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文成公主的双重形象看中原文化在西藏的传播

从文成公主的双重形象看中原文化在西藏的传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新社华舆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4/1/30 16:45:22

成公主进藏是西藏地方同祖国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成公主的形象在文献中逐渐丰满,成为为西藏带来中原文化的使者、擅长堪舆的中原公主。文成公主形象的塑造过程反映出历史上西藏地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重视。

文成公主的双重形象

第一种形象:给西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的使者。在伏藏文献《柱间史》中,对唐太宗赏给文成公主的嫁妆包作了这样的描述:“金玉书卷三百六,御膳食谱三百六,神饮配方三百六……大唐一十四法典,诗文曲赋及注疏,大唐法规和律令……农耕畜牧与历算,良方妙法之书卷……汉唐占卜三百部,风水吉凶妙算书……楼堂房屋善构书,各种工巧六百部……疾病诊断四百四,内诊百法外治五,药剂配方医方明……显乘密宗经律论”。在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则记载有“不计其数的珍宝、本尊释迦牟尼佛像、占卜历算之书六十种、医药、十八种工匠、各种谷物种子”。由此可以看出,文成公主从中原带入吐蕃的物品包括佛像、文典、医典、农耕技术、种子、珍宝、绸缎、占卜术以及各类技工,基本涵盖了律令、宗教、文化、农业、医学、历算等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依常理,如此数量浩繁、种类齐备的物品不可能是文成公主一人带来的,甚至可能不是一次和亲可以完成的。中原地区文化、技术等输入,应是在上百年的唐蕃互动中,通过官方、民间等多途径逐步实现的。通过梳理汉藏关系史可知,中原地区的文化、技术等对西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文成公主的评价。

第二种形象:擅长堪舆的中原公主。擅长堪舆、占卜是文成公主在藏文文献中传承度较高的一种形象,其中以“堪舆建寺”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据《柱间史》记载,来自泥婆罗的赤尊公主在建造大昭寺时遇到困难,请文成公主帮忙。于是,文成公主摆好“博唐”进行推算,列出不同的地方三百六十处,将要考察的地方有一百零八处,已了解的地方有七十二处,宝地有四十五处。文成公主认为,“吐蕃土地处仰卧之岩魔女身上,因此,岩魔女之两臂、头、两胯、两肘、两膝及四肢等,需逐一建以镇压之神殿,即使不成,亦当施以铁橛。至于卧塘湖乃岩魔女之心血,系恶趣之门,故当除之,建以神殿”。根据这些描述可知,文成公主用“博唐”之术,对吐蕃地形进行了勘定。虽然从现在掌握的史料很难考证文成公主本人是否做过如上所述的堪舆实践,但文献中大量的堪舆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吐蕃社会认为,来自中原的公主擅长勘定风水、改变吉凶。因此,将文成公主塑造成擅长堪舆的形象,体现了对文成公主社会地位的认可与推崇。

8月1日晚,《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迎来十周年特别演出。(图片来自中新社)

吐蕃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一方面,文成公主作为中原文化使者的形象与西藏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和技术有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文化方面,据《旧唐书·吐蕃传》载,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派遣酋豪子弟进入唐朝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研习《诗》《书》。在藏文典籍中,将唐太宗称为“经典皇帝”,经典指经文典籍,说明吐蕃有感于中原地区典籍丰闳,并以此特征来称呼唐朝统治者。在技术方面,吐蕃也热衷于中原学习。永徽元年(650年),吐蕃向唐朝“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唐高宗慷慨许焉(《旧唐书·吐蕃传》)。此后,中原的工艺、技术等大量传入吐蕃。有唐一代,唐蕃双方有记载的交聘多达290多次,其中,蕃使来唐180多次,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原文化、技术等在西藏地区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对文成公主形象的塑造,正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映。

时至今日,西藏山南地区仍流传着“二牛抬杠”耕作方法。相传,这是文成公主所授。日喀则一带的铜匠、木匠等,也都奉文成公主为祖师。同时,在西藏还流传着纺织、刺绣等技术都是文成公主所教的说法。这些都反映出中原文化对西藏地区的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文成公主擅长堪舆的形象与西藏地区倚重中原占卜思想有关。从西藏地区重视占卜、盟誓的传统习俗来看,中原地区复杂而实用的阴阳五行、历算等思想契合了西藏地区的政治、宗教与社会需求。根据《汉藏史集》记载,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入唐学习占卜之法时说,以前吐蕃只有公主带来的占卜历算书籍六十种,还有从印度翻译的十二缘起、六日转轮等,占卜历算未能发达。这些子弟“要学习测算生死、推算四季时节,须与汉人接触”。由此可见,吐蕃上层对中原堪舆、占卜文化的重视。该书还记载,吐蕃四人学会测算生死、推算时节之后,结伴返回吐蕃。此时,为向赞普说明他们学到何种知识,如何推算,命他们将学会的占卜历算之法全部译成藏文。这一点,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协噶尔教法史》在描述藏地整体情况时说,“蕃域内的所有高深土地都被预言过,特别是唐书中对于风水的研究”。《贤者喜宴》在记述莲花生大师为桑耶寺的奠基堪舆之后指出,“另外有关王统的记载则说,是由汉地的卜算者进行了这种舆地勘察”。除此之外,文献记载藏地用中原风水思想堪舆过的古迹还有很多。可见,在当地的文化观念中,堪舆理论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很容易把作为中原文化代表人物的文成公主与堪舆术紧密相联。

