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无孟浩然踏实,少王维忍耐,缺颜真卿血性,为何成盛唐第一

李白:无孟浩然踏实,少王维忍耐,缺颜真卿血性,为何成盛唐第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能静居主人 访问量:4048 更新时间:2024/1/31 7:47:54

撰文|赵立波

题记:李白的悲剧在于,没有孟浩然求职的踏实与抗挫,缺乏王维的迂回与耐力;没有颜真卿的视死如归的血性,然而大唐诗人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只因为他的才华无人可及。

公元701年2月8日,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由此成了盛唐气象最光彩的代言人 。时至于今,李白不再单属于大唐,而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受后人尊重怀念的一位民族浪漫灵魂。他的诗文将人类所能表达的浪漫境界发挥到了极致。青天、明月、长江、黄河,无不信手捏来。正如余光中先生所形容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画像

他永远给人以狂放、飘逸的形象,让后人以为他的一生都是在非常亢奋快乐不羁中度过。相反,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矛盾、挫折的一生,最终因为天真单纯,在激烈的玄宗之子李亨和李璘激烈的帝业继承的斗争中,李白由于站错队而险些丧命,由此让他过早的走完了人生。在长江之边,他憔悴的身影如同长江之月,凄凉无边。

(一)、 李白是中国所有文人的优点和缺点的集合体,飘逸、狂饮、剑客、寻仙的一只飞跃盛唐的大鹏。

他出身非常显赫的家世门第。“凉武昭王九世孙”、“其先祖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以及“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范传正碑》但郭沫若却自负地肯定“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门第”。《郭沫若(关于李白)》这未免有度人之腹的嫌疑。很难理解,郭沫若曾以“抬李贬杜”的笔法写了大量赞颂李白的文字,却多处可见他对于李白的不屑,真是殊不可解。

李白书法

他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见过他的人说他“眸子哆如虎”,一双大眼睛如同老虎眼睛,可知气场和精气神相当出色。对于将自己比喻成大鹏鸟,他在《大鹏赋》中自己解释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在李白看来,他就是贺知章说的“谪仙人”,就是下凡来济救苍生的。自负如同与生俱来,早年刻苦学写文章、练习剑术无不让李白愈发自信,他不止一次地向人们夸耀自己的德才:“少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太白全集》他给自己规划了宏大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相关影视画面

对于职业选择,李白相当明确,就是做宰相,做宰相,做宰相!他行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狂饮“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十五岁那年他就执着于寻仙大梦“十五求神仙,仙游未曾歇”,于是一个好爽飘逸、傲岸不羁,想象丰富,行侠仗义的道士、文士、侠客、浪子集于一身。

(二)、安史之乱是李白人生命运彻底滑落的曲线,让他成了最狼狈的文人。

安史之乱犹如一场疯狂的飓风扫荡了李白的整个人生和梦想。在巨大的乱局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因为他们敏感,满目疮痍使他们五内俱焚;第二因为他们自信,一见危难就想按照自己的逻辑采取行动;第三,是因为他们幼稚,不知道乱世逻辑和他们的心理逻辑全然不同,他们的行动不仅处处碰壁,而且显得可笑、可怜,很显然一直抱负着远大理想的李白就是这样典型性格。

安史之乱

就在李白隐居庐山屏风叠时,天宝十五年(756)十二月,他在焦虑地分析安史之乱的形势时,永王李璘领军由江陵东下,趋广陵。他派遣韦子春劝说李白,加入永王幕府,深谙政治汹涌的李白夫人,表现出了比李白的远见和成熟,劝说丈夫不要贸然出山。但是李白认为这是他最后一次实现人生济世匡民的重要机遇,对来访的韦子春李白强烈表达了他的人生宏图:“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理想很丰满”,此后他陷入了李氏皇子争夺江山继承的斗争中来,让李白彻底陷入巨大漩涡,几乎将其吞噬。

相关影视画面

(三)、世人皆欲杀,李白是超级唐朝大明星,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为何都想让他被处死。

天下大量痴迷李白诗歌的人,不是想救他,而是想杀他。只有他的老朋友杜甫在怀念他“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当时的所谓世人不是那些平民百姓,而是占据主流的达官名流,政客 他们一面偷偷阅读李白的作品,兴奋地彼此传阅,也都知道他是稀世之才,千年难得,却一面希望他被处死。因嫉妒而生恨,和期盼着观察结束生命受难的不良癖好。幸好李白最终以流放夜郎保全了生命。从认识上说,杜甫对李白的下狱也是罪有应得。 “世人皆欲杀”中的“世人”也包括杜甫本人在内,因而他认为李白是“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话剧李白

