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识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为何不立李泰为新太子?

重识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为何不立李泰为新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2112 更新时间:2024/1/26 13:50:37

在贞观年的中后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争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为长孙皇后,从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因为从小聪明过人,在文学上很有天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宠爱。

两人在太子位上掀起了政治斗争,甚至波及到了整个朝廷。最终李承乾为了维护自己地位而与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谋造反,失败后被废为庶人,发配黔州。可李泰并未因此被立为太子,反被降封为东莱郡王。太子之位却被他们的同母弟弟,李世民第九子,晋王李治所得。

对于李承乾与李泰之间的政治斗争,历史上的学者们众说纷纭,提出了不少颇具争议的结论。作为谋反失败的废太子,李承乾没有被杀,只是被废为庶人后发配黔州,这已经是李世民顾念父子之情了。而作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李泰却并没有如愿的成为新太子,反而获罪被降封为东莱郡王,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李世民如此操作的想法。而作为他们两位的同母弟弟,晋王李治在政治斗争中默默无闻,却捡漏成为新太子,最终继承唐帝国,成为开创永徽之治的唐高宗。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为什么不选李泰,而选默默无闻的李治为太子呢?

从各种史料上来看,李承乾和李泰都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在史书上评价都很高。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唐高祖李渊看重,他的名字就是李渊所赐,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儿子,请了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授李承乾。李世民即位后,册立李承乾为太子,并命太子太师李纲亲自教育李承乾。史书上评价李承乾是"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可见他也是非常优秀的太子。李承乾八岁当太子,十二岁就被允许到朝廷"听讼",可见李世民已经有意识的锻炼李承乾了,可见他被重视的程度。

李世民对李承乾是非常信重的,直到谋反案发生之前都没有剥夺李承乾任何权力。李承乾为太子期间,多次被李世民委任为监国,代替他处理朝廷政务。李世民在李承乾的太子府中安置了很多当时的大儒名士,让他们辅佐李承乾处理政务。当时李承乾生病时,李世民不但请了道士做法会,还专门拨款修建寺庙为儿子祈福。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喜爱程度,也是可以说他对这个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在李世民意识到李承乾和李泰争权夺利的缘由后,他也从没有过改立太子的想法,反而继续在政治上表态支持李承乾。

与李承乾不同,李世民对李泰不是寄予国家的期望,而只能用宠爱和溺爱来形容。按照史书的说法,李泰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李泰从一出生便得到了超规格的待遇,本来他最高只能被封为从一品的郡王,但李渊却超规格的封为正一品卫王,以继承去世的李玄霸的的爵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泰改封越王,封地却达到二十二州之多。这种超规格的待遇,远超同时被册封的吴王李恪,李恪当时只被封了八州。最离谱的是,李泰后来改封魏王,又多了七州的封地,还兼任各州大都督、左武侯大将军和雍州牧。

从这个册封的待遇上看,李泰已经无限接近于李承乾了。其中雍州牧的官职实际上又兼任了长安的京兆尹,相当于是长安的执政官。虽然他不主动插手长安政务,但却能够左右朝中局势,在所有皇子中对朝廷的影响力仅次于代理监国的李承乾。李世民甚至想让李泰住进东宫西边的武德殿,这几乎在政治上引起轩然大波。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便是住在武德殿的,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听政,也是在武德殿进行。武德殿在唐朝有着非常敏感的政治含义,仅次于大朝会的太极殿。此时虽因魏征的阻止而搁置,但却也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

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李泰很高的地位,在生活上也让李泰所享受的规格直逼李承乾。李世民见李泰长得太胖,怕他来往上朝太过辛苦,竟然特许他乘着小轿上朝听政。李世民将洛阳的东西坊、长安的延康坊,甚至连芙蓉园都赐给了李泰,使其生活环境奢华到极点。因此李世民在花销上从不限制李泰,不仅赐予其大量的财物,还让其花销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朝中大臣如魏征、诸遂良等对此多次提出意见,但李世民始终我行我素,最多便是取消了对太子花销的限制,但并不限制李泰的待遇。

由于李世民的溺爱,李泰便自以为有了挑战太子地位的机会。再加上李承乾有跛足的残疾,不受很多朝廷大臣所喜,因此李泰便开始拉拢朝廷大臣发起争夺太子位的政治攻势。李承乾便是在这些政治攻势下进退失据,然后犯下大错,最终被侯君集、李元昌等挑拨谋反,才被废掉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发配黔州后,李世民也一度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朝廷中倾向于李泰的给事中崔仁也上书请立李泰为太子。李泰甚至向李世民做出承诺,自己百年之后会杀了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以此来赢得李世民的信任。可是他这个操作不但没有帮助他拿下太子位,反而获罪降封为郡王。

