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浩然的摆烂人生

孟浩然的摆烂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 访问量:4524 更新时间:2024/2/13 20:50:46

盛唐时期知名诗人“孟浩然”这个IP亦算响亮。

说起庾开府、鲍参军,可能很多人并未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是孟浩然,从现代知名度上来说,应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顶流人物了。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选择摆烂半生,最终落得布衣终身、死亦荒唐的结果。

躺平的前半生

孟公40岁之前几乎都在老家襄阳,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在鹿门山隐居。他醉心山水,过着采菊东篱、宁静致远的生活,但是究其目的,并不纯粹。

一来是因为,唐代的风气如此,“终南捷径”隐而优则仕是一条做官的好门路。朝廷非常重视这样的隐士高人,常常下令征辟。卢藏用进士及第后久不能调,就利用唐代重视隐士的风气,隐居终南山,最后被召授左拾遗。

二来也可从其诗中窥其一二,“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可见孟公亦有鸿鹄之志,岂甘久居山野;“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孟公感慨朝中无人,希望遇到伯乐为自己引荐。

但是,孟公在家一躺就躺到了40岁,期间他一直寄情于山水之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且早已诗名远播。某一天清晨,孟公醒来,发现自己两鬓已生出不少白发,顿觉自己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欲往洛阳博一个自己的仕途。

孟公躺平的前半生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曾年轻,也曾胸怀大志,但是行动力、执行力双双堪忧。管他呢,明天再说吧,反正有的是时间嘛。时间就在恣肆和嬉戏中慢慢过去,等到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醒来才发现两鬓早已成霜。

孟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不用为生计而奔波已经是同时代非常优越的家境了,但是在家躺平多年,“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也能看出家里余量不多、捉襟见肘,孟公为了家人不得不第一次选择面对现实。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

孟夫子的京师历险记

孟公听到消息说,玄宗皇帝在东都洛阳,他于是先前往洛阳碰一碰运气。

他干谒高官张说,与李白、卢馔、刘奋虚、张子容等交好,这使他才名远播,但是并没有人向皇帝推荐他。于是孟公前往京师,准备考取功名。

结果……不中。

孟公科举失败,并未气馁,开始和京师的文人骚客结交,期望通过“献赋”走上仕途。毕竟业务能力过硬,震惊了整个长安的文人圈子。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同样爱好山水田园的诗佛王维

王维比他小一轮,但是非常喜欢孟公,有一回孟公在王维的官署里谈天说地,突然外面来报玄宗前来。布衣之身的孟公怕冲撞了唐明皇躲在了床底下。唐明皇与王维谈论之际,王维处于想提携老哥哥的目的提及了孟公,择日不如撞日,就把孟公从床底请了出来。唐明皇请他吟诵一首自己最近的作品,他读了一首自己最近表达自己求官失意的《归钟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古人疏”,玄宗不悦,明明是你老孟自己不上进做官,为什么说是我放弃你呢?于是孟公失去了这次在皇帝面前露脸的绝好机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从这一段经历可以看出孟公的很多性格缺陷,他在家里躺平40年,对社会上的情况掌握很浅,疏于社会上的交际,所以即便他在两都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也没有有效地把这个优势转化为政治资源,依然摆烂,凭本心结交朋友,哪怕是面圣献赋的机会也是朋友王维随机应变送给他的。科举三次不中也说明,孟公前半生的躺平是真正的躺平,缺乏规划,只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写自己喜欢的诗词,举荐无望被迫开始考试,临阵磨枪,最后结果自然不佳。

就算这样摆烂,上天依然没有放弃孟夫子,给了他直接面圣献赋的机会,然而由于孟公的“巨婴”属性,没有考虑到听众的属性和喜好,应变能力很差,还是摆烂,放弃思考直接献上一首自己最近的作品,直接失去了这一次极佳的机会。

报复性“摆烂”的后半生

经过这一次京师的打击之后,孟公选择了遵从自己的本心,回归山林,希望通过秀丽的山川美景,使自己忘记求仕无门的痛苦,得到精神上的安顿和歇息。但是这一段经历太过于扎心,在此期间的作品虽然也是描写田园风光,但是多了一份苦涩与抑郁。

回到襄阳之后,孟公心灰意冷。也曾有贵人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做官,采访使(官名)韩朝宗邀请他,准备带他再去京师,向朝廷推荐。孟公答应得好好的,等到了约定的日子,却因为和好朋友喝酒、游山玩水,直接爽约了韩朝宗,朝宗非常生气;也有御史曹三打算推荐他入朝,他也婉言谢绝。

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旅泊,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

——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面圣的打击让孟公选择了躲在自己的安全区,既然皇帝都瞧不上我了,你们这些所谓的大官推荐又有什么用呢?出于这种心理,孟公继续心安理得地在田园风光里继续摆烂,又错过了一次又一次人生中重要的机会。

