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家诗》143 孟浩然《春晓》

《千家诗》143 孟浩然《春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 访问量:4812 更新时间:2024/2/13 20:50:57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春晓》,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你肯定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反正我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这首诗。当时是我们老师给我们讲的,我的唯一的感觉就是,早上睡觉起来,听见好多好多鸟儿在叫,昨天晚上刮了好多的风,下了好多的雨,早上起来看到落了很多很多的花。这就是当年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心目当中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后来长大了,当然知道孟浩然不是一般人,是盛唐著名的大诗人,特别是山水田园诗,写得尤其好。我们现在翻开教科书,知道在唐代有个山水田园诗派,其中孟浩然和王维是这个诗派中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领袖式的人物。写这首《春晓》的时候,孟浩然还年轻,当时只有二三十岁,在湖北的鹿门山隐居,经常写诗以表白心迹。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地神奇。

首先我们来看头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见诗人在写这诗的时候啊,是处在一个睡眠的状态。春天里诗人昏昏欲睡,昏昏睡着,这一睡着不得了,一觉睡到大天亮。但他却感觉不到是天亮了,感觉不到已经到了早上。是什么让他感觉到该起床了呢?是鸟儿在叫。鸟儿的鸣叫,惊醒了梦中人,这诗人春天的开始就是从睡醒开始的,是从这鸟儿的鸣叫开始的,诗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切入,描写春光,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再看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面上看,好像是说,推开窗子看了看,地上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大堆的花瓣。其实你看,它这是一个问句,作者是在问“夜来风雨声,花落有多少”?实际上作者这会儿还在被窝里,他根本就没起来。所以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没有写作者真的打开窗子看到春光无限,真的走下楼去看到“处处有啼鸟”啊,他都是在想象、都是在推测。 《春晓》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特别富有童趣,美好的春天到了。咱们经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是诗人呢还在睡着大懒觉,他好像没有感觉到外面的任何变化,除了头天晚上一阵风来、一阵雨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啊,鸟儿在鸣叫,可能花儿在绽放,诗人一直躲在后边儿,在询问春光如何好啊?花落到底有多少啊?但是真实的景象是怎样的?他却没有说,他打算让谁说呢?让咱们这些读者说,这也是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

这样的写法其实不是孟浩然的创造,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也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躺在床上问人家、问大自然,昨天晚上一场雨、一场风,今天早上起来是不是花落很多,或者是花落知多少?为什么就不起来自己去看一看呢?为什么总是要问别人呢?他就是为了给你留出想象的空间,就是不愿意把这景写实了。这不是写小说,这是写诗词,既然是写诗词,就要给我们留出想象的空间。

孟浩然不光能写春光,还能写村光,还能写田园诗,他可是田园诗的大佬。比如说,他很著名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什么意思啊?乡村的风光真好啊,老朋友邀我来喝酒,真高兴。喝一回不行,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一边看着菊花,一边跟着你一块喝酒。孟浩然是田园诗人,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就像一个隐士一样,永远是那样的飘飘然。他的确在早年隐居在湖北的鹿门山,40岁左右去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后来漫游吴越,回到了老家襄阳。他的一生都没有做过官,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布衣诗人,但是他和王维、和李白、和王昌龄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有三则小故事很能说明孟浩然这个人的为人和个性,第一个小故事是孟浩然、王维和唐玄宗之间的那点事儿。据说孟浩然去拜访王维,他们正在王维的办公室里聊天儿,忽然玄宗来到,孟浩然不及躲避,只好躲到桌子底下。王维哪敢隐瞒呢,只好实情相报,结果玄宗非常高兴,说,“孟浩然我知道啊,是个大诗人,干嘛躲起来呢?出来,出来。”孟浩然出来,玄宗就问他,诗人最近有什么新作品没有?孟浩然说,有倒是有,我给您说一说,叫做“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你说这孟浩然不是个傻子吗?他跟人家唐玄宗说,我因为没有才华,所以皇上抛弃了我,因为我的病很多,所以老朋友都疏远了我。这肯定是发牢骚的呀,玄宗一听,当然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自己不愿意出来做官,我又没有抛弃过你,你怎么平白无故污蔑我呢?也行,既然你这么喜欢隐居,那你就回家去吧!这个故事啊,我觉得杜撰的成分比较高,但是呢,能杜撰到孟浩然的头上,却很能说明这个人的个性。再说了,这两句诗真的是他写的,所以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牢骚是真的。

