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两种非常著名的和平关系,第一次发生在西汉元帝时期,即昭君出塞,第二个著名的历史和亲就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发生在唐朝时期。事实上,这两次和亲的目的是一样的,它们大都都是是中原王朝想与边境地区不愿兵戎相见,和平而作出的让步。
汉唐的大繁荣受到后人的吹捧,哪怕是伟大盛世的产物。可亲就是妥协,根本没有这样的策略,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一两个女人的幸福,那将是一个肮脏的盛世,这两次和亲似乎是一样的,但他们的经历和个人遭遇却完全不同。
据说文成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侄子李道宗的女儿,而非李世民的女儿,李世民自然是激动万分,立刻给她起名叫文成公主,这事关民族大义和国家安危,而且还不用牺牲自己的公主,李世民称帝八年时,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唐朝求娶大唐公主,希望与唐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李世民一听这事,马上拒绝了,当时可能李世民并没有想到公主是可以假冒的,在战争面前,他的骨气不值钱。
结果,松赞干布的军队出动了,不仅打败了吐谷浑王,而且向唐朝的松州直接奔去,他还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李世民,如果他这次不把公主送来,他就不会手下留情。此时,历史无耻地记录了这一事件。吐蕃和大唐在这里打了一仗,事实上,双方不分上下。
然而据史料记载,唐朝彻底打败吐蕃,甚至将吐蕃摧毁,松赞干布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看到他的可怜,同意给他一个公主。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唐朝,由于劳师远征,双方无法扩大领土。即使大唐赢了这场战争,大唐的损失也应该是不可估量的,于是,李世民在家里算了一笔账,把婚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历史对于文成公主的记载,都是积极的,因为不仅平息了两国的战事,文成公主还为吐蕃的发展带来了大批工匠,一改吐蕃以前落后的局面状态。对于文成公主本人也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也受到松赞干布的宠爱,获得王后的称号。
她说了很多关于文成公主的好话,但这都是真的吗?在她嫁给松赞干布的九年里,她没有为他生下一个孩子,她十六岁嫁给吐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但其中有三十一年她都在守寡。此外,松赞干布除了娶文成公主外,还娶其他部落的公主,还有许多名女性。因为尼泊尔离吐蕃更近,他更尊敬尼泊尔公主,为她建了一座高大的寺庙,这说明文成公主在吐蕃并不受欢迎。
历史对于文成公主嫁吐蕃美好的记载,只是为了告诉人们文成公主过着美好的生活,文成公主是被迫出嫁的,王昭君的婚姻与文成公主相似,但却相差有点大。呼韩邪单于亲临长安,表示愿意臣服汉朝,希望成为汉代的女婿。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并育有一子。这本身没有什么害处,毕竟,女人通常都想结婚,但问题出在呼韩邪单于身上,这个男人太老了,结婚仅三年,他就去世了。
他死后,他的儿子复株累单于成了新单于,根据匈奴人的继承制度,王昭君可以嫁给单于,当时,王昭君只有20岁左右,当然,他年轻漂亮,得到复株累单于的青睐。可是王昭君自然是不会同意的,于是她当时写信给汉成帝,希望能回到大汉时代,避免这场灾难。
毕竟复株累单于名义上是她的儿子。然而,继承皇位的汉成帝却拒绝,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风俗行事,然而,王昭君只能被迫嫁给复株累单于,二婚并为其一共生育两个女儿,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相当顺利。
为什么还算顺利?因为王昭君的内心已经崩溃了,一方面,她要照顾复株累单于,另一方面,她还要照顾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是她和复株累单于所生的,这三个兄弟姐妹不仅是兄弟姐妹,还是叔叔侄子,这三兄妹,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叔侄关系。
这种行为在中国传统的女性思想中,是难以被大众所接受的,虽然王昭君也是被逼无奈的,所以,就在复株累单于死后两年,33岁的王昭君就和他一起去世了。史书上对于文成公主的记载,几乎都是非常积极辉煌的,而昭君先后嫁给一对父子,请求归汉遭到拒绝的历史,那是大汉朝永远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