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狈论南唐(二二)王继恩欲废赵恒改立赵元佐,或是赵光义临死安排

狈论南唐(二二)王继恩欲废赵恒改立赵元佐,或是赵光义临死安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3128 更新时间:2024/1/10 10:39:55

熟悉宋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斧声烛影"的故事中,太监王继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照传闻正是王继恩违背的宋皇后的命令,将赵匡胤去世的消息通知赵光义,这才帮助赵光义夺取了皇帝宝座。因此在赵光义执政时期,王继恩非常受重用。不但在朝中享受着所谓内相的待遇,而且还带兵打仗。他参与了雍熙北伐,平定四川内乱,是古代太监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最让人意外的是,在赵光义去世后,王继恩还联合李皇后发动政变,欲废掉太子赵恒,改立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为皇帝。

好在当时的宰相吕端警惕性很高,临机处置得当,才保住了赵恒的太子位。赵恒即位后便是宋真宗,他在吕端的辅助下执政,平息自赵光义即位以来就存在于朝堂中的政治风波,为宋朝开了"咸平之治"的新篇章。而王继恩作为这次政变的罪魁祸首之一,被降为右监门卫将军,贬到均州,于第二年去世。参与政变的其他官员也遭到降职、夺权、贬斥等不同的惩罚,朝廷中拥立赵元佐的势力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王继恩在拥立赵光义尝到甜头后的第二次行动。其目的是想借着新皇帝上位,能继续保有自己的权势。

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对当时宋朝政治不了解的主观臆测。王继恩拥立赵元佐,会冒很大的风险,而得到的权势非常有限。他已经是宫中第一的大太监,根本没有必要参与这种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事情。即便没有这个政变,赵恒即位后也不会剥夺他的权力。出于对前朝大臣的安抚,赵恒很可能还会对王继恩加官进爵,以稳定朝廷的政治局面。而且从最大受益者角度出发,这次政变的主谋也不该是王继恩,而应该是被贬为庶人的赵元佐。可赵元佐早就被幽禁在南宫了,又有什么能力组织政变呢?

实际上从整个政变的过程来看,史书上所记录的参与者都不像是主谋,更像是被人提前安排好的。王继恩被认为是主谋,是因为他在这些参与政变的人中排在了第一位。按照宋史的记载,政变在赵光义弥留之际就已经开始谋划了。当时赵光义已经病重,宰相吕端进宫探病,发现赵光义身边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而不见太子赵恒。所以他感觉事情有变,于是在笏上写"大渐"二字,让亲信交给赵恒,让他赶快入宫。待到赵光义驾崩后,李皇后让王继恩去中书省通知吕端。吕端趁机把王继恩锁在中书省的画阁中,并派人看守。

然后吕端进宫与李皇后理论,据理力争拥立太子赵恒即位,这便是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后,吕端处置了参与这次政变的所有官员。除了王继恩被发配到均州外,参知政事李昌龄被贬为忠武军司马,秘书监知制诰胡旦被流放浔州。其他的一些参与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甚至贬官外放。

有趣的是,吕端在处置这些人时的罪名都不是谋反,或者拥立赵元佐,而是诽谤、流言等很笼统的罪名。从处理程度看,除了王继恩死于均州外,其它的官员后来也得到从宽处理。作为政变名单中排名第二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却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他被升格为使相,并外放陈州,地位反而提高了。

因此无论从起因来看,还是从后来的处置方式印证,宋史上的这段都是疑点重重,充满矛盾之处。尤其是对参与者名单上的第二位,被记录成"李继勋",更让人难以置信。实际上李继勋在赵光义即位的第二年就已经去世了,又怎么可能死而复生参与政变。从其它史料对照,以及参与者之中有李皇后的名单来看,这个人应该是李继隆。而李继隆正好是李皇后的哥哥,是宋朝开国元勋李处耘的长子。作为国舅爷,帮助妹妹进行政变才是合理的操作。从这个角度看,政变的关键不在于王继恩和赵元佐,而是李皇后。

如果说是李皇后为了自己的权势要夺权,把赵元佐搞成傀儡皇帝,这也不现实。首先,赵元佐是成年人,虽然被贬为庶人,但也不是能轻易控制的。从他能够用砍伤侍卫,纵火焚烧宫殿极端等方式来反对迫害来看,他的性格还是很激烈的。况且他在朝中本来就有不少支持者,不会任人摆布。