杜甫逃离乱军后,去了灵武投奔做了皇帝的太子李亨,这种选择无疑为杜甫的今后注入了“选择正确”的分数。包括李白的另一位好友高适也因“选择正确”站在了李亨的一边,甚至李白在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监狱中给他写了一封信,竟然连个回信也没有。天真的李白或许才知道,他与高适的几次酣醉,却换不回一句安慰。我们无意苛责高适对李白的寡义,但这些无不说明高适的政治成熟性和现实性,自然他的人品与作品永远不能与李白处于一个层级。

话剧李白

唯独李白单纯的相信,只要跟着李氏后人平叛,都是一样报效国家,匡扶社稷。此后李白被大量的“世人”也就是达官显贵和主流舆论的文人要痛喊杀头。他们要把大唐第一的诗人杀了,要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给杀了,要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给杀了。曾经是盛唐超级大明星的李白竟然被那么多人希望将其处死,可见他的惊世才华已经引起了群妒。

黄河之水天上来

(四)、仕途不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被发配夜郎,从此成了李白悲剧的最大伏笔。

公元758年,57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被流放夜郎,一夜之间李白彻底老了。流放夜郎意味着,李白的所有理想彻底幻灭。

李白一直要匡扶天下,但直到他将近不惑之年时,才通过“公举”被召入翰林院,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两入翰林却都没呆多久,便弃官离京,最终却又卷入永王与唐肃宗的帝位之争中。安史之乱让李白陷入落魄,当时李白避居庐山。由于李白缺乏外界真实信息和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至此走入政治漩涡。

相关影视画面

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亨登基也不合法,但玄宗先遭安禄山叛乱,又在马嵬坡被逼杀掉贵妃,已经是心灰意冷,对自己突然被太子尊为太上皇,也就默然接受。但他的儿子却不不能接受。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想借乱世当皇帝。

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奔西蜀途中发了诏书,下放军国大权至诸亲王及地方军政一把手,让其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平息叛军。太子李亨却不听玄宗诏令,拥兵陇西,僭登帝位抢班夺权。而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东巡时,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释放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话剧李白

(五)、他的诗干净的像洗过一样,人们对李白的无限喜爱,希望让他的结局美好一点。

关于李白的离世,他的族叔李冰阳说是“疾亟”,就是沉疴而逝。到了元和十二年(817),与李白有“通家之旧”的范传正在撰写《新墓碑并序》,在这一严肃的碑刻中,竟也未明说李白死因,只用了“盘桓利居,竟卒于此。”一笔带过。五代时期编写的《旧唐书李白传》称“竟以饮酒过度死”。

李白影视形象

这个说法,可能滥觞于晚唐项斯《经李白墓》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宋代编写的《新唐书李白传》则干脆不与提及,说明李白的死因愈发扑朔迷离,以上几种说法均不宜纳入正史范围。然而李白对于历史和人民太重要了,越是如此,后人就越发的进行猜测,甚至又出现了醉酒捞月致死,总之李白在一个月夜,一条船上,在柔美的月色中彻底让李白不辨真伪,最后“以手弄月”,导致溺水而亡,“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唐才子传李白》,至此李白的溺水被涂抹上一层与之风度相匹配的一层神韵。

话剧李白

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对此记录的更为客观些“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水。故其地有捉月台。”按照古代说法,凡是溺水者不能进行吊念活动,为此,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对李白之死进行了质疑与合理推测:“而捉月之说,岂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老好奇,故以发新意耶?”不管我们伟大的浪漫诗人如何归宿,想必任何将太白的归宿幻化成美好都是对他的崇敬。李白的诗干净的像洗过一样,他是不可逾越、不可复制,千古以来,李白只有一个。而李白的风度、气质全部融合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在采石矶附近,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为李白题写的碑文,文字深情而简洁,稍具文化基础的人都能读的明白。现抄录如下,以此让我们向先贤李白表达崇高的敬意。

