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观年的中后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争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为长孙皇后,从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因为从小聪明过人,在文学上很有天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宠爱。
两人在太子位上掀起了政治斗争,甚至波及到了整个朝廷。最终李承乾为了维护自己地位而与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谋造反,失败后被废为庶人,发配黔州。可李泰并未因此被立为太子,反被降封为东莱郡王。太子之位却被他们的同母弟弟,李世民第九子,晋王李治所得。
对于李承乾与李泰之间的政治斗争,历史上的学者们众说纷纭,提出了不少颇具争议的结论。作为谋反失败的废太子,李承乾没有被杀,只是被废为庶人后发配黔州,这已经是李世民顾念父子之情了。而作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李泰却并没有如愿的成为新太子,反而获罪被降封为东莱郡王,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李世民如此操作的想法。而作为他们两位的同母弟弟,晋王李治在政治斗争中默默无闻,却捡漏成为新太子,最终继承唐帝国,成为开创永徽之治的唐高宗。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为什么不选李泰,而选默默无闻的李治为太子呢?
从各种史料上来看,李承乾和李泰都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在史书上评价都很高。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唐高祖李渊看重,他的名字就是李渊所赐,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儿子,请了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授李承乾。李世民即位后,册立李承乾为太子,并命太子太师李纲亲自教育李承乾。史书上评价李承乾是"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可见他也是非常优秀的太子。李承乾八岁当太子,十二岁就被允许到朝廷"听讼",可见李世民已经有意识的锻炼李承乾了,可见他被重视的程度。
李世民对李承乾是非常信重的,直到谋反案发生之前都没有剥夺李承乾任何权力。李承乾为太子期间,多次被李世民委任为监国,代替他处理朝廷政务。李世民在李承乾的太子府中安置了很多当时的大儒名士,让他们辅佐李承乾处理政务。当时李承乾生病时,李世民不但请了道士做法会,还专门拨款修建寺庙为儿子祈福。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喜爱程度,也是可以说他对这个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在李世民意识到李承乾和李泰争权夺利的缘由后,他也从没有过改立太子的想法,反而继续在政治上表态支持李承乾。
与李承乾不同,李世民对李泰不是寄予国家的期望,而只能用宠爱和溺爱来形容。按照史书的说法,李泰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李泰从一出生便得到了超规格的待遇,本来他最高只能被封为从一品的郡王,但李渊却超规格的封为正一品卫王,以继承去世的李玄霸的的爵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泰改封越王,封地却达到二十二州之多。这种超规格的待遇,远超同时被册封的吴王李恪,李恪当时只被封了八州。最离谱的是,李泰后来改封魏王,又多了七州的封地,还兼任各州大都督、左武侯大将军和雍州牧。
从这个册封的待遇上看,李泰已经无限接近于李承乾了。其中雍州牧的官职实际上又兼任了长安的京兆尹,相当于是长安的执政官。虽然他不主动插手长安政务,但却能够左右朝中局势,在所有皇子中对朝廷的影响力仅次于代理监国的李承乾。李世民甚至想让李泰住进东宫西边的武德殿,这几乎在政治上引起轩然大波。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便是住在武德殿的,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听政,也是在武德殿进行。武德殿在唐朝有着非常敏感的政治含义,仅次于大朝会的太极殿。此时虽因魏征的阻止而搁置,但却也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
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李泰很高的地位,在生活上也让李泰所享受的规格直逼李承乾。李世民见李泰长得太胖,怕他来往上朝太过辛苦,竟然特许他乘着小轿上朝听政。李世民将洛阳的东西坊、长安的延康坊,甚至连芙蓉园都赐给了李泰,使其生活环境奢华到极点。因此李世民在花销上从不限制李泰,不仅赐予其大量的财物,还让其花销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朝中大臣如魏征、诸遂良等对此多次提出意见,但李世民始终我行我素,最多便是取消了对太子花销的限制,但并不限制李泰的待遇。
