大师了?读懂陈寅恪先生就懂了

    民国以后为何没有大师了?读懂陈寅恪先生就懂了民国多大师,在今日看成为好多人吹牛谈资,说起人物各个头头是道,讲起段子来那是口沫横飞!话说,借别人光亮点评天下之余,除了满足了无数人物内心的虚弱感,有意义吗?借力这事吗,个人是不太认同的,不是自己的,终究差点意思。这差点的意思,就是辩证看历史后的反思和回归

  • 陈寅恪做了什么,能让清华破格聘用?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当时聘请的所谓“四大导师”,除了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之外,陈寅恪也在其中。但陈寅恪能荣膺并列,老实说就是有好哥们,死命拉人情、“走后门”得来的,至少起初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的陈寅恪,还是世无闷的潜龙一枚,清华校长曹云祥都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听人举荐一脸懵逼

  •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出自哪本书?

    出自国学大师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原话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翻译:华夏民族的文化,经历过千百年的演变推进,达到顶峰的的时候是在宋朝。后来逐渐衰弱,但是最终一定会再次振兴。陈寅恪先生的意思是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顶峰。扩展资料:历史悠

  • 哈佛三杰都有谁,陈寅恪是个怎样的人?

    国学大师陈寅恪出身名门,父亲乃“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而祖父官至巡抚。青年时,便先后在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在此期间,其与吴宓、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在民国这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陈寅恪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星。他身上的那种率真与可爱,对理想的执着

  • 陈宝箴家族简介(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生平事迹)

    陈宝箴:被慈禧赐死的湖南巡抚,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陈寅恪先生的祖父,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他为人足智多谋,且有实干能力。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并赠对联给这位青年后辈,足见其看重之意。陈宝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为席宝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

  • 1969年10月07日:陈寅恪逝世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

  •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逝世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

  • 西南联大人物之陈寅恪

    先说说这个“恪”为什么读“que”。陈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读音接近于“que”,但在普通话这个字读”Ke“。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

  •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

    最先收现并举荐陈寅恪那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月,浑华国粹院刚建立,梁启超背校少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专士?”梁问:“他没有是教士,也没有是专士。”曹又问:“他有无著述?”梁问:“也出有。”曹回绝:“既没有是专士,又出有著述,那便易了!”梁年夜喜:“我梁某算是著述等身了

  • 陈寅恪什么时候失明的

    陈寅恪正在燕年夜讲课的日子里,因为住居前提糟糕糕,死活清苦,陈寅恪已经经下度远视的左眼目力慢剧下落,以致教死的测验卷阅毕,要把分数挂号正在成就表上,果表格较小,印刷量量又极端糟糕糕而无奈瞧浑。为免挂号错格,只患上喊女女流供帮助实现。稍感侥幸的是,厥后上课天面由陕西街改到华西年夜教文教院,陈家搬进华西

  • 陈寅恪是哪里人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龟年,江西省建火县人。中国古代散汗青教家、古典文教研讨家、言语教家、墨客于一身的百年易睹的人物,取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同被列为浑华年夜教百年汗青上四年夜愚人,取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先辈史教四年夜家”。前后任职任教于浑华年夜教、东北联年夜

  • 陈寅恪失明后在助手帮助下完成鸿篇巨著

    陈寅恪出生民宦世家,其祖陈宝箴、其女陈三坐均正在早期政坛上担当过要职。他一辈子教贯中西,能使用十数种言语笔墨处置文史研讨,年事沉沉即享有严重国内名誉。那种教识以及眼界,标明陈寅恪正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经站正在一个一样平常教者易以企及的教术地步,可谓百年易逢的一代偶才。令人一向扼腕叹气的是,那位文明大师留

  • 陈寅恪为什么写《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最年夜的奉献正在于,提出“自力之粗神,自在之头脑”是中国的平易近族传统。遗憾的是,他自己却对于此出有具体注释。以是,对于“自力之粗神,自在之头脑”那句话,制成不少曲解。最广泛的曲解是,以为仅仅是陈寅恪自己的头脑以及操守。借有一种更宽重的曲解,以为那是陈寅恪留教中从泰西教去的,果为自力、自在的观

  • 陈寅恪的四不讲是什么

    出名史家陈寅恪学生前后留教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好国等,知晓梵文、突厥文、谦文等多种器材圆言语笔墨。回国后前后任教于浑华国粹研讨院、岭北年夜教等数所年夜教。陈寅恪一辈子中为人们留下了年夜量著述,内容波及汗青、文教、宗教等多个发域,为厥后人启示了新的教术发域,更供应了新的治教圆法,平易近国以去即广

  • 如何评价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龟年,江西九江市建火县人,死于湖北少沙。中国古代最背衰名的散汗青教家、古典文教研讨家、言语教家、墨客于一身的百年易睹的人物,取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同被列为浑华百年汗青上四年夜愚人。前后任职任教于浑华年夜教、东北联年夜、广西年夜教、燕京年夜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