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宗驾崩后,太监王继恩想再使手段匡扶傀儡,却巧被中书化解

宋太宗驾崩后,太监王继恩想再使手段匡扶傀儡,却巧被中书化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五千年文化 访问量:4662 更新时间:2024/1/14 21:06:42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按理应通知太子赵恒。太监王继恩与李皇后早已伺机左右,想拥立被贬为庶人的李元佐为帝,并通知中书吕端前来商议。吕端看出其中阴谋,略施小计便消除了隐患!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但他这个皇位是否正统纷说不一。有人说是受益于“金匮之盟”。说得是赵匡胤母亲病重时,拉着赵匡胤的手对他说:你这个皇位来之不易,能得到完全是因为周世宗柴荣将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所致,如果柴荣将皇位传给年长的柴家人,也就没有我们赵家人什么事了,希望你以后能够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确保赵家的皇位传承。并诏来大臣赵普记录,让宋太祖发下誓言,将此书藏于金匮之内。

还有一说是“烛影斧声”。据说赵匡胤伐北汉之际,诏弟弟赵光义进宫,兄弟俩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赵光义就屏退了殿内的所有太监,在喝酒到子时之际,太监看到殿内的烛光来回摇曳,并听到有斧头落地的声音,之后赵光义就推门而出大喊皇帝驾崩。

这两种传闻到底是哪一种呢?且听我讲一下下面的事情。

赵光义登基后,咱们看一看赵匡胤的儿子是什么下场。赵匡胤一共有赵德林、赵德秀、赵德昭、赵德芳四个儿子,其中前两个儿子赵德林与赵德秀早夭,意思是很小的时候夭折了。

老三赵德昭则在公元979年,因受到宋太宗的训斥,自缢身亡。老四赵德芳在公元981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二岁。

或许这其中有巧合,但赵匡胤驾崩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弟弟赵光义,而他的两个儿子又前后去世,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命太监王继恩召皇子赵德芳进宫料理后事(赵德昭此时在外)。这个其实是人之常情,父亲去世了,找儿子来商议后事是很正常的事情,况且赵匡胤去世时,赵德芳已经十八岁,已经成年了。

但太监王继恩却将赵光义给诏来了,继而促使赵光义的继位。此后太监王继恩被任命为宫苑使,出领河北刺史,掌管军械库,相当于军事后勤保障,是个肥差,也相当有权。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按照宋太宗赵光义的生前钦点的继承人,应该是太子赵恒,但王继恩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太子赵元侃继位,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己就没有拥立之功,如果让已经被贬为庶人的长子赵元佐继位,那么自己拥立新皇有功,就会得到重赏,况且李皇后也希望立赵元佐为帝。

说起庶人赵元佐,就不得不提他之前的事情。赵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年少聪慧,文武兼修,很得宋太宗的喜爱。如果按照这种情况,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等到宋太宗百年之后,皇位肯定是他的,但却偏偏出了意外。

宋太宗当政期间,民间传闻“金匮之盟”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百年之后则再传位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儿子赵德昭。

其实按照“金匮之盟”传位长者的规矩,这个说法也没有错,长者居之嘛。关键是宋太宗赵光义就没有要传位给赵廷美的意思,再说自己活得好好的,说传位的事情那不是诅咒自己吗?因此三弟赵廷美很是猜疑。

当然了,人无完人,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赵廷美百口莫辩,然后被贬。此时全朝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赵廷美说情,只有宋太宗的大儿子赵元佐站了出来,为自己的叔叔申辩,不过宋太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此便得了“狂症”(精神病)。

得了“狂症”之后,赵元佐脾气暴躁,府内的下人有一点小过错,就拿刀刺伤,搞得人心惶惶。到重阳节的时候,宋太宗在皇宫内设家宴,考虑到赵元佐的病情,并诏他参加,这也是人之常情。

赵元佐知道后,又是狂性大发,将府内所有人锁在屋子内,然后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给点了,大火直到天亮还没熄灭。

宋太宗听闻后大怒,但由于赵元佐有“狂症”,就把他贬为庶人,幽禁在南宫,派使者监护,不让他参与外面的事情。

等到宋太宗驾崩之时,赵元佐的母亲李皇后与太监王继恩想立他为帝。但李皇后在朝中没有党羽,只能靠太监王继恩,王继恩做起立新君这种事情来是轻车熟路,毕竟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就做过一次了。

当王继恩请中书令吕端与李皇后见面商议立新君之事时,吕端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计谋。于是一边派人给太子赵恒传信儿,一边与太监王继恩虚与委蛇。并告诉王继恩,太宗已经写好了遗诏,就藏在书阁之内,要王继恩与其一起到书阁找出遗诏,看传位于何人?