从史书记载来分析,李泰其实是很有希望成为太子的,只是自己操之过急,暴露了之前在朝中的布置,因而激怒了李世民。首先,李泰在李承乾谋反前便大量的拉拢朝中大臣,发起政治攻势,制造政治舆论,形成李世民将改立太子的政治氛围。在此过程中,李泰设置文学馆,编制《括地志》,展现出优异的文学能力,拉拢了大量朝中文臣,让人觉得他比李承乾更适合继承皇位。这方面就连李世民都被蒙骗了,也大肆的吹捧李泰,使得李承乾遭到很大的政治压力。这些政治压力最后将李承乾压垮,使其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其次,李泰拉拢了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加上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等朝中府中官员,共同对朝中大臣进行金钱贿赂,让他们在政治上投靠李泰。于是朝廷官员形成了以李泰为核心的朋党组织,他们为李泰宣传造势,在朝廷中形成逼迫李承乾的政治攻势。而李承乾对这样的政治攻势也曾进行反抗,还派人冒充魏王府的典签到玄武门投书告状。李世民见书信上都是李泰的罪状,想要抓投书的人,结果没抓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此事过后李泰更是变本加厉,在政治上动摇了李承乾的根基。

这样的政治攻势一度让李世民的犹豫不决,朝中大臣也不少帮着李泰说话。而李承乾的太子府中不但不帮忙,还帮倒忙,让李承乾在朝中非常难堪。后来李世民在魏征的劝谏下才放弃废太子想法,并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从政治上摆正了李承乾的地位。

然而李承乾自己不争气,在李泰的政治攻势下进退失据,最终犯下大错。这样的结果让李泰大喜过望,不但加紧了朝廷中的舆论攻势,还亲自向李世民谋求太子位。这样的操作不但没有带来好处,反而惊醒了李世民。如果说之前因溺爱而让李世民放松对李泰的警惕,可李泰的操之过急却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李泰之前的布置都是为了争夺太子位而展开的,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他在宣传自己方面,都是合法的手段,如建立文学馆招纳文学人才,编撰《括地志》等等。而通过贿赂等手段拉拢朝中大臣和贵族,形成针对李承乾的党羽,甚至造谣中伤李承乾,进行舆论上的污蔑和抹黑,这些都是非常卑鄙无耻的。李承乾被发配黔州前夕,他在最后一次进言中把这些都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对此并不是太相信,所以还对李泰抱有希望,只是因为诸遂良等大臣的劝阻而没有立刻下诏立李泰为太子。

可李泰自己谋求立太子的话惊醒了李世民,他的毫无人性也让李世民发现这个儿子原来是不择手段的伪君子。李泰声称自己百年之后会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李治。这本身就是毫无人性的事情,也是李世民所不允许的。而李泰又私下警告李治,不让他参与新太子的甄选。因为李治与汉王李元昌交好,而李元昌又是挑拨李承乾谋反的人之一,所以这个事情就成了李治的把柄。李泰用这个把柄威胁李治,却被李治告到李世民处。如此一来,李泰的两面派伪君子面目完全暴露。李世民才发现以前李泰都是在他面前演戏,而李承乾告状竟然都是真的。

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李世民再派人调查,李泰在谋求太子所做的布置就无法隐藏了。李世民虽然弑兄上位,但却把这个作为一生的污点,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们兄友弟恭。所以对李承乾派人行刺李泰的事情,他感到非常失望,可即便如此也留下儿子的性命。可挑起内战的李泰却视兄弟的任命如草芥,这让李世民感到非常愤怒。他知道若让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都别想善终。而且李泰这种阴谋手段夺取太子位的行为也不能作为典范,如果让李泰上位,将使得唐朝后患无穷,皇族内部阴谋诡计遍地。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世民果断打灭了李泰的野心,将其降封为东莱郡王,让他退出了太子之争的行列。由于李承乾和李泰都被处置,剩下的嫡子李治便成了唯一的选择。而李治从不参与李承乾与李泰的政治斗争,也不与各方门阀集团进行交往,更没有在朝中结为朋党,算是比较中立的皇子。所以李世民最后选李治为新太子,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威胁,逼着长孙无忌、房玄龄、诸遂良、李勣等朝廷大臣拥立李治。最终李治在两个兄长的内斗中捡漏,成为贞观朝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标签: 李承乾李世民李泰李治李恪

