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描摹美人的诗歌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纵使只是在诗中提到美人,也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让西湖拥有了别样的韵味。而在众多描写美人的诗歌中,白居易的《长恨歌》绝对堪称其中翘楚。
在这首作品中,白居易不但描写了杨贵妃的绝代风华,更勾勒出其和唐玄宗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虽然历史上的杨贵妃有祸国之嫌,但读完此诗之后,人们依然很难不被唐玄宗的痴情所打动。
不过在白居易创作完《长恨歌》之后不久,便又创作了一首描写汉武帝与李夫人爱情故事的《李夫人》,其中部分情节与《长恨歌》相类似,那么白居易又为何要创作两首如此相似的作品,其用意究竟为何?
一、《李夫人》与《长恨歌》的联系
白居易所作的《李夫人》一诗取材与西汉时期汉武帝与李夫人的爱情故事。李夫人因为自己兄长李延年的关系,被汉武帝选为妃子,并且通过美丽的容颜和惊艳的舞蹈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
不过李夫人在入宫之后不久就命丧黄泉,这让汉武帝深受打击。为了再次见到李夫人,他采用了多种方法,最终在方士的帮助下,他在缭绕的烟雾中重新见到了李夫人的样子,而且其形容笑貌完全没有了病态,这让汉武帝十分感慨。但是这种环境只能短暂存在,汉武帝在香燃尽之后便再次陷入了怅惘,正如白居易所说"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
而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汉武帝依靠方士的帮助重见李夫人一事上,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长恨歌》中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拼命找寻的样子。而事实上,在《长恨歌》中,就已经有李夫人的影子。比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中,便化用了李延年创作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句。
由此可见,在之前创作《长恨歌》的时候,白居易的脑海之中其实就已经将杨贵妃和李夫人联系到了一起.这不由得让我们更加疑惑,既然《长恨歌》中已经有了李夫人的影子,他又为什么要再做一首新诗呢,这可能要从其之后的议论中寻找原因。
二、《李夫人》所表达的情感
因为《长恨歌》叙述的是本朝之事,因此白居易可能不便发表太多的议论。而在《李夫人一诗》中,白居易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在描写完汉武帝的失落之后,白居易就开始阐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了: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在这段议论中,白居易除了用唐玄宗等帝王的行为来进行类比之后,最关键的观点集中在后两句中的一个"惑"字。针对此"惑"的意思,一般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这是迷惑的意思,即有道之君在见到美色之后往往会沉沦其中,导致朝局走上下坡路。
而第二种理解则要和倒数第三联的"恨"字联系到一起,即人非草木,见到美人自然喜爱,但是这种感情终究会化为分离后的遗憾,在其生时有生老病死干扰,死后虽然能够以焚香得见,且形容不改,但终究不够真切。因此诗人才发出疑问,这样的感情是否注定遗恨,因此令人迷惑不解,无论生死终究不可参破。
那么诗人究竟想要表达感情在注定分离之前的无可奈何,还是从侧面讽谏统治者不能沉迷美色呢,这恐怕还要从《长恨歌》中寻找答案。
三、长恨与长惑的关系
《长恨歌》不似《李夫人》以主角命题,授命白居易希望表达的是恨之切。而此恨通俗看来是爱人阴阳两隔,不得相见的无力感,因此有人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歌颂。
但是《李夫人》一诗中"惑"字的出现让"恨"有了全新的解释。笔者认为所谓长恨,即恨人者难以走出悲伤的状态,这种类似执念的追求会让人迷失在这件事情上,而这和一个人受到迷惑的状态无疑是十分相似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白居易其实是想表达唐玄宗受到杨贵妃美色所惑,而不能自拔。在杨贵妃死后,其依然无法忘记,在其本身看来这自然是恨,但是外人眼中却是一种惑。所以白居易连做两诗,其实想表达的是对于唐玄宗受美人所惑的惋惜,并希望后人能够知恨之难解,走出惑的圈子。只不过由于政治环境,其并不能明言,只能用恨来委婉表达。而到了《李夫人》一诗中,其终于可以一抒胸臆,喊出"尤物惑人忘不得"的真实想法。
四、结语
《长恨歌》作为唐诗中的瑰宝,其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文笔都是其他叙事长诗所难以企及的。不过白居易在完成这一杰作之后,在三年后又做了《李夫人》一诗,将自己之前未能表达出的观点尽情倾吐。
在此诗中,白居易通过汉武帝痴迷李夫人一事,提出美色对君王的强大诱惑是很难被彻底根除的。并一一个"惑"字将几朝政治衰落的原因都归咎到美人身上。而此和《长恨歌》中的恨其实描述的是同一个状态,只不过视角不同,而白居易也是借此诗道出了自己对于唐玄宗沉迷女色的不满。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死亦惑的慨叹也可能是白居易对于杨贵妃的惋惜。因为既然生死全无区别,那么其又何必惨死呢。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还是相当真挚的。
推荐阅读:#长恨歌#
宋代的诸宫调,在叙事上做了什么改进?对戏剧的发展有何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