由于李世民的溺爱,李泰便自以为有了挑战太子地位的机会。再加上李承乾有跛足的残疾,不受很多朝廷大臣所喜,因此李泰便开始拉拢朝廷大臣发起争夺太子位的政治攻势。李承乾便是在这些政治攻势下进退失据,然后犯下大错,最终被侯君集、李元昌等挑拨谋反,才被废掉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发配黔州后,李世民也一度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朝廷中倾向于李泰的给事中崔仁也上书请立李泰为太子。李泰甚至向李世民做出承诺,自己百年之后会杀了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以此来赢得李世民的信任。可是他这个操作不但没有帮助他拿下太子位,反而获罪降封为郡王。
从史书记载来分析,李泰其实是很有希望成为太子的,只是自己操之过急,暴露了之前在朝中的布置,因而激怒了李世民。首先,李泰在李承乾谋反前便大量的拉拢朝中大臣,发起政治攻势,制造政治舆论,形成李世民将改立太子的政治氛围。在此过程中,李泰设置文学馆,编制《括地志》,展现出优异的文学能力,拉拢了大量朝中文臣,让人觉得他比李承乾更适合继承皇位。这方面就连李世民都被蒙骗了,也大肆的吹捧李泰,使得李承乾遭到很大的政治压力。这些政治压力最后将李承乾压垮,使其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其次,李泰拉拢了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加上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等朝中府中官员,共同对朝中大臣进行金钱贿赂,让他们在政治上投靠李泰。于是朝廷官员形成了以李泰为核心的朋党组织,他们为李泰宣传造势,在朝廷中形成逼迫李承乾的政治攻势。而李承乾对这样的政治攻势也曾进行反抗,还派人冒充魏王府的典签到玄武门投书告状。李世民见书信上都是李泰的罪状,想要抓投书的人,结果没抓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此事过后李泰更是变本加厉,在政治上动摇了李承乾的根基。
这样的政治攻势一度让李世民的犹豫不决,朝中大臣也不少帮着李泰说话。而李承乾的太子府中不但不帮忙,还帮倒忙,让李承乾在朝中非常难堪。后来李世民在魏征的劝谏下才放弃废太子想法,并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从政治上摆正了李承乾的地位。
然而李承乾自己不争气,在李泰的政治攻势下进退失据,最终犯下大错。这样的结果让李泰大喜过望,不但加紧了朝廷中的舆论攻势,还亲自向李世民谋求太子位。这样的操作不但没有带来好处,反而惊醒了李世民。如果说之前因溺爱而让李世民放松对李泰的警惕,可李泰的操之过急却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李泰之前的布置都是为了争夺太子位而展开的,有合法的手段,也有非法的手段。他在宣传自己方面,都是合法的手段,如建立文学馆招纳文学人才,编撰《括地志》等等。而通过贿赂等手段拉拢朝中大臣和贵族,形成针对李承乾的党羽,甚至造谣中伤李承乾,进行舆论上的污蔑和抹黑,这些都是非常卑鄙无耻的。李承乾被发配黔州前夕,他在最后一次进言中把这些都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对此并不是太相信,所以还对李泰抱有希望,只是因为诸遂良等大臣的劝阻而没有立刻下诏立李泰为太子。
可李泰自己谋求立太子的话惊醒了李世民,他的毫无人性也让李世民发现这个儿子原来是不择手段的伪君子。李泰声称自己百年之后会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李治。这本身就是毫无人性的事情,也是李世民所不允许的。而李泰又私下警告李治,不让他参与新太子的甄选。因为李治与汉王李元昌交好,而李元昌又是挑拨李承乾谋反的人之一,所以这个事情就成了李治的把柄。李泰用这个把柄威胁李治,却被李治告到李世民处。如此一来,李泰的两面派伪君子面目完全暴露。李世民才发现以前李泰都是在他面前演戏,而李承乾告状竟然都是真的。
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李世民再派人调查,李泰在谋求太子所做的布置就无法隐藏了。李世民虽然弑兄上位,但却把这个作为一生的污点,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们兄友弟恭。所以对李承乾派人行刺李泰的事情,他感到非常失望,可即便如此也留下儿子的性命。可挑起内战的李泰却视兄弟的任命如草芥,这让李世民感到非常愤怒。他知道若让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都别想善终。而且李泰这种阴谋手段夺取太子位的行为也不能作为典范,如果让李泰上位,将使得唐朝后患无穷,皇族内部阴谋诡计遍地。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世民果断打灭了李泰的野心,将其降封为东莱郡王,让他退出了太子之争的行列。由于李承乾和李泰都被处置,剩下的嫡子李治便成了唯一的选择。而李治从不参与李承乾与李泰的政治斗争,也不与各方门阀集团进行交往,更没有在朝中结为朋党,算是比较中立的皇子。所以李世民最后选李治为新太子,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威胁,逼着长孙无忌、房玄龄、诸遂良、李勣等朝廷大臣拥立李治。最终李治在两个兄长的内斗中捡漏,成为贞观朝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