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的30首绝句,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的30首绝句,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端书馆 访问量:3045 更新时间:2024/1/1 2:03:36

姜夔[kuí],字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德兴人。南宋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1.《过垂虹》

姜夔〔宋代〕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2.《平甫见招不欲往》

姜夔〔宋代〕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3.《钓雪亭》

姜夔〔宋代〕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

4.《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姜夔〔宋代〕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5.《湖上寓居杂咏·其一》

姜夔〔宋代〕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6.《下孤城》

姜夔 〔宋代〕

人家多住竹篱中,杨柳疏疏尚带风。

记得下孤城下路,白云依旧两三篷。

7.《雁图》

姜夔 〔宋代〕

万里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断云知。

年年数尽秋风字,相风江南摇落时。

8.《于越亭》

姜夔 〔宋代〕

松尾飕飕石浪寒,胡啼番曲转声酸。

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

9.《平甫放三十二鸥于吴松余不及与盟》

姜夔〔宋代〕

桥下松陵绿浪横,来迟不与白鸥盟。

知君久对青山立,飞尽梨花好句成。

10.《过德清》

姜夔〔宋代〕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11.《临安旅邸答苏叟》

姜夔〔宋代〕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12.《湖上寓居杂咏 其二》

姜夔〔宋代〕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轻舟忽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13.《竹友为徐南卿作二首 其一》

姜夔 〔宋代〕

发已星星带已宽,徐卿犹自客长安。

家山竹好无由看,漫种庭心一两竿。

14.《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

姜夔〔宋代〕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15.《湖上寓居杂咏·其七》

姜夔〔宋代〕

布衣用揖公,归向芦根濯软红。

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

16.《湖上寓居杂咏 其八》

姜夔 〔宋代〕

囊封万字总空言,露滴桐枝欲断弦。

时事悠悠吾亦嫩,卧看秋水浸山烟。

17.《湖上寓居杂咏·其九》

姜夔〔宋代〕

莞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18.《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宋代〕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9.《姑苏怀古》

姜夔〔宋代〕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20.《萧山》

姜夔 〔宋代〕

归心已逐晚云轻,又见越中长短亭。

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

21.《自题画像》

姜夔 〔宋代〕

鹤氅如烟羽扇风,寄情芳草绿阴中。

黑头办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

22.《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五》

姜夔〔宋代〕

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23.《嘲林可山称和靖七世孙》

姜夔〔宋代〕

和靖当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孙儿。

若非鹤种并龙种,定是瓜皮搭皮。

24.《同潘德久作明妃作》

姜夔 〔宋代〕

年年心随春,日日穹庐中。

遥见沙上月,忽忆建章宫。

25.《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姜夔 〔宋代〕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26.《次韵德久》

姜夔 〔宋代〕

篱落青青花倒垂,避人黄鸟雨中飞。

西郊寂寞无车马,时有溪童卖菜归。

27.《竹友为徐南卿作》

姜夔 〔宋代〕

世路苍黄总是愁,暮年须得小优游。

如今渐觉知心少,胜种青青伴白头。

28.《湖上寓居杂咏 其四》

姜夔 〔宋代〕

处处虚堂望眼宽,荷花荷叶过栏干。

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

29.《访费山人》

姜夔 〔宋代〕

稻丛茁茁欲齐肩,杨柳僛僛不蔽蝉。

忽忆石头城下路,槿花斜压钓鱼船。

30.《戊午春帖子》

姜夔 〔宋代〕

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二十五弦人不识,淡黄杨柳舞春风。

标签: 姜夔秋声忆苏轼平生烟波绝句

更多文章

  • “女神医”宇文柔奴

    历史解密编辑:酱油诗5号标签:苏轼,太医,王巩,宋神宗,女神医,宇文柔奴

    她是北宋京城著名的歌女,她被岭南的百姓誉为“女神医”,她就是宇文柔奴。宇文柔奴,又称柔娘,点酥娘。大诗人苏轼曾有诗曰:“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对他的好友王巩(王定国)能有一位天姿国色,蕙质兰心的美人非常羡慕。宇文柔奴不仅琴棋书画皆擅长,在音律歌舞方面也

  • 狈论南唐(二二)王继恩欲废赵恒改立赵元佐,或是赵光义临死安排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王继恩,赵恒,赵元佐,宋太宗

    熟悉宋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斧声烛影"的故事中,太监王继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照传闻正是王继恩违背的宋皇后的命令,将赵匡胤去世的消息通知赵光义,这才帮助赵光义夺取了皇帝宝座。因此在赵光义执政时期,王继恩非常受重用。不但在朝中享受着所谓内相的待遇,而且还带兵打仗。他参与了雍熙北伐,平定四川内乱,是

