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宋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斧声烛影"的故事中,太监王继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照传闻正是王继恩违背的宋皇后的命令,将赵匡胤去世的消息通知赵光义,这才帮助赵光义夺取了皇帝宝座。因此在赵光义执政时期,王继恩非常受重用。不但在朝中享受着所谓内相的待遇,而且还带兵打仗。他参与了雍熙北伐,平定四川内乱,是古代太监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最让人意外的是,在赵光义去世后,王继恩还联合李皇后发动政变,欲废掉太子赵恒,改立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为皇帝。
好在当时的宰相吕端警惕性很高,临机处置得当,才保住了赵恒的太子位。赵恒即位后便是宋真宗,他在吕端的辅助下执政,平息自赵光义即位以来就存在于朝堂中的政治风波,为宋朝开启了"咸平之治"的新篇章。而王继恩作为这次政变的罪魁祸首之一,被降为右监门卫将军,贬到均州,于第二年去世。参与政变的其他官员也遭到降职、夺权、贬斥等不同的惩罚,朝廷中拥立赵元佐的势力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王继恩在拥立赵光义尝到甜头后的第二次行动。其目的是想借着新皇帝上位,能继续保有自己的权势。
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对当时宋朝政治不了解的主观臆测。王继恩拥立赵元佐,会冒很大的风险,而得到的权势非常有限。他已经是宫中第一的大太监,根本没有必要参与这种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事情。即便没有这个政变,赵恒即位后也不会剥夺他的权力。出于对前朝大臣的安抚,赵恒很可能还会对王继恩加官进爵,以稳定朝廷的政治局面。而且从最大受益者角度出发,这次政变的主谋也不该是王继恩,而应该是被贬为庶人的赵元佐。可赵元佐早就被幽禁在南宫了,又有什么能力组织政变呢?
实际上从整个政变的过程来看,史书上所记录的参与者都不像是主谋,更像是被人提前安排好的。王继恩被认为是主谋,是因为他在这些参与政变的人中排在了第一位。按照宋史的记载,政变在赵光义弥留之际就已经开始谋划了。当时赵光义已经病重,宰相吕端进宫探病,发现赵光义身边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而不见太子赵恒。所以他感觉事情有变,于是在笏上写"大渐"二字,让亲信交给赵恒,让他赶快入宫。待到赵光义驾崩后,李皇后让王继恩去中书省通知吕端。吕端趁机把王继恩锁在中书省的画阁中,并派人看守。
然后吕端进宫与李皇后理论,据理力争拥立太子赵恒即位,这便是宋真宗。宋真宗即位后,吕端处置了参与这次政变的所有官员。除了王继恩被发配到均州外,参知政事李昌龄被贬为忠武军司马,秘书监知制诰胡旦被流放浔州。其他的一些参与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甚至贬官外放。
有趣的是,吕端在处置这些人时的罪名都不是谋反,或者拥立赵元佐,而是诽谤、流言等很笼统的罪名。从处理程度看,除了王继恩死于均州外,其它的官员后来也得到从宽处理。作为政变名单中排名第二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却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他被升格为使相,并外放陈州,地位反而提高了。
因此无论从起因来看,还是从后来的处置方式印证,宋史上的这段都是疑点重重,充满矛盾之处。尤其是对参与者名单上的第二位,被记录成"李继勋",更让人难以置信。实际上李继勋在赵光义即位的第二年就已经去世了,又怎么可能死而复生参与政变。从其它史料对照,以及参与者之中有李皇后的名单来看,这个人应该是李继隆。而李继隆正好是李皇后的哥哥,是宋朝开国元勋李处耘的长子。作为国舅爷,帮助妹妹进行政变才是合理的操作。从这个角度看,政变的关键不在于王继恩和赵元佐,而是李皇后。
如果说是李皇后为了自己的权势要夺权,把赵元佐搞成傀儡皇帝,这也不现实。首先,赵元佐是成年人,虽然被贬为庶人,但也不是能轻易控制的。从他能够用砍伤侍卫,纵火焚烧宫殿极端等方式来反对迫害来看,他的性格还是很激烈的。况且他在朝中本来就有不少支持者,不会任人摆布。
第二,史书对李皇后的评价是"端庄知礼,仁慈宽厚",没有干预朝政的任何记录,说明其权利欲不强。政变失败后,宋真宗也没有处置李皇后,反而按照礼仪尊为皇太后。在李皇后的万年,宋真宗表现得极其孝顺。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不是政敌的关系。
而且宋真宗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赵元佐从软禁的南宫中放了出来,让其单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被赵光义剥夺的楚王爵位。赵元佐以养病为由不上朝,宋真宗也听之任之,还加其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可以说之后宋真宗对哥哥那是尽到了弟弟的责任,一言不合就加官进爵,各种赏赐如黄河之水连绵不绝。这种待遇早就超过了闲散的富贵王爷,很多权臣对这种权势都是梦寐以求的。虽然赵元佐有权势而不用,可如此放心授予大权,说明了弟弟对哥哥的信任。这种情况也说明两人的关系没完全有受到政变的影响,反而更加亲密了。
如果按照《宋史》上给出的政变谋反的结论,那绝不可能这样轻而易举就把事情放过了,更不可能出现宋真宗和赵元佐、李皇后和睦相处的局面。尽管宋真宗的性格出了名的软弱,但面对皇权的争夺,不可能没有残酷的一面。因此出现如此多不合理之处,只能说这不是政变,而是合情合理的操作。
不让太子赵恒即位,反拥立被贬为庶人的赵元佐,怎么会就合情合理了?这显然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就在赵光义身上。如果赵光义已经去世,要推翻太子即位的流程,显然是政变的行为。如果赵光义临死前有遗言或者遗诏,这就不算是政变,而是先皇对继承人的重新选择。
按理说改立太子是要走政事堂大流程的,但赵光义已经危在旦夕,没有时间走流程了,所以就走了个小流程。这种推论从《宋史》中对这个政变的描述来看,是极有可能。既有大太监王继恩参与,还有政事堂二把手参知政事李昌龄,军队方面有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就连秘书监知制诰胡旦都找好了。可以说关系到所有改诏书的部门都参与了,除了大太监和知制诰,都是二把手。这说明法定程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撇开了吕端、寇准等一把手进行的操作。事情从赵光义驾崩前就开始了,还有皇后作证,显然法理上没有问题。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很可能是赵光义背着一把手的几位大臣,突然进行修改诏书的操作。他这么做最大的原因是,他没有时间和寇准、吕端扯皮,只能搞突然袭击。因为寇准和吕端肯定是支持赵恒的,这时候肯定反对改立太子。这种事情一拖下去,赵光义随时会驾崩,那事情就没法办了。我之前的文章就说过,赵光义其实不想立赵恒为太子。只是赵元僖暴毙,赵元俨年幼,他没得选才向寇准等妥协。以赵光义的性格,出尔反尔是家常便饭。他临死前突然打算扶正赵元佐,只是不想让寇准等人把持朝政而已。
如果这种推论成立,那吕端在处置政变参与者时的疑点就可以解释了。因为这情况严格是不算政变的,所以没必要大开杀戒。王继恩等人都是奉了赵光义的旨意,自然不能以政变处置,只能找诽谤、流言等万能罪名。李皇后和李继隆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军事贵族代表,位高权重,自然不能简单处置,只能明升暗降的安抚。事情的起因与李皇后、赵元佐无关,宋真宗也没必要搞得风波四起,反而用各种超规格的待遇来安抚他们。至于《宋史》中为什么按政变来记载。很可能是风声还是走漏了,外界各种猜测太多,于是落笔到史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