孟浩然还写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有一首诗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什么意思啊?我想划船,可是没有船桨,我就坐在这看别人划船,我觉得很羞耻。我想钓鱼,没有钓鱼竿,看着别人钓鱼,我特别羡慕他,你说他说这诗什么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很有抱负,他也很想做官,只是没有机会。大家说,怎么能没有机会呢?你看人家王昌龄就有机会,你看人家李白也有机会,杜甫还有机会呢。机会当然有,可看你用什么个性来对待这机会。

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这故事是真的。据史书记载,当时朝廷有位官员,叫韩朝宗(韩朝宗(686-750),中国唐朝政治人物,韩朝宗最早担任左拾遗。唐睿宗想要下令推广乞寒胡戏,韩朝宗跟皇帝劝阻。皇帝觉得他的意见很好,就封他为中上考。韩朝宗任官时喜欢提拔后进,曾经推荐崔宗之、严武与蒋沇等人于朝廷,受到当时其他人的尊敬。),这个人特别喜欢奖掖后进、选拔人才。诶,他看上孟浩然好了,他要把孟浩然推荐给朝廷,两个人约好了时间一起去长安。我们姑且打个比方吧,比如说,韩朝宗和孟浩然约好了在武汉天河机场会面,约的是下午三点钟。结果正好有老朋友来拜会孟浩然,孟浩然设宴跟他喝酒,喝得非常高兴,客人提醒他,你就别喝了,你不是跟韩先生有约吗?不是下午3点要在天河机场见面吗?结果孟浩然还训他,“业已饮,惶恤他!”意思是说,都喝成这样了,管他的呢。结果他真没去,韩朝宗在机场等啊、等啊,等到花儿都谢了,飞机都飞出两趟去了,他还没来。“韩宗怒,辞行。”韩朝宗大怒,一个人走了。大家说,这不等于把韩朝宗得罪了吗?最可笑的是,孟浩然并不因为这件事情而感到后悔。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孟浩然够朋友、讲义气,但是也说明他的个性非常耿直,他的个性非常的独立。他这个性啊也太耿直了,他对朋友也太讲义气了,这讲义气,讲的连命都不要了。话说他跟王昌龄是非常好的朋友,王昌龄遭遇了贬谪,后来返回家乡的途中,路过襄阳拜会孟浩然。当时啊,孟浩然背上长了个大毒疮,大家都知道,这背上长毒疮了,你是不能乱吃乱喝,尤其是不能喝酒,也不能吃什么鱼虾这一类的东西。可是孟浩然看到王昌龄老朋友来了,非常高兴啊,热情地款待他,两个人不仅喝了酒,可能还吃了很多类似于河鲜海鲜这类东西。你想想,吃完之后啊,背上的毒疮就迸发了,后来孟浩然就因此去世了。你说说,他够不够朋友,讲不讲义气?的确是一个够朋友的人。这也能看出孟浩然为什么做不了官,个性太强,太过率性。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想当一个隐士。

我们讲他的个性、讲他的经历,只是要说清楚他为什么能写出《春晓》这样的诗,这首诗你不觉得很像儿歌吗?你不觉得很有童趣吗?你不觉得只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吗?写这诗的时候啊,作者是多么的慵懒,他又是多么的自由,又是多么的自在。他不告诉你春天什么时候来了,也不告诉你春天什么时候走,他只是说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我感觉昨晚有风雨来,我猜想花瓣落了一地,所有这些都是在我睡觉的时候发生的。嗯,你要问我什么时候才去看春光,我才不告诉你呢,我想什么时候去,我就什么时候去。多么自由、多么率性,不是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人是万万写不出这样天真烂漫的诗篇,就像闻一多评价的,孟浩然这首诗真是平淡到都看不见诗了,只看见谁呢?只看见一个真正的孟浩然。

好,我们最后再一起品味一下这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标签: 孟浩然春晓王维王昌龄千家诗

更多文章

  • 杜甫与孟浩然这两位大诗人,一个死于吃牛肉,一个死于吃鱼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杜甫,唐朝,诗人,孟浩然,王昌龄,唐玄宗,千古名句