  • 宋朝为何能摆脱宦官专权! 你看大太监王继恩的下场, 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羽欢说财经标签:宦官,宋朝,王继恩,宋太祖,宋太宗,大太监

    自从宦官这一群体出现以来,就和权力产生了联系,由于长期伴随在皇帝身边,宦官毫无疑问成为了最接近权力中枢的一群人。汉唐明三代都曾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也都有不少知名的大太监,而宋朝似乎没有这样的太监。不过其实宋朝初年也是曾经出现过一位手握大权的大太监的,虽然名气没有那么大,不过对历史的影响同样深远,他就

  • 宋太宗驾崩后,太监王继恩想再使手段匡扶傀儡,却巧被中书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五千年文化标签:宋太宗,王继恩,宋太祖,吕端,太监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按理应通知太子赵恒。太监王继恩与李皇后早已伺机左右,想拥立被贬为庶人的李元佐为帝,并通知中书吕端前来商议。吕端看出其中阴谋,略施小计便消除了隐患!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但他这个皇位是否正统纷说不一。有人说是受益于“金匮之盟”。说得是赵匡胤母亲病重时,拉着赵匡胤的手

  • 为什么说王继恩远比童贯有资格被称为北宋头号大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童贯,宦官,太监,王继恩,宋太祖,宋太宗,中国古文献

    与中晚唐和晚明比起来,两宋的宦官们总体还算安分。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士大夫文臣们过于强势,连天子也“做不得快意事”,所以宦官干政的苗头一旦闪现,往往会受到他们的全力打压。不过由于北宋武将地位低下,也因为皇帝们最喜欢向前线将领指手画脚,导致作为天子代表的宦官,在军队中时常出现,这就让宋朝出现了好几位名留

  • 讲活身边故事,用活片区资源!黄道婆的故乡,这个宣讲队成立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故乡,枫林,江南,党建,建华,华泾,片区,黄道婆

    今天(22日)上午,“泾彩诗词,齐心奋进”上海诗词学会华泾创作研究教育基地揭牌,“泾彩汇ZHI”东湾徐浦片区宣讲队成立,拉开了徐汇区华泾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的帷幕。何为“ZHI”?“是‘旗帜’,也是‘治理’‘志愿’与‘智慧’。”华泾镇党委委员龚丽这样注解。她介绍,华泾原为龙华乡,19

  • 在黄道婆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新风汇”第二季圆满“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黄道婆纪念馆,讲师团,徐汇,黄道婆,新风汇,新时代文明

    11月17日,“新风汇——社会文明风尚大讲堂”第二季华泾镇专场,走进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黄道婆纪念馆。文明实践青年讲师团、社区抗疫志愿者和党校教授、艺术家齐登场,用“接地气”的感悟分享和点评解读,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市精神的弘扬中移风易俗、传承接力的丰富体验。现场,华

  • 这里打造“蓝泾灵”品牌,不断延续黄道婆衣被天下“爱与创新”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蓝泾灵,志愿服务,华泾镇,党建,黄道婆,黄道

    为了弘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华泾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打造“蓝泾灵”志愿服务品牌,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转化为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的实际行动。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日前华泾镇举办党建引领社会动员主题论坛暨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文艺演出授旗帜,歌颂榜

  • 在黄道婆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新风汇”第二季圆满“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周到上海标签:黄道婆纪念馆,讲师团,徐汇,黄道婆

    11月17日,“新风汇——社会文明风尚大讲堂”第二季华泾镇专场,走进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黄道婆纪念馆。文明实践青年讲师团、社区抗疫志愿者和党校教授、艺术家齐登场,用“接地气”的感悟分享和点评解读,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市精神的弘扬中移风易俗、传承接力的丰富体验。现场,华

  • 她用画笔勾勒“黄道婆”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画笔,绘画,江南,勾勒,艺术,连环画,黄道婆,书法作品

    “头部勾勒是重头戏,凝神屏息,不能马虎!”只见连环画师邬海佳竖执画笔,或蘸淡墨,或洗笔舔下水粉色。寥寥数笔,被更乌泾名天下的黄道婆的脸庞和神色跃然纸上,“然后可舒口气,写意地涂抹人物衣袖及背景、植被。”邬海佳如释重负,笔走龙蛇,不消五分钟,一个人物“完整版”小写意国画呈现出来。眼前这位80后人物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