王继恩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并抢先进入书阁开始寻找。按照他的意思:找到遗诏后,先隐匿起来,到时候自己与李皇后再草拟一份,则大事可成。谁知王继恩小看了吕端,这只是吕端的诓骗之言,等王继恩走进太宗的书阁,吕端立马将他锁在书房内,并让人看好他,以防止再出事端。

当吕端见到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现在谁应该继承皇位?李皇后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想立长子赵元佐为帝。但她的这番话却遭到了中书吕端的反驳:先帝已将赵恒立为太子,早已有了定论,此时再无异议!李皇后听后也不敢再多言。

就这样,吕端巧妙的略施小计,将这场篡位阴谋化于无形。

标签: 宋太宗王继恩宋太祖吕端太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王继恩远比童贯有资格被称为北宋头号大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童贯,宦官,太监,王继恩,宋太祖,宋太宗,中国古文献

    与中晚唐和晚明比起来,两宋的宦官们总体还算安分。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士大夫文臣们过于强势,连天子也“做不得快意事”,所以宦官干政的苗头一旦闪现,往往会受到他们的全力打压。不过由于北宋武将地位低下,也因为皇帝们最喜欢向前线将领指手画脚,导致作为天子代表的宦官,在军队中时常出现,这就让宋朝出现了好几位名留

  • 讲活身边故事,用活片区资源!黄道婆的故乡,这个宣讲队成立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故乡,枫林,江南,党建,建华,华泾,片区,黄道婆

    今天(22日)上午,“泾彩诗词,齐心奋进”上海诗词学会华泾创作研究教育基地揭牌,“泾彩汇ZHI”东湾徐浦片区宣讲队成立,拉开了徐汇区华泾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的帷幕。何为“ZHI”?“是‘旗帜’,也是‘治理’‘志愿’与‘智慧’。”华泾镇党委委员龚丽这样注解。她介绍,华泾原为龙华乡,19

  • 在黄道婆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新风汇”第二季圆满“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黄道婆纪念馆,讲师团,徐汇,黄道婆,新风汇,新时代文明

    11月17日,“新风汇——社会文明风尚大讲堂”第二季华泾镇专场,走进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黄道婆纪念馆。文明实践青年讲师团、社区抗疫志愿者和党校教授、艺术家齐登场,用“接地气”的感悟分享和点评解读,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市精神的弘扬中移风易俗、传承接力的丰富体验。现场,华

  • 这里打造“蓝泾灵”品牌,不断延续黄道婆衣被天下“爱与创新”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蓝泾灵,志愿服务,华泾镇,党建,黄道婆,黄道

    为了弘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华泾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打造“蓝泾灵”志愿服务品牌,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转化为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的实际行动。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日前华泾镇举办党建引领社会动员主题论坛暨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文艺演出授旗帜,歌颂榜

  • 在黄道婆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新风汇”第二季圆满“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周到上海标签:黄道婆纪念馆,讲师团,徐汇,黄道婆

    11月17日,“新风汇——社会文明风尚大讲堂”第二季华泾镇专场,走进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黄道婆纪念馆。文明实践青年讲师团、社区抗疫志愿者和党校教授、艺术家齐登场,用“接地气”的感悟分享和点评解读,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市精神的弘扬中移风易俗、传承接力的丰富体验。现场,华

  • 她用画笔勾勒“黄道婆”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画笔,绘画,江南,勾勒,艺术,连环画,黄道婆,书法作品

    “头部勾勒是重头戏,凝神屏息,不能马虎!”只见连环画师邬海佳竖执画笔,或蘸淡墨,或洗笔舔下水粉色。寥寥数笔,被更乌泾名天下的黄道婆的脸庞和神色跃然纸上,“然后可舒口气,写意地涂抹人物衣袖及背景、植被。”邬海佳如释重负,笔走龙蛇,不消五分钟,一个人物“完整版”小写意国画呈现出来。眼前这位80后人物画师

  • 黄道婆“重返”海南,700年前的纺织故事仍在被讲述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纺车,海南,织布机,棉纺织,土布

    700多年前,黄道婆将海南黎族的纺织技艺带回上海,在松江府乌泥泾一带传授技艺,造就了松江府“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地位。6月28日,“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南海口会展工厂开幕,华东师范大学代表上海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参与了展览,将黄道婆手中延续下来的珍贵

  • 民间故事:黄道婆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黄道婆,民间故事,纺车,织布机,黎族,布客

    黄道婆是宋朝末年时候的人,从小被人拐卖給上海鳥泥涇黄家做童养媳。鳥泥涇是个村鎮,有一千多户人家,都依靠种地过活。由于土質不好,收成很差,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后来,有人从广东带了棉花种籽回来,当地人开始栽种。但他們不懂得栽种技术,产量不高,特別是紡織技术差,用的工具簡單,織成的布很粗劣,人們仍然不能改善

  • 南宋织女黄道婆,纺织界必膜拜的鼻祖,亡国时靠织棉布保下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青家東山标签:黄道婆,织布机,忽必烈,织女,棉布

    阴历的七月七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代佳节。关于七夕,谁能没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呢?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就是历史上真正的织女了。话说在公元1245年,在松江府的乌泥泾镇上,出生了一位姓黄的小姑娘。因为年代久远,她的名字并没有被历史记下来,后世的人多数称她‘黄道婆’。生在南宋这么一个动荡时代,黄道婆

  • 刘正刚 付伟:黄道婆问题再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黄道婆,道光帝,乾隆,民间传说,张萱,嘉庆

    摘要:宋元之际,黄道婆通过海洋平安地来往于海南与江南间,对这一现象的较合理的解释是人 口买卖的结果。 明代以来,她被官民推上庙宇祭祀的神坛,完全是江南籍士大夫因应当地商品经济发展 及维护“女织”形象而刻意制造的结果,并由此强化了黄道婆是上海人的历史形象。其实,黄道婆的籍贯 也不排除是海南人的可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