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有良心?史书都错了,他才是忘恩负义者

赵匡胤有良心?史书都错了,他才是忘恩负义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北老刘 访问量:2041 更新时间:2023/12/30 14:49:34

赵匡胤的名声历来都是被称颂的,夸他篡位还善待前朝,夸他千里送京娘什么什么的,京娘什么的是小说演绎的不说,历史上,赵匡胤真的善待前朝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赵匡胤好仁义啊,宋朝好仁慈啊,款待后周皇帝郭荣的子孙后代,更有什么传言说有赐于柴家丹书铁券,那更是胡扯八道。

首先纠正一下,虽然后世都称呼柴荣,但准确的还是应该称呼郭荣,如果郭荣地下有知,也会骂那故意给他改回姓氏置他于不忠不孝之地的赵宋皇帝的。

郭荣儿子或死或失踪于史书之后,并没有后代活着,更谈不上待遇如何,宋朝所款待的所谓柴氏子孙没有一个是周世宗的子孙,难不成侄孙或者堂侄孙,会是自己的子孙?真是扯淡。

人后周郭氏的江山用得着你姓柴的来祭祀么,所以说,赵宋这一招极其阴毒,把死了的世宗皇帝黑了一把,还故意恶心郭威他们父子。

还有那什么太祖庙誓碑,说赵匡胤受禅三年时在太庙立了一块碑,书写三条,大致意思就是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加刑,就算是谋逆大罪,也只能狱中赐自尽;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就是子孙中如果有人违背这两条规定的老天会收拾他的。

这就是所谓太祖誓碑,这么禁不起推敲的一个东西也有人信,不说其他,就说说善待柴氏的问题。

周世宗郭荣死时,活着的儿子有四位,分别是恭帝宗训、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诲。正史上的结局是恭帝死房州,熙谨死在八岁,熙让熙诲不知所踪。

各种网络传言分别是一善终三被人收养,野史传言说的啊,一个改姓宁,一个改姓卢,一个改姓潘,还繁衍子孙后代云云,要史料出处吧,就是某某族谱,要不就把水浒传都拉出来,还有那什么柴明皇的武侠小说,不知道这些玩意都怎么搞出来的。

失踪的不说,就说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恭帝郭宗训,他在禅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那时候赵匡胤还说什么要以母事符太后,要把少主当儿子一样养。即位没多久就把宗训母子迁居西京洛阳,经过五代战乱,洛阳的居住条件怎么能和东京城相比较呢?不过是迁走免得人心思周。

然后,过了三年,也就是所谓立誓碑的那一年,郭宗训母子被迁往流放之地的房州,按宋史地理志,房州是下等州,人口稀少,环境恶劣,看看郭宗训母子的境地是每况愈下,这就是善待么?这就是当妈对待、当儿子对待么?不足十岁的一个孩子都防范如此,可见对宗训母子是何等忌惮了。然后到了后来,二十岁的宗训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会有人说,人家赵匡胤没有即位就杀了郭宗训,何以在他二十岁后影响力更低的时候去杀他呢,何必多此一举呢?

是的呀,赵匡胤为什么即位时不杀后周皇室呢?他真杀了也敬佩他是一条敢作敢当的好汉,做了又立牌坊不要说别人骂他又婊又立。

他为什么在即位后不立即杀呢,因为后周并没有失德,更没有对不起他赵某人,反而对他有知遇提拔之恩,朱全忠那样的憨货杀唐昭宗还要遮遮掩掩的,赵匡胤敢光明正大去杀恩人之子?何况人家还是禅位给你的?

以亲,则非李嗣源之为养子,石敬瑭之为爱婿也;以位,则非如石、刘、郭氏之秉钺专征,据岩邑而统重兵也;以权,则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内无赞成之谋,外无捍御之劳,如嗣源、敬瑭、知远、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夺也。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俦侣也;统而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与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辅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敌国也。一旦岌岌然立于其上,而有不能终日之势。权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远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诛夷待勋旧;学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轻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王夫之宋论

没功劳没地位没资格,根本不能和李嗣源、石敬瑭、郭威、刘知远相比,所以他即位初期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恩主呢?

综上,后周世宗郭荣的子孙都死绝了,被宋仁宗授职的是柴守礼的孙子,也就是周世宗的侄子侄孙们,宋史直接说了从孙。一清二楚,嫡系都被弄死完了,拉一个毫无影响力的旁支做门面,历代都是如此,不值得推崇。

其实,赵匡胤稳定局势后真的下毒手了,倒也无可厚非,最恶心的是明明下黑手了,还要装白莲花,自吹自擂,也怪不得自己的儿子或自杀或郁郁而卒了,还不如赵三胖广义,无耻到明面上呢,好歹还可以说一句敢作敢当。

而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是说赵匡胤好呢?其实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如果杨坚的大隋朝也延续了三百年,那他杀宇文北周皇室的事也洗成白莲花了,道理是相同的。杨坚比赵匡胤更能让人同情,毕竟北周皇帝都要杀杨坚的,还不允许人反抗么?

