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用浅显直白的文字,写出令人深思的诗歌

白居易:用浅显直白的文字,写出令人深思的诗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自说文史 访问量:1605 更新时间:2024/1/18 22:48:17

白居易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可能包括历史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他叫白居易。

在说到白居易时,老师总是反复强调白居易的创作理念,那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当年我还小,没有经历社会,也不懂诗词歌赋,甚至也不知道这话的意思,所以对这句话并没有真正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知识点,背下来就行了。

如今,人到中年,经历了社会的复杂,惨淡的人生,了解了诗词和白居易的人生,以及其他种种,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白居易那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内涵。

简单来说,白居易认为,一个人写文章也罢,写诗词歌赋也罢,都应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应该去反映社会问题,去关心百姓,要做到言之有物,而不是写那些空洞的文章诗歌,这是文人的使命,也是责任感。

也即是说,白居易给自己的诗文定下了立意,这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口号。这个口号相当响亮,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听到,并深以为然。

众所周知,作为大唐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王维是诗佛,李贺是诗鬼,而白居易则被赞为诗魔和诗王。

杜甫因为写诗多和历史有关,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实,看了白居易的许多诗,尤其是新乐府后,我个人感觉,白居易的诗,也可以称之为诗史。

因为,白居易这些诗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也揭发了彼时黑暗的历史。这些诗,和杜甫的“三吏三别”(杜甫的六首诗,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所揭露的问题,同样深刻。

更何况,白居易的口号,就是说要把诗文和时代之事结合起来。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白居易诗选》,看完之后,感触颇多,尤其是他的“新乐府”组诗,看完真是让人落泪。

中学时代,大家都学过《卖炭翁》,这首诗,就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介绍了一位卖炭老翁的悲苦生活。事实上,这首诗只是其中之一,白居易还写到了其他许多人的悲苦命运。

我举两个例子,看一看就知道了。

第一个例子,是《道州民》,这首诗,完整版如下: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这首诗,很简单,没啥生僻的字词,也没有什么典故,这正是白居易的风格。他的诗,写出来后,就是普通人也能听懂。当然,这首诗的背后,也恰是“歌诗合为事而做”。

我简单翻译一下:

道州百姓有不少侏儒(个子非常矮小的人,本是一种疾病,但这里只是形容个子矮),这些侏儒高不过三尺多(放今天可能就一米出头)。每年,地方官员都会挑一些侏儒,作为矮奴上贡给朝廷。他们只顾谄媚上面,却不顾当地人家破人哭。

后来,本地来了个官员阳城,他不再上贡矮奴给朝廷了。朝廷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下发文书问。这个官员回复十分霸气:我道州只上贡有的,不上贡没有的。道州只有矮的人民(请注意这个措辞,他只是说这些人个子矮),没有矮奴!

皇帝看了后,顿时理解了,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不再要求道州上贡侏儒。从此,当地侏儒再也不会作为矮奴,上贡到朝廷了。于是,道州人民感恩官员,为此庆贺。直到现在,当地人还感恩这个官员。他们害怕子孙忘了这位大恩人,所以生了男孩,还总是用“阳”字做名字。

为什么用“阳”字做名字呢?显然,是因为当初那位官员名字有“阳”。这位官员,就是诗中提到的“阳城”。

阳城画像

解释完了以后,我们来说说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旧唐书·阳城传》记载:道州土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竟以其男号为“矮奴”。城下车,禁以良为贱,又悯其编甿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

之前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把道州当地的矮人进贡到朝廷,还给他们一个很侮辱性的称号,叫“矮奴”。然而,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奴隶,奴仆,只是个头矮而已。阳城上任后,禁绝了这种现象,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买卖良人,本就不对,更何况如此侮辱性的称号?所以,这是蹂躏人权,践踏人道。而阳城敢于抗争,为道州百姓争取人权,这是非常光辉的人性。当然,这也是一种勇气。

这首诗标题下面还有“美臣遇明主”, 意思是说臣子遇到了明君。真的是这样吗?明君会把百姓当矮奴吗?不会的,所以这其实一种讽刺。

在阳城来到道州之前,有谁知道,多少无辜的百姓,被当成了矮奴呢?又有谁知道,这些个子很矮的百姓,后来的结局怎么样呢?是被那些贵族当成了玩物,还是当成了苦力?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如此荒谬,也就不怪白居易讽刺他了。

事实上,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诗,都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且往往是以小见大。通过一人之事,反应一个时代。

比如前面说的《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一车炭被官府半买半抢拉走了;还有《上阳白发人》中的宫女,从十六岁进宫,到六十岁了,也没能出去,更没有嫁人,一辈子在冷宫里,想想就很苦啊;还有《红线毯》中,那句名言“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也足以反应那个时代,那些受苦之人。

当然,这本书中,只选了新乐府组诗中的十七首,都是精华。还有很多其他白居易的诗,包括讽喻诗、叙事诗、生活诗、景观诗、唱和诗等,时间跨度,从从白居易十六岁到一直他去世。

如果你喜欢诗歌,喜欢白居易,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因为,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入门,如果读完之后,不想深入了解,那么可以就此而止,也足以了解白居易生平了;如果觉得意犹未尽,那么还可以再去看白居易其他作品。