最后最后的摆烂是——52岁那年,孟公背上长了病疽,医生提醒他不要吃海鲜鱼一类的发物。本来病已经快好了,适逢好友王昌龄来襄阳游玩,一向大条随意的孟公用襄阳名菜查头鳊招待好友,早将医嘱忘到九霄云外,和王昌龄一起大快朵颐。这一餐结束,病疽加重,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夫子便已逝去。

孟夫子是幸福的,他的一生都处于盛唐。

他没体会过“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恐惧,也没体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

正如苏子所说,“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孟夫子的诗中只有山水田园,没有人,如果有,那也只有他一个人……

作者:赵辛楣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标签: 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唐玄宗杜甫

更多文章

  • 《千家诗》143 孟浩然《春晓》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孟浩然,春晓,王维,王昌龄,千家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春晓》,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你肯定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反正我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这首诗。当时是我们老师给我们讲的,我的唯

  • 杜甫与孟浩然这两位大诗人,一个死于吃牛肉,一个死于吃鱼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杜甫,唐朝,诗人,孟浩然,王昌龄,唐玄宗,千古名句

    一个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被后人誉为“诗圣”;一个浪迹天涯,表达对山水的热爱,被后人称为“山人”。杜甫和孟浩然的人生轨迹和诗风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是因食而死,杜甫是吃牛肉而死,孟浩然是因吃鱼而死。唐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住在湖南耒阳。 ,他只好委身于此,等洪水退去再做打算。耒阳县令聂大师知道后

  • 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到底是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大师兄讲段子标签:孟浩然,徐达,范增,刘表,项羽

    古代的人大都不长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发达。无论是看古代小说比如《红楼梦》,还是古装剧比如《甄嬛传》,里面不乏各种贵人、小姐因得风寒或者肺痨等疾病去世,但这些在古代的大夫看来束手无策的疾病,放在现代也没那么可怕。今天笔者想解读的疾病来自古语“疽发背而亡”。“疽发背而亡”“疽发背

  •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

    历史解密编辑:一起学诗词标签:孟浩然,月下,秋宵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孟浩然最经典的10首诗,唐朝诗人的半壁江山居然都是他的粉丝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李白,杜甫,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张九龄,王昌龄,千古名句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才华,吸引了很多粉丝,就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王昌龄都和他成为了挚友。世人曾这么形容: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

  • 孟浩然本有希望出任高官,因错背两句诗惹怒皇帝,最终与仕途无缘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孟浩然,王维,李白,王昌龄,张九龄,唐玄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印刻在小学课本上的古诗,李白这个大唐浪漫主义的代表,羽化而登仙的酒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一生没有仰慕过什么人,孟浩然是其中一个。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先行者,与大诗人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孟浩然为人豪爽大度,常常解人之难,一生纵情山水之间,一生未

  • 故事:孟浩然吟诗看天堪地成半仙,下不下雨说了算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孟浩然,王维,唐玄宗,诗人

    唐朝诗人辈出,其中山水诗公认孟浩然和王维写的最多,也最好。孟浩然是襄阳人,和王维是挚友,交情深厚,王维甚至多次在唐玄宗面前举荐孟浩然,然而阴差阳错,孟浩然诗写得好,却不是当官的材料,得罪了唐玄宗,一生也没捞到一官半职。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维和孟浩然虽是好友,但在诗词方面还是暗暗较量,分个上

  • 王昌龄最经典的10首唐诗,不输李白孟浩然,每一首都是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孟浩然,闺怨,王昌龄,唐诗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被称为“七绝圣手”,在整个唐代,只有李白可与他的七绝诗相提并论。他与孟浩然、高适、王维、李白、岑参等结交,留下一段段友谊的佳话。他是王昌龄。他能写昂扬的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也能写缠绵的闺怨诗,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他还能写难

  • 除夕无法归家,孟浩然一点都不伤感,原来是招待的人付出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山光客标签:孟浩然,归家,诗词,张子容,张少府,故园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的除夕夜都被赋予了别样的意味—团圆。通讯和交通工具无法像现在一样,突破时空限制,所以古人比今人更加重视这个节日。如果在除夕夜无法归家,绝大多数人的感受都是孤独寂寞。当然,也有例外,就像孟浩然就一点都不伤感,因为他的除夕夜,是在张少府家度过。《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畴

  • 古事新说,孟浩然的故事:端居耻圣明

    历史解密编辑:争议解决标签:孟浩然,王维,张九龄,唐玄宗,岁暮归南山,玉真公主

    诗动京城公元728年秋季的一天,一个消息在皇城的文化人中传开了:才子孟浩然要来秘书省赋诗啦!秘书省可是唐朝的史馆和藏书场所,在这里抄写或鉴藏图书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他们不仅书法好,还都是饱学之士。对寻常文士,他们大都不以为然,但对孟浩然却例外。“孟浩然啊!听说他以前隐居在湖北的襄阳城鹿门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