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按理应通知太子赵恒。太监王继恩与李皇后早已伺机左右,想拥立被贬为庶人的李元佐为帝,并通知中书吕端前来商议。吕端看出其中阴谋,略施小计便消除了隐患!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但他这个皇位是否正统纷说不一。有人说是受益于“金匮之盟”。说得是赵匡胤母亲病重时,拉着赵匡胤的手对他说:你这个皇位来之不易,能得到完全是因为周世宗柴荣将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所致,如果柴荣将皇位传给年长的柴家人,也就没有我们赵家人什么事了,希望你以后能够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确保赵家的皇位传承。并诏来大臣赵普记录,让宋太祖发下誓言,将此书藏于金匮之内。
还有一说是“烛影斧声”。据说赵匡胤伐北汉之际,诏弟弟赵光义进宫,兄弟俩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赵光义就屏退了殿内的所有太监,在喝酒到子时之际,太监看到殿内的烛光来回摇曳,并听到有斧头落地的声音,之后赵光义就推门而出大喊皇帝驾崩。
这两种传闻到底是哪一种呢?且听我讲一下下面的事情。
赵光义登基后,咱们看一看赵匡胤的儿子是什么下场。赵匡胤一共有赵德林、赵德秀、赵德昭、赵德芳四个儿子,其中前两个儿子赵德林与赵德秀早夭,意思是很小的时候夭折了。
老三赵德昭则在公元979年,因受到宋太宗的训斥,自缢身亡。老四赵德芳在公元981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二岁。
或许这其中有巧合,但赵匡胤驾崩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弟弟赵光义,而他的两个儿子又前后去世,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命太监王继恩召皇子赵德芳进宫料理后事(赵德昭此时在外)。这个其实是人之常情,父亲去世了,找儿子来商议后事是很正常的事情,况且赵匡胤去世时,赵德芳已经十八岁,已经成年了。
但太监王继恩却将赵光义给诏来了,继而促使赵光义的继位。此后太监王继恩被任命为宫苑使,出领河北刺史,掌管军械库,相当于军事后勤保障,是个肥差,也相当有权。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按照宋太宗赵光义的生前钦点的继承人,应该是太子赵恒,但王继恩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太子赵元侃继位,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己就没有拥立之功,如果让已经被贬为庶人的长子赵元佐继位,那么自己拥立新皇有功,就会得到重赏,况且李皇后也希望立赵元佐为帝。
说起庶人赵元佐,就不得不提他之前的事情。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年少聪慧,文武兼修,很得宋太宗的喜爱。如果按照这种情况,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等到宋太宗百年之后,皇位肯定是他的,但却偏偏出了意外。
宋太宗当政期间,民间传闻“金匮之盟”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百年之后则再传位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儿子赵德昭。
其实按照“金匮之盟”传位长者的规矩,这个说法也没有错,长者居之嘛。关键是宋太宗赵光义就没有要传位给赵廷美的意思,再说自己活得好好的,说传位的事情那不是诅咒自己吗?因此三弟赵廷美很是猜疑。
当然了,人无完人,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赵廷美百口莫辩,然后被贬。此时全朝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赵廷美说情,只有宋太宗的大儿子赵元佐站了出来,为自己的叔叔申辩,不过宋太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此便得了“狂症”(精神病)。
得了“狂症”之后,赵元佐脾气暴躁,府内的下人有一点小过错,就拿刀刺伤,搞得人心惶惶。到重阳节的时候,宋太宗在皇宫内设家宴,考虑到赵元佐的病情,并诏他参加,这也是人之常情。
赵元佐知道后,又是狂性大发,将府内所有人锁在屋子内,然后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给点了,大火直到天亮还没熄灭。
宋太宗听闻后大怒,但由于赵元佐有“狂症”,就把他贬为庶人,幽禁在南宫,派使者监护,不让他参与外面的事情。
等到宋太宗驾崩之时,赵元佐的母亲李皇后与太监王继恩想立他为帝。但李皇后在朝中没有党羽,只能靠太监王继恩,王继恩做起立新君这种事情来是轻车熟路,毕竟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就做过一次了。
当王继恩请中书令吕端与李皇后见面商议立新君之事时,吕端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计谋。于是一边派人给太子赵恒传信儿,一边与太监王继恩虚与委蛇。并告诉王继恩,太宗已经写好了遗诏,就藏在书阁之内,要王继恩与其一起到书阁找出遗诏,看传位于何人?
王继恩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并抢先进入书阁开始寻找。按照他的意思:找到遗诏后,先隐匿起来,到时候自己与李皇后再草拟一份,则大事可成。谁知王继恩小看了吕端,这只是吕端的诓骗之言,等王继恩走进太宗的书阁,吕端立马将他锁在书房内,并让人看好他,以防止再出事端。
当吕端见到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现在谁应该继承皇位?李皇后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想立长子赵元佐为帝。但她的这番话却遭到了中书吕端的反驳:先帝已将赵恒立为太子,早已有了定论,此时再无异议!李皇后听后也不敢再多言。
就这样,吕端巧妙的略施小计,将这场篡位阴谋化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