采石矶

“此为采石矶,李白往生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诞生地。追溯两千里,屈原颠沛地。追溯一千里,东坡流放地。这些绝顶诗人,或依江而生,或凭江而哭,或临江而唱,或寻江而逝,可见此江等级,早已登极。我曾问:在世界名山大川间,诗格最高是何处?所得答案应无疑:万里长江数第一。……李白来自天外,兼得两河之力,一路寻找故乡,归于此江此矶。于是立地成台,汇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烟水,天下不可无诗。诗为人生之韵,诗乃理想之寄。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神采奕奕。”

标签: 李白王维孟浩然颜真卿杜甫高适

更多文章

  •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孟浩然,菊花,诗词,诗人,桑麻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作者:蘅苒半卷诗书一窗月(HY-chuyu1)原创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

  • 《春晓》作者是杜甫还是孟浩然?教辅书这都弄不明白,真害人不浅

    历史解密编辑:小当家的教育标签:杜甫,孟浩然,春晓,曹文轩,李白

    当学生长大一点,开始接触学习的时候,家长就操碎了心,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网友说教育越来越内卷,甚至从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会给孩子渗透知识。给孩子放故事、古诗等,好让他们能有个印象,如果是从胎教就开始做起的话,那就更卷了,家长们也真是操碎了心。这也是为了学生以后着想,家长的做法也可以理解。况且启蒙教

  • 孟浩然的摆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唐玄宗,杜甫

    盛唐时期知名诗人“孟浩然”这个IP亦算响亮。说起庾开府、鲍参军,可能很多人并未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是孟浩然,从现代知名度上来说,应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顶流人物了。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选择摆烂半生,最终落得布衣终身、死亦荒唐的结果。躺平的前半生孟公40岁之前几乎都在老家襄阳,从少

  • 《千家诗》143 孟浩然《春晓》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孟浩然,春晓,王维,王昌龄,千家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春晓》,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你肯定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反正我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这首诗。当时是我们老师给我们讲的,我的唯

  • 杜甫与孟浩然这两位大诗人,一个死于吃牛肉,一个死于吃鱼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杜甫,唐朝,诗人,孟浩然,王昌龄,唐玄宗,千古名句

    一个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被后人誉为“诗圣”;一个浪迹天涯,表达对山水的热爱,被后人称为“山人”。杜甫和孟浩然的人生轨迹和诗风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是因食而死,杜甫是吃牛肉而死,孟浩然是因吃鱼而死。唐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住在湖南耒阳。 ,他只好委身于此,等洪水退去再做打算。耒阳县令聂大师知道后

  • 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到底是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大师兄讲段子标签:孟浩然,徐达,范增,刘表,项羽

    古代的人大都不长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发达。无论是看古代小说比如《红楼梦》,还是古装剧比如《甄嬛传》,里面不乏各种贵人、小姐因得风寒或者肺痨等疾病去世,但这些在古代的大夫看来束手无策的疾病,放在现代也没那么可怕。今天笔者想解读的疾病来自古语“疽发背而亡”。“疽发背而亡”“疽发背

  •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

    历史解密编辑:一起学诗词标签:孟浩然,月下,秋宵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孟浩然最经典的10首诗,唐朝诗人的半壁江山居然都是他的粉丝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李白,杜甫,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张九龄,王昌龄,千古名句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才华,吸引了很多粉丝,就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王昌龄都和他成为了挚友。世人曾这么形容: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

  • 孟浩然本有希望出任高官,因错背两句诗惹怒皇帝,最终与仕途无缘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孟浩然,王维,李白,王昌龄,张九龄,唐玄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印刻在小学课本上的古诗,李白这个大唐浪漫主义的代表,羽化而登仙的酒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一生没有仰慕过什么人,孟浩然是其中一个。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先行者,与大诗人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孟浩然为人豪爽大度,常常解人之难,一生纵情山水之间,一生未

  • 故事:孟浩然吟诗看天堪地成半仙,下不下雨说了算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孟浩然,王维,唐玄宗,诗人

    唐朝诗人辈出,其中山水诗公认孟浩然和王维写的最多,也最好。孟浩然是襄阳人,和王维是挚友,交情深厚,王维甚至多次在唐玄宗面前举荐孟浩然,然而阴差阳错,孟浩然诗写得好,却不是当官的材料,得罪了唐玄宗,一生也没捞到一官半职。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维和孟浩然虽是好友,但在诗词方面还是暗暗较量,分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