第二,史书对李皇后的评价是"端庄知礼,仁慈宽厚",没有干预朝政的任何记录,说明其权利欲不强。政变失败后,宋真宗也没有处置李皇后,反而按照礼仪尊为皇太后。在李皇后的万年,宋真宗表现得极其孝顺。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不是政敌的关系。

而且宋真宗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赵元佐从软禁的南宫中放了出来,让其单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被赵光义剥夺的楚王爵位。赵元佐以养病为由不上朝,宋真宗也听之任之,还加其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可以说之后宋真宗对哥哥那是尽到了弟弟的责任,一言不合就加官进爵,各种赏赐如黄河之水连绵不绝。这种待遇早就超过了闲散的富贵王爷,很多权臣对这种权势都是梦寐以求的。虽然赵元佐有权势而不用,可如此放心授予大权,说明了弟弟对哥哥的信任。这种情况也说明两人的关系没完全有受到政变的影响,反而更加亲密了。

如果按照《宋史》上给出的政变谋反的结论,那绝不可能这样轻而易举就把事情放过了,更不可能出现宋真宗和赵元佐、李皇后和睦相处的局面。尽管宋真宗的性格出了名的软弱,但面对皇权的争夺,不可能没有残酷的一面。因此出现如此多不合理之处,只能说这不是政变,而是合情合理的操作。

不让太子赵恒即位,反拥立被贬为庶人的赵元佐,怎么会就合情合理了?这显然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就在赵光义身上。如果赵光义已经去世,要推翻太子即位的流程,显然是政变的行为。如果赵光义临死前有遗言或者遗诏,这就不算是政变,而是先皇对继承人的重新选择。

按理说改立太子是要走政事堂大流程的,但赵光义已经危在旦夕,没有时间走流程了,所以就走了个小流程。这种推论从《宋史》中对这个政变的描述来看,是极有可能。既有大太监王继恩参与,还有政事堂二把手参知政事李昌龄,军队方面有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就连秘书监知制诰胡旦都找好了。可以说关系到所有改诏书的部门都参与了,除了大太监和知制诰,都是二把手。这说明法定程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撇开了吕端、寇准等一把手进行的操作。事情从赵光义驾崩前就开始了,还有皇后作证,显然法理上没有问题。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很可能是赵光义背着一把手的几位大臣,突然进行修改诏书的操作。他这么做最大的原因是,他没有时间和寇准、吕端扯皮,只能搞突然袭击。因为寇准和吕端肯定是支持赵恒的,这时候肯定反对改立太子。这种事情一拖下去,赵光义随时会驾崩,那事情就没法办了。我之前的文章就说过,赵光义其实不想立赵恒为太子。只是赵元僖暴毙,赵元俨年幼,他没得选才向寇准等妥协。以赵光义的性格,出尔反尔是家常便饭。他临死前突然打算扶正赵元佐,只是不想让寇准等人把持朝政而已。

如果这种推论成立,那吕端在处置政变参与者时的疑点就可以解释了。因为这情况严格是不算政变的,所以没必要大开杀戒。王继恩等人都是奉了赵光义的旨意,自然不能以政变处置,只能找诽谤、流言等万能罪名。李皇后和李继隆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军事贵族代表,位高权重,自然不能简单处置,只能明升暗降的安抚。事情的起因与李皇后、赵元佐无关,宋真宗也没必要搞得风波四起,反而用各种超规格的待遇来安抚他们。至于《宋史》中为什么按政变来记载。很可能是风声还是走漏了,外界各种猜测太多,于是落笔到史书上。

标签: 王继恩赵恒赵元佐宋太宗

更多文章

  • 宋朝为何能摆脱宦官专权! 你看大太监王继恩的下场, 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羽欢说财经标签:宦官,宋朝,王继恩,宋太祖,宋太宗,大太监

    自从宦官这一群体出现以来,就和权力产生了联系,由于长期伴随在皇帝身边,宦官毫无疑问成为了最接近权力中枢的一群人。汉唐明三代都曾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也都有不少知名的大太监,而宋朝似乎没有这样的太监。不过其实宋朝初年也是曾经出现过一位手握大权的大太监的,虽然名气没有那么大,不过对历史的影响同样深远,他就

  • 宋太宗驾崩后,太监王继恩想再使手段匡扶傀儡,却巧被中书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五千年文化标签:宋太宗,王继恩,宋太祖,吕端,太监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按理应通知太子赵恒。太监王继恩与李皇后早已伺机左右,想拥立被贬为庶人的李元佐为帝,并通知中书吕端前来商议。吕端看出其中阴谋,略施小计便消除了隐患!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但他这个皇位是否正统纷说不一。有人说是受益于“金匮之盟”。说得是赵匡胤母亲病重时,拉着赵匡胤的手