    一个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被后人誉为“诗圣”;一个浪迹天涯,表达对山水的热爱,被后人称为“山人”。杜甫和孟浩然的人生轨迹和诗风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是因食而死,杜甫是吃牛肉而死,孟浩然是因吃鱼而死。唐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住在湖南耒阳。 ,他只好委身于此,等洪水退去再做打算。耒阳县令聂大师知道后

  • 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到底是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大师兄讲段子标签:孟浩然,徐达,范增,刘表,项羽

    古代的人大都不长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发达。无论是看古代小说比如《红楼梦》,还是古装剧比如《甄嬛传》,里面不乏各种贵人、小姐因得风寒或者肺痨等疾病去世,但这些在古代的大夫看来束手无策的疾病,放在现代也没那么可怕。今天笔者想解读的疾病来自古语“疽发背而亡”。“疽发背而亡”“疽发背

  •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

    历史解密编辑:一起学诗词标签:孟浩然,月下,秋宵

    孟浩然 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孟浩然最经典的10首诗,唐朝诗人的半壁江山居然都是他的粉丝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李白,杜甫,王维,诗人,唐朝,孟浩然,张九龄,王昌龄,千古名句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才华,吸引了很多粉丝,就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王昌龄都和他成为了挚友。世人曾这么形容: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

  • 孟浩然本有希望出任高官,因错背两句诗惹怒皇帝,最终与仕途无缘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孟浩然,王维,李白,王昌龄,张九龄,唐玄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印刻在小学课本上的古诗,李白这个大唐浪漫主义的代表,羽化而登仙的酒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一生没有仰慕过什么人,孟浩然是其中一个。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先行者,与大诗人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孟浩然为人豪爽大度,常常解人之难,一生纵情山水之间,一生未

  • 故事:孟浩然吟诗看天堪地成半仙,下不下雨说了算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孟浩然,王维,唐玄宗,诗人

    唐朝诗人辈出,其中山水诗公认孟浩然和王维写的最多,也最好。孟浩然是襄阳人,和王维是挚友,交情深厚,王维甚至多次在唐玄宗面前举荐孟浩然,然而阴差阳错,孟浩然诗写得好,却不是当官的材料,得罪了唐玄宗,一生也没捞到一官半职。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维和孟浩然虽是好友,但在诗词方面还是暗暗较量,分个上

  • 王昌龄最经典的10首唐诗,不输李白孟浩然,每一首都是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孟浩然,闺怨,王昌龄,唐诗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被称为“七绝圣手”,在整个唐代,只有李白可与他的七绝诗相提并论。他与孟浩然、高适、王维、李白、岑参等结交,留下一段段友谊的佳话。他是王昌龄。他能写昂扬的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也能写缠绵的闺怨诗,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他还能写难

  • 除夕无法归家,孟浩然一点都不伤感,原来是招待的人付出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山光客标签:孟浩然,归家,诗词,张子容,张少府,故园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的除夕夜都被赋予了别样的意味—团圆。通讯和交通工具无法像现在一样,突破时空限制,所以古人比今人更加重视这个节日。如果在除夕夜无法归家,绝大多数人的感受都是孤独寂寞。当然,也有例外,就像孟浩然就一点都不伤感,因为他的除夕夜,是在张少府家度过。《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畴

  • 古事新说,孟浩然的故事:端居耻圣明

    历史解密编辑:争议解决标签:孟浩然,王维,张九龄,唐玄宗,岁暮归南山,玉真公主

    诗动京城公元728年秋季的一天,一个消息在皇城的文化人中传开了:才子孟浩然要来秘书省赋诗啦!秘书省可是唐朝的史馆和藏书场所,在这里抄写或鉴藏图书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他们不仅书法好,还都是饱学之士。对寻常文士,他们大都不以为然,但对孟浩然却例外。“孟浩然啊!听说他以前隐居在湖北的襄阳城鹿门山读

  • 孟浩然科举落榜后,回到家乡,写下一诗,开篇10字就是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孟浩然,江山,诗作,诗人,名句,胜迹,唐朝,艺术家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曾经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却落榜了,于是回到了家乡襄阳。在一个寒冷的秋天,他与好友登上襄阳城南的岘山,看见先贤羊祜的羊公碑与山永存,而自己却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一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吧!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唐代〕人事有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