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7年,赵匡胤跟随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有人向柴荣告密说:“赵匡胤用几辆车偷运大量财宝。”柴荣大怒,派人搜查。谁料,打开车上的箱子后,众人大吃一惊。
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大刀阔斧改革军队,提拔毫无家族背景的赵匡胤担任要职。此后,柴荣走哪争战都要带上赵匡胤这员猛将。
公元957年,柴荣率兵历时一年之久攻下南唐一个城邑。进城后,手下大将到处搜刮财宝,赵匡胤也拉了几辆车的东西往回走。
有人跑到柴荣面前揭发赵匡胤:“将领们都在城里抢夺财宝,赵匡胤带头拉了几车金银珠宝。”
柴荣一听,怒发冲冠,大声呵斥道:“快去查明实情。”
谁料,众人打开马车里的箱子后,看到的并不是财宝,而全是书籍。
柴荣疑惑不解的问赵匡胤:“你这武将,要这么多书有何用!”赵匡胤笑着答道:“这不为了能给陛下多进献计谋,唯有多读书以填充自己空虚的大脑啊。”
其实,儿时的赵匡胤虽然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但因为喜欢争强好胜,经常受老师训斥,后来就开始专注练武。
随着,赵匡胤结识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学识渊博的人士,他在潜移默化中又开始喜欢上读书。
赵匡胤称帝后,不仅自己书不离手,还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
有次,他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叫来宰相赵普商量,还是没能解决。赵匡胤又跑去请教翰林学士窦仪,最终满意而归。
他回来后对赵普说:“还是窦仪学识渊博,你没事也要多读书,不然怎么当好宰相。”
正因为赵匡胤重视读书,文人学者在宋朝才得到重用,宋词也在历史文化中大放异彩。
难怪乾隆评价:“所有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和赵匡胤最有才能。”可以看出在众多开国皇帝中,赵光胤是数一数二的文武双全的才德君王,这样的君王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唐朝起义中黄巢和朱温,都只会带兵打仗,靠武力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不懂得持续的自我发展,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能力,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是昙花一现。
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叫《人世间》,主要讲周家有三个孩子,父亲一直在外挣钱养家,为让孩子不走自己的路,就希望他们努力读书。
老大老二相继考上了北京大学,只有老三不爱学习,最后进入工厂成一名工人。
老三在车间吃尽生活的苦头,终于认识到唯有读书,才能让空空的脑袋里面充实起来,于是决心利用一切时间学习。
他发现工友们每天就是吃喝混日子,不关心当下时事,不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们已没任何共同语言。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周家老三也进入报社成一名编辑,彻底改变了命运。
这不禁让我想到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作用就是让社会阶层流动起来。给愿意努力吃苦学习的读书人,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改变命运。
一位名叫施松岳的工人,39岁才开始学习26个英文字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59岁时就已经可以翻译国外短篇小说。
在62岁时,他出版了《施松岳译文集》,里面包含23篇外国短篇小说译文。后来他还和浙江大学的外语老师合作,一起翻译中、长篇英文小说。
学习这件事从来都不挑人,只要你真心想追求知识,性别、年龄、长相都不重要。
现在我们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只要想学,年龄、时间、精力一切都不能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借口。
在这个物质生活发达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就开始变得空虚,生活节奏变得紧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反而变得困难。
把碎片化时间花在读书学习上,你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让我们一起向赵匡胤一样,为了能给家人、朋友、老板提供更多有智慧的建议,现在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