  • 为什么说王继恩远比童贯有资格被称为北宋头号大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童贯,宦官,太监,王继恩,宋太祖,宋太宗,中国古文献

    与中晚唐和晚明比起来,两宋的宦官们总体还算安分。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士大夫文臣们过于强势,连天子也“做不得快意事”,所以宦官干政的苗头一旦闪现,往往会受到他们的全力打压。不过由于北宋武将地位低下,也因为皇帝们最喜欢向前线将领指手画脚,导致作为天子代表的宦官,在军队中时常出现,这就让宋朝出现了好几位名留

  • 讲活身边故事,用活片区资源!黄道婆的故乡,这个宣讲队成立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故乡,枫林,江南,党建,建华,华泾,片区,黄道婆

    今天(22日)上午,“泾彩诗词,齐心奋进”上海诗词学会华泾创作研究教育基地揭牌,“泾彩汇ZHI”东湾徐浦片区宣讲队成立,拉开了徐汇区华泾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的帷幕。何为“ZHI”?“是‘旗帜’,也是‘治理’‘志愿’与‘智慧’。”华泾镇党委委员龚丽这样注解。她介绍,华泾原为龙华乡,19

  • 在黄道婆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新风汇”第二季圆满“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黄道婆纪念馆,讲师团,徐汇,黄道婆,新风汇,新时代文明

    11月17日,“新风汇——社会文明风尚大讲堂”第二季华泾镇专场,走进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黄道婆纪念馆。文明实践青年讲师团、社区抗疫志愿者和党校教授、艺术家齐登场,用“接地气”的感悟分享和点评解读,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市精神的弘扬中移风易俗、传承接力的丰富体验。现场,华

  • 这里打造“蓝泾灵”品牌,不断延续黄道婆衣被天下“爱与创新”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蓝泾灵,志愿服务,华泾镇,党建,黄道婆,黄道

    为了弘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华泾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打造“蓝泾灵”志愿服务品牌,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转化为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的实际行动。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日前华泾镇举办党建引领社会动员主题论坛暨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文艺演出授旗帜,歌颂榜

  • 在黄道婆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新风汇”第二季圆满“收官”

    历史解密编辑:周到上海标签:黄道婆纪念馆,讲师团,徐汇,黄道婆

    11月17日,“新风汇——社会文明风尚大讲堂”第二季华泾镇专场,走进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黄道婆纪念馆。文明实践青年讲师团、社区抗疫志愿者和党校教授、艺术家齐登场,用“接地气”的感悟分享和点评解读,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市精神的弘扬中移风易俗、传承接力的丰富体验。现场,华

  • 她用画笔勾勒“黄道婆”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画笔,绘画,江南,勾勒,艺术,连环画,黄道婆,书法作品

    “头部勾勒是重头戏,凝神屏息,不能马虎!”只见连环画师邬海佳竖执画笔,或蘸淡墨,或洗笔舔下水粉色。寥寥数笔,被更乌泾名天下的黄道婆的脸庞和神色跃然纸上,“然后可舒口气,写意地涂抹人物衣袖及背景、植被。”邬海佳如释重负,笔走龙蛇,不消五分钟,一个人物“完整版”小写意国画呈现出来。眼前这位80后人物画师

  • 黄道婆“重返”海南,700年前的纺织故事仍在被讲述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纺车,海南,织布机,棉纺织,土布

    700多年前,黄道婆将海南黎族的纺织技艺带回上海,在松江府乌泥泾一带传授技艺,造就了松江府“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地位。6月28日,“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南海口会展工厂开幕,华东师范大学代表上海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参与了展览,将黄道婆手中延续下来的珍贵

  • 民间故事:黄道婆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黄道婆,民间故事,纺车,织布机,黎族,布客

    黄道婆是宋朝末年时候的人,从小被人拐卖給上海鳥泥涇黄家做童养媳。鳥泥涇是个村鎮,有一千多户人家,都依靠种地过活。由于土質不好,收成很差,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后来,有人从广东带了棉花种籽回来,当地人开始栽种。但他們不懂得栽种技术,产量不高,特別是紡織技术差,用的工具簡單,織成的布很粗劣,人們仍然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