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因为荒唐而被废,还是因为被废而被涂抹上荒唐的色彩?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为了维护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武神明形象,必要的艺术加工是不可少的吧。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史书上几条关于李承乾“荒唐”事迹的记载吧。
一、“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即李承乾有龙阳之僻,喜娈童;
二、向往突厥人的生活,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甚至模仿突厥部落争夺牧场的场景,“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
三、不听师长劝谏,扬言:“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别的不多说,单说第三条,自己身为储君,竟然扬言日后成了天子就要怎么怎么样,这种话,颇似三岁孩童赌气时的口吻,根本就不像是史书记载里“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的太子李承乾,更不象是十二岁就在尚书省听讼,十五岁就独立处理政务,并在李世民外出时便居守监国的太子李承乾。
至于说,反感中原文明、向往突厥野蛮生活,以及娈童等怪行,那是想怎么黑就怎么黑了。
有人说,李承乾本来是神童,是后来被逼疯了,这才出现了如此怪诞的行为的。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是这么说的:“承乾的行为显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体统,他很可能是精神失常。”。
那么,李承乾是怎么被逼“疯”的呢?
他们说,主要是李世民对他要求太严格了,李世民本身是千古一帝,一心希望自己的继承者青出于蓝,更胜自己,不但是高要求、高规格地对太子进行训练,有时候还严酷到了变态的地步,远远超过李承乾的承受力,终于招致李承乾精神崩溃,成了个失心疯。
这个说法有点问题。
如果李承乾真是个疯子,那么,其说话必然乱七八糟、行事必然颠三倒四,甚至所说、所做,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得了。
但是我们看,李承乾所做的最“疯狂”的事,无非是联合侯君集等人叛乱,意欲拉李世民下台。
这件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从酝酿到谋划、到行动,全都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全看不出李承乾是疯子、精神病的迹象。
而且,仔细想一下,侯君集等人全是久经沙场、饱经风浪的人物,如果李承乾真是个思维混乱的疯子,他们还会跟着干吗?
所以说,李承乾密谋造反之事虽然“疯狂”,但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是属于缺失了基本辨识能力、对自己行为不能负法律责任的精神病患者。
对比一下清康熙帝的废太子胤礽,情况也很类似。而且,雍亲王胤禛即位后,也有抹黑过胤礽的行为。
所以,史书上所载李承乾在东宫搞出的一系列荒唐事,有可能是史家的故意编排。
话说回来,李承乾已经早早册封为太子,成为了帝国继承人,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去做谋反之事呢?
其实,在这一点上,清胤礽比李承乾更“疯狂”,他是废而又立,立而又废,两立两废,且两次被废,都是意行“大不逆”之事。
现在,很多人都骂李承乾、胤礽傻,以卵击石、自毁前程、自取灭亡。
实际上,那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准确地说,那是屁股所坐的位置决定了脑袋的思维方式。
李承乾、胤礽坐在太子那个位置上,所面临的险情使他们不得不那么做——胤礽接连两次做相同的事,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胤礽当时处于“九龙夺嫡”的斗争中心,为求自保,不得不拼死奋起作最后一搏。
李承乾所遇上的杀气虽然没有“九龙夺嫡”那么重,那么凌厉,但也足以让他窒息。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除了生下长子李承乾之外,武德三年(620年),又生下了次子李泰。
这李泰“聪敏绝伦”,智商似乎超过李承乾,故得唐太宗李世民“特所宠异”。
补充一下,李承乾是个跛子,略欠人君之风范。
李泰不但得李世民深爱,也得高祖李渊所喜。李泰出生满月,就被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 次年进封卫王、授上柱国。
注意,李泰所封为正一品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地位与当年李元霸同。
李世民登基后,更是变着花样地恩宠和加封李泰。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改封年仅九岁的李泰为越王,再封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后又再加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共二十二州。
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让李泰兼领左武候大将军,再授予雍州牧之职。
当时的雍州即是京兆府,大唐王都所辖之地,所以,李泰又顺理成章地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改封李泰为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
也在贞观十年,李世民“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就府别置文学馆”,是李世民在秦王时代所做的最引为自豪的事,他如此安排李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最最过份的是,贞观十六年(642),朝廷每月对魏王府的料物供给超过了东宫。李世民还下诏让李泰逾制徙居武德殿,好与自己朝夕相处。
武德殿紧靠东宫,李泰一旦搬入,就隐然形成了威逼东宫之势。
所以,魏征极力谏止了此事。
但魏征谏止得了李泰不搬武德殿,却无法阻止得了李世民对李泰的爱。
李世民对李泰万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只要一天不见,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互传书信,互诉衷肠。
李世民对李泰的爱,已超乎寻常,用褚遂良的话来说,那是“爱之逾嫡,嫡庶不分”。
李世民甚至还当众说出了“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之类的话。
所以,《旧唐书?韦挺传》记:“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李世民既然是这样一种表现,李泰和李承乾都不是傻子,都会作出本能的反应。
李泰野心勃勃,不断谗害李承乾,以为只要把李承乾搞垮,大唐帝国的万里江山就是自己的了。
李承乾惶惶不可终日,先是试图暗杀李泰,不成,便密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大将侯君集等人谋反。
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本来就牢不可破,而在人望、能力等诸方面,自幼长在深宫之中的李承乾,又如何与身经千锤百炼的李世民相比?
谋反事败,各种黑就纷至沓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承乾,是个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