更多文章

  • 李承乾、李建成、杨勇这三位被废太子,竟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李承乾,李建成,杨勇,李世民,李渊

    作为文臣,最高的荣耀莫过于教导太子了,能够成为太子的老师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教导了三位太子,却没能辅佐出一位帝王。不知道是这三位太子自身能力不足,还是摊上了这么一位倒霉老师,最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太子之位被废黜。这位老师也因此出名了,更是被后世之人戏称为“太子杀手”。这三位倒霉的太子分

  •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并非因魏征犯颜直谏,而是牵涉李承乾谋反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征,皇帝,唐朝,李世民,李承乾,侯君集,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是我国古代君臣相合的典范,千年以来成为历朝历代皇帝和大臣相知相处的范本。从古到今有很多儒家学者推崇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求皇帝和大臣都以他们为楷模。可是在魏征去世后不久,李世民却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于是很多阴谋论的东西就传了出来,在历史学界中

  • 李承乾身为太子,以后继位称帝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何要冒险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建成,太子

    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李承乾只是一朵培植在温室里的水仙,经不起风,见不了雨,略有委屈,便破罐乱摔;偏偏做事又不用脑,不知行谋反大逆失败的严重后果,用自己这点小力量、这点小经验去跟饱经大风大浪的父亲李世民斗,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下面先说说李世民是怎么培植他这枝水

  • 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有多荒唐?看看这些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李承乾,李世民,长孙皇后,突厥,侯君集

    不得不说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之深,从李世民为他们二人的儿子的名字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承乾”有着承载乾坤,继承大统之意,“泰”有着国泰民安之意,“治”有着治理天下之意。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在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被李世民定位太子,李世民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早期的李承乾也并没有让李世民失望,展现出

  • 李承乾:一开始就不可能成为皇帝的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承乾,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李建成,魏征,李治

    大业贞观兴亡事,曲折是非任涂鸦。今天我们来唠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家务。我们都知道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曾经爆发了一场太子之争,最后皇位居然不声不响地落到了,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唐高宗李治的身上。有人说这是唐高宗李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纯粹就是因为运气好,真的是这样吗?在政治舞台上,与世无争的人也许

  •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长子李承乾, 为何从“颇识大体”变得无比荒唐!

    历史解密编辑:三农土特产标签:东宫,魏王,李世民,李承乾,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李承乾剧照李承乾,是名副其实的唐朝“富二代”。他的生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生母是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一出生就是嫡长子,虽然出生的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但是没过几年,李世民登基,他也名正言顺成了当朝太子。相比于他的兄弟们,从出生以来,很多人拥有的关于出身、家世、背景等烦恼,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都没有,甚至可以

  • 太子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李世民“鸡娃”教育惹的祸吗?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承乾,李世民,东宫,李渊,储君

    贞观十七年(公元642年),如日中天的唐王朝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太子李承乾策划谋反。事件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没过多久便病逝了。这位曾被唐太宗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帝国继承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凄惨结局。那么问题来了,身为王朝储君的李承乾为什么会走到谋反这一步呢?武德二年(公

  • 李承乾被李世民废掉以后,魏王李泰为何也未能幸免?谁让他夺嫡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李承乾,李世民,李泰,魏王,李治

    公元619年,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出生。1年后,也就是公元620年,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就出生了。正是因为晚了1年时间,使得李泰永远也无法逾越这道鸿沟,只能成为自己的大哥李承乾的陪衬。如果换作是你,你心里高兴吗?无情最是帝王家,这事儿在老李家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年李世民为了皇位,杀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真的是荒唐得不成样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李世民,李承乾,胤礽,唐太宗李世民,侯君集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八岁之时被立为太子,二十五岁被废。到底是因为荒唐而被废,还是因为被废而被涂抹上荒唐的色彩?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为了维护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武神明形象,必要的艺术加工是不可少的吧。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史书上几条关于李承乾“荒唐”事迹的记载吧。一、“私幸太常乐

  • 《庆余年》:长公主李云睿和太子李承乾的私情,怎么被庆帝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关你西红柿标签:李承乾,李云睿,太后,太监,宫女

    《庆余年》中,长公主李云睿与太子李承乾的私情之所以被发现,要从一个小太监洪竹说起,在监察院院长陈萍萍和范闲不谋而合之下,利用庆帝的生性多疑,让私情暴露在庆帝眼前。洪竹,原姓陈,颖州人。因为家族里的某处山产被当地知州强行夺走。家族里的两位秀才不忿家产被夺,翻山越岭跨府打官司,声称要将官司打到京都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