于我而言,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翻译。

很多人看诗词,都想要翻译,这有助于理解。但是,翻译也容易让人失去思考能力。要是碰到有误的翻译,那就糟糕了。

这本书中,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评析,而且评析也是点到为止,完全足够了。因为白居易的诗非常浅白,很容易懂,稍微难理解的地方,看注释或者评析,再多品味,也就能理解了。

看完这本书,我的直观感受就是:白居易太会写诗了,他用简单、直白的话,就能写出发人深思的内容,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标签: 杜甫诗歌李白歌诗诗人唐朝白居易卖炭翁

更多文章

  • 白居易的十五首小诗 ,每一首都很经典,惊艳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杨柳,苏轼,诗人,诗即,小诗,唐朝,白居易,艺术家,问刘十九

    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16岁凭一首诗名动京城;他,写诗力求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情痴,“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他是挚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他是矛盾综合体,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纵情山水……他,就是苏东坡的偶像,

  • 白居易一首“鸟”诗,写出了生命的平等和可贵,建议入选课本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杜甫,李白,诗人,唐朝,白居易,卖炭翁,千古名句

    白居易,字乐天,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诗人那么多,白居易其实比大多数诗人都过得好,除了仗义执言要求严惩杀害武元衡的凶手那一次被贬江州之外,他的一生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乐天好命,得意于一切名利他自己看得明白,想得清楚,活得通透。在那个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党争夺利的王朝,他不是没有想过直言敢谏、宁折不

  • 白居易晚年时前前后后共在家中养了33个家妓,堪称“诗坛之最”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白居易,元稹,在家中,樊素,诗坛

    “乐天兄,你好生快活!”白居易晚年时前前后后共在家中养了33个家妓,堪称“诗坛之最”。他的好兄弟元稹在登门造访时感叹不已。白居易年少时,他曾与邻居之女湘灵相恋,但湘灵家十分贫穷,白居易其母认为二人门不当户不对,便始终不同意二人的婚事。而在古时又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大,所以二人迟迟没有成婚。但白居

  • 白居易十首经典七绝,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历史解密编辑:袁飞说科普标签:元稹,盛开,诗人,惜花,长恨,唐朝,白居易,千古名句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主要描写了曲江池畔秋天的美景。当夕阳西下,一道柔和的余晖照射在江面上。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江水看上去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橘红,煞是美丽。此处的“瑟”与“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

  • 唐代大诗人官位排行榜:李白八品杜甫六品,白居易太子太傅二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遗失的真相标签:李白,杜甫,王勃,白居易,卢照邻,千古名句,唐代大诗人

    先拿初唐四杰来说,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分别是七品,九品,六品,七品!就连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都是有官职官衔在身的,其中李白曾任门下省左拾遗,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位居八品,一生狂傲的诗仙李白并没有摆脱生不逢时的命运,最终郁郁不得志的他决定辞官而去!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

  • 白居易:诗酒一生江湖行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苏轼,元稹,杜甫,韩愈,诗人,唐朝,白居易,唐宪宗,千古名句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旗手,与元稹并称“元白”。他们的诗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用朴素的词汇反映民生疾苦,一改盛唐诗歌的浮华藻饰。历史上,开辟新文风的文学家不止白居易。屈原创立新诗体“楚辞”,用楚地的神话和方言,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篇章。梁武帝创作“宫体诗”,以繁缛的文辞开启了述写宫廷生活的潮流。韩愈发

  • 唐宣宗写下悼亡诗缅怀白居易,意外成了绝世名篇,惊艳后世千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唐宣宗,白居易,唐宪宗,唐武宗

    大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的荣光,可谓照亮了整个世界。由长安通往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地的使臣、客商、僧侣等等纷沓而至。而当他们进入大唐的领土之后,看到一片繁华的车水马龙,无不由衷感叹,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地方。一曲盛唐之歌,不

  • 一天一首古诗词唐诗,白居易《秋雨夜眠》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秋雨夜眠,白居易,萧瑟,一首,诗词,唐诗,古诗词,艺术家,唐朝

    《秋雨夜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秋雨夜眠音频:00:0006:0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译文仿佛一整个秋天的夜晚,都带着寒凉与冰冷,安闲自在的恐怕只剩下“我”这个体弱多病的老翁吧。灯火熄灭后,才迟迟躺

  • 白居易11岁时遇到初恋,被母亲多次阻拦,单身等到37岁,最终无果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白居易,初恋,歌妓,杨氏,湘灵

    “诗王”白居易晚年,竟以圈养家妓为乐,喜新厌旧,家中莺莺燕燕居然100多人,60多岁依然乐此不疲……白居易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学习刻苦,聪慧过人,考取功名踏足仕途后,官居三品以上。其文采斐然,诸多佳诗名作被后人津津乐道。白居易11岁那年,正好赶上战争,父亲决定一家人搬到一个叫“符离”的地方暂居。邻家有

  • 白居易一首罕见的朦胧诗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元稹,天明,春梦,唐朝,诗人,白居易,花非花,悼亡诗,朦胧诗

    众所周知,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白诗不仅以语言平易通俗著称,且其意境亦多显露。但在《白氏长庆集》中有一首悼亡诗——《花非花》,却比较新奇,据该诗诗意来看,大抵是描述和反映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这首《花非花》一改白诗通俗易懂的特色,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的确属于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