就是这样。

更多文章

  •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破先生标签:宋太祖,宋太宗,洛阳,宰相,晋王

    《宋史》十七个字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是病亡还是意外?医生有没有救治,医者的结论是什么?一概略去。开国帝王之死竟如此语焉不详,没有人在场、没有传位遗诏、没有顾命大臣,难怪当时的人们就对皇帝的死因存疑,《辽史》中说:"其弟赵炅自立!",也间接证明继任者赵

  • 北宋有一虎将,多次保护赵匡胤,被诬陷时赵匡胤只说了两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黄土芬香标签:宋太祖,宋太宗,后周世宗,郭威,张琼

    宋朝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他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后来被辽国占领。宋朝之中也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满门忠烈的杨家将、面涅将军狄青、抗元名臣文天祥等。他们呕心沥血、不畏艰辛,只求宋朝稳定发展。宋朝之所以能稳定发展很多年,除了一群文臣武将的团结付出,还与优秀的皇帝密不可分。宋太祖赵

  • 据传赵匡胤陵被盗时尸身口中吐出黑水灼伤盗墓贼的事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今古元小小标签:皇帝,尸身,唐朝,宋太宗,永昌陵,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76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去世,死后被葬在了现今河南巩义,其陵寝被命名为永昌陵,而现在的河南巩义也是北宋的皇陵陵区,这里共埋葬了包括赵匡胤在内的北宋七位皇帝,再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也葬于此,共有八座陵寝,因此又称“七帝八陵”。赵匡胤的死因本身就颇具争议,暂且先不说赵匡胤之死,单说赵匡胤死后也是不

  • 民间故事,赵匡胤与五鬼赌博输掉宋朝半壁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海洋实事标签:宋朝,皇帝,赵构,岳飞,唐朝,宋徽宗,民间故事,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借着电影《满江红》的热度讲一个有关宋朝的民间故事。话说北宋末年,金兵大举侵犯中原,掳掠了北宋最后两位皇帝徽宗、钦宗,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只得将都城迁到江南一带,拥戴赵构为帝庙号宋高宗,史称南宋。宋朝由北宋被金兵打到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虽然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但宋朝皇帝软弱无能,朝廷奸臣当道,一心

  • 赵光义真的杀死了亲哥赵匡胤?

    历史解密编辑:趣史研究社标签:宋太宗,宋太祖,赵德芳,皇位,太后,金匮之盟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经历了大一统以及盛世之后,开始慢慢走向衰败,出现五代十国这一段大分裂时期,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作为开朝皇帝,我们一直对赵匡胤很熟悉,但赵匡胤没有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呢?当然,在赵匡胤死后,赵光

  • 赵光义接替皇位后,如何对待赵匡胤的皇后及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宋太宗,宋太祖,皇后,皇位,赵德芳,皇帝

    前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人仁慈。他横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江山后,并末加害后周皇室遗族,相反对他们尽力保持,并给予优厚待遇。他甚至在太庙中立下碑文,要子孙后代对后周室全面保护,有罪不加,若有谋逆只可在室中令其自尽,不得斩于市等等。应该说,这种做法是仁慈的。但是,这一良好做法却没有得到继承。他的弟弟继承了

  • 宋太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大哥赵匡胤的年轻妻子?其手段令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宋太宗,宋太祖,赵德芳,皇位

    太祖赵匡胤为何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直至今日都是一个未解之谜。自古皇位传承,多是父传子,再不济也是爷传孙,像赵匡胤、赵光义这种兄传弟,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少见。赵匡胤传位赵光义,有说篡位,有说合法继位。篡位说。据《宋史纪事本末》所载,976年赵匡胤驾崩前夕,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都听不清楚他们在

  • 陈桥兵变此人功劳第一,为何赵匡胤先拿掉他?学者:这才叫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宋太祖,石守信,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后周世宗,节度使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第三个年头。一天晚上,赵匡胤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个军界元老,觥筹交错,喝得很尽兴。赵匡胤一杯接一杯,也有了几分醉意,借着酒劲说,“没有你们,我就没有今天。可是,我虽然贵为天子,却不如你们当节度使快活呀,睡个觉都不踏实。”这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开场白

  • 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被宋太宗杀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宋太祖,宋太宗,赵德芳,赵廷美

    宋太祖之死,与千年来扑朔迷离的“烛光斧影”事件有关。所谓“烛光斧影”事件,源自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曾驾御太清阁望气,当夜天气晴朗,星斗明灿,看得正高兴,突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于是移驾下阁,命宫人开端门,夜召晋王赵光义相见。赵匡胤屏退左右侍从,兄弟

  • “陈桥兵变”真的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宋太祖,陈桥兵变,宋太宗,范质,杯酒释兵权

    作者:赵心放赵匡胤是北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本文举几个例子,专门谈谈他的远见卓识本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智慧。(一)精心策划“陈桥兵变”“陈桥兵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