后世对文成公主形象的叙述,本质上是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往往带有明显的建构性。通过解构文成公主的双重形象可以看到,西藏有关文成公主的社会记忆深深根植于千百年来汉藏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藏地区围绕文成公主这一核心人物进行的形象塑造,蕴含着对中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完)(原标题:文成公主的形象塑造与中原文化在西藏的传播)

更多文章

  • 文成公主是如何影响藏族文化的?西瓜视频带你重走出嫁路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吐谷浑,李道宗,李世民

    说起汉藏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谈文成公主;说起汉族文化如何影响藏族文化,也不得不谈文成公主。那么,文成公主究竟做了哪些有益于汉藏两民族关系的事情呢?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见周边的吐谷浑娶了唐朝的公主,在周边各民族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也向唐朝提出了和亲的要求。通过西瓜视频了解到

  • 文成公主和亲涨国人志气,昭君出塞让人羞愧难当?错,真相正相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王昭君,松赞干布,汉元帝,李世民

    此说法相当不妥!恰恰相反,文成公主和亲有很大的“逼婚”成分,昭君出塞却彰显了大汉国威。不过,无论是文成公主还是王昭君,她们对促进民族和平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既然如此,为何后人会产生“颠倒黑白”的理解了呢?这其中又隐藏了什么历史玄机呢?我们先从两位“和亲大使”的简历说起。王昭君出生于汉宣帝五凤四年(前

  • 唐朝国力强盛,为何还要和吐蕃和亲,而远嫁的文成公主又过得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唐朝,李世民,吐谷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唐朝的明明那么强大,为什么还要以和亲的形式维护和其他附属国的政治关系?而当时因和亲远嫁的文成公主,在嫁到吐蕃国后,生活又过得怎样呢?关于以上问题,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过得并不幸福,甚至可以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因为文成公主并不是松赞干布的第一个正妻

  • 文成公主:大家只知她入藏和亲,贡献巨大,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飞雪的涟漪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道宗,吐谷浑,李世民,薛仁贵

    提到文成公主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曾听说过。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但是,除了文成公主入藏这件事之外,对于文成公主这个人,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嫁到吐蕃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

  • 文成公主都进藏了,为何大唐和吐蕃还在201年里179场仗?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吐蕃,唐军,进藏,李世民,侯君集,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按正规说法,这是大唐正式和吐蕃结成了秦晋之好。但其实,按这个词的本来意思,这绝对不是好话。因为真正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一点都不好。历史上,秦晋两国就是连续数代结亲,连续数代打仗。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方鸿渐的老爹也是这么总结的。▲大胡子吐蕃使臣就是禄东赞文成公主进藏本

  • 超级震撼!《文成公主》实景剧演员多达800多名,380元的票价超值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蜀黍看世界标签:文成公主,实景剧,松赞干布,布达拉宫,拉萨,藏戏

    这一次到拉萨终于实现了观看了《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的愿望,380元的票价不便宜,观看以后却觉得物有所值。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过去我就听闻《文成公主》实景剧是以拉萨的自然山川为背景,是在圣城璀璨星空下演绎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场面恢宏浩大。真正置身其中的

  • 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她为什么远嫁吐蕃?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李道宗,吐谷浑,李世民

    文成公主(?—680年),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但是

  • 文成公主真的是妾吗,她与尺尊公主谁的地位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王昭君,吐蕃

    在封建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仗是永远也打不完的,即使是再富庶的国家,也断然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战争上。于是为了平息战乱,各自安好,和亲的政策应运而生。不动一刀一枪,只需一桩婚事就能消弭两国之间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历史上,和亲的例子有很多,如昭君出塞,远嫁南匈奴;文

  • 文成公主寡居藏区三十年,为何不归大唐?看她的使命和现实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悟道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吐谷浑,王玄策,大唐

    在唐代历史上,有两位公主为了和平而入藏,一位是我们所熟悉的文成公主,另一位是金城公主,这两位公主先后入藏的时间相隔将近七十年,但她们的入藏都为紧张的唐蕃关系送去了珍贵的和平。所以,她们都是和平的使者。既然是和平的使者,两位公主入藏本身带有使命感,这份使命感也就决定了她们的命运。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初,

  • 文成公主:人们都知道她入藏和亲贡献很大,她的结局却很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朵朵的资讯标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世民,唐王朝,王昭君

    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当中,和亲这行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亲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或者国家为了能够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于是便采用结婚的方式来巩固双方的利益以及联系。和亲在当时都是作为一项政治决策来进行的,很多女子都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被迫参加和亲,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