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爱情金句频出的《鹊桥仙》,一定在某个瞬间,曾撩动过你的心弦。
但是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秦观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史称他年轻时志强气盛,令苏轼和王安石惊为天人,苏轼甚至把他和屈原、宋玉相提并论,可惜科举场上“淹留场屋几二十年”。
直到他拜苏轼为师后勤学苦读,终于在37岁时才高中进士,踏入仕途,并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秦观说是拜苏轼为师,但他们二人互相赏识,互相学习,是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秦观作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他在老师身上学习了很多,但没有学会苏轼身上那豁达乐观、豪放洒脱的处世之道。
在宋代词坛,最看得开的人大概就是苏轼了,东坡无论身处何境,他总能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从而豁达地面对生活。
这种状态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需要个人在后天所获得。可惜秦观,终究没达到苏轼这样的境界。
在波云诡谲的政治场上,苏轼和秦观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苏轼被贬惠州、儋州,秦观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先后贬杭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
仕途上失意、让多愁善感的秦观创作的每一首词,都仿佛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愁。
《全宋词》收录秦观词77首,细数之下,多是哭诉断肠之句,词的意境也多为凄婉。
细细读来,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秦观更忧伤,这也让只活到了52岁的他,被称为“古之伤心人”。
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新党被重用,旧党纷纷被排斥,包括苏轼、秦观在内的许多人都被贬出京。
秦观被贬杭州通判,但新党觉得杭州此地风光秀丽,御史刘拯又上表弹劾他在编修《神宗实录》时,对先帝有大不敬之语,就这样秦观中途改贬为监处州酒税。
到了处州,正值暮春花谢之时,秦观看到眼前的景致,又联想到自己接连的失意,这不禁让他让伤心到了极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人看得开,就有人一辈子也没能想明白。
眼前的不如意使得他不断回忆昔日的美好,
不禁让这位“古之伤心人”伤感至极,写下一首凄美的《千秋岁》,最后7个字令人肝肠寸断,堪称愁的最高境界。
《千秋岁·水边沙外》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鹓[yuān]鹭,指的是朝廷百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指车辆走得很快,此处代指车。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浅水边,沙洲外,已没了早春的寒气。枝头下花影缭乱,流莺轻啼声太细碎。
这首词上片写景,将水、沙、城、花、影、鸟放进一幅画卷中,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
别看这里诗人的情绪还是欢喜,但我们读到下一句,才知道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虽然无一悲字,实则却句句是悲。
因为接下来,由喜转悲,由春景春情转写远谪索居,让人无限伤感。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自己只身贬谪飘零至此,想要借酒消愁,却孤身一人,难以尽兴一醉,每每想到自己的境遇,每每想到远离家人,人也变得越来越消瘦,衣带渐渐变得宽松。就这样每天还是见不到昔日的友人,眼前唯有悠悠碧云、沉沉暮色与之相对。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此句引自江淹的《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经秦观的变化,更加深了孤寂僝僽的韵味,只身空对碧云与暮色,全然一幅凄迷惨淡之晚景,其中的孤情凄情,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秦观由眼前景回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今昔鲜明的对比,更显得落寞、伤惘,悲痛之情怀力透纸背。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想当年,志士俊才们一同赶赴西池盛会,华车宝马奔驰,众人欢聚一堂、把酒吟诗,好不畅快。
西池,借指北宋京都开封西郑门西北之金明池。
据《淮海集》卷九有载:“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
当时这一盛况,无疑给词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他才如此念念不忘。
“携手处,今谁在?”
可而今,政治风云转瞬突变,新党对旧党之人被大肆贬斥,昔日携手同游处,还有几人未受摧残?
仕途政治理想的破灭,自己容颜的衰老憔悴,这都是伤心之事,念及于此,词人不禁感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日边”一词,李白《行路难》中也曾有过“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而秦观这里所特指的自然是自己此生的政治生涯已然看不到任何希望了,加上此时年纪已大,这无疑让人感伤到了极点。
到这里,全词最经典的是一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顺势而出。
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牵起一怀愁绪,愁深如海啊。
这一句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青春岁月与政治抱负也将一去不复返,可谓言简意深。
这一句以落花入水,比作愁如海,写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堪称绝妙,也让它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
整首词,秦观将政治上的不幸和人生的失意与惜春伤春的感情融为一体,最终落脚点在一无边无际的“愁”上,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