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宋朝末年时候的人,从小被人拐卖給上海鳥泥涇黄家做童养媳。鳥泥涇是个村鎮,有一千多户人家,都依靠种地过活。由于土質不好,收成很差,农民生活非常困苦。
后来,有人从广东带了棉花种籽回来,当地人开始栽种。但他們不懂得栽种技术,产量不高,特別是紡織技术差,用的工具簡單,織成的布很粗劣,人們仍然不能改善贫困的生活。
黄道婆生長在那种封建社会里,除了和許多被压迫的妇女有着共同的不幸外,还多受着一重童养媳的压迫和痛苦。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灯下紡織。虽然这样勤劳刻苦,但仍然受到公婆的虐待,丈夫也时常打駡她。
有一次,黄道婆害了病,不能起床,没下地干活,也没有煮好饭。婆婆毒打了她一顿,还把她关鎖在柴間里。
黄道婆被疾病折磨着,加之又餓又冷,痛苦万分。她想。这許多年,受尽了凌辱和痛苦。是呆在家里受折磨而死呢;还是鼓起勇气冲出去另寻生路呢?
她想来想去,终于选擇了逃出去求生的道路。求生的欲望,促使她增加了勇气,她在暗黑中摸索到一柄旧鉄鍬,使勁在牆上挖了一个洞。
她探身鑽出屋子,輕輕吁了口气,只怕家里人发觉不敢耽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踉蹌地向前奔去。
黄道婆不知不觉走到黄浦江边,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她看到江边停泊着一条海船,船上连一点声息都没有,她不管有人没人,想爬上船去躲过一夜再說。
她走到船梢上,揭开一块船板,躲了进去,仍把船板盖好,一倒下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黄道婆一觉醒来,发觉船底下有流动的水声,知道船正在航行,不禁吃了一惊。正在这时,船上的水手发现了她,大声惊叫起来。
水手們圍上来,七嘴八舌地問起原由。黄道婆說出了自己的遭遇,水手們深表同情,没有人责备她,只是不知道怎么来安顿她。
原来这船是开往崖州去的,船已出海,假如把她遇到原地去,也不使她重投虎口;她求船上的人帶她去,到了目的地,她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求生。
好心的水手們答应了,分給她一份口粮。黄道婆就在船上給众人漿洗衣服, 帮他們燒飯做菜。凡是能做的事,她都搶着去做。这天,船到崖州,靠岸泊定。黄道婆带了些干粮,謝別了水手們,走上岸去。
这崖州原是黎族人民聚居的地方,黄道婆刚到这里,处处感到不习惯,更困难的是語言不通,无法向人倾吐自己的遭遇。
在当时,一个單身妇女来到这个环境里,要想生活下去确实困难,但黄道婆并没有灰心失望。她餓了,就採摘路边的菜子吃,渴了,就飲山溪里的水。
晚上没有地方睡,她就找个僻静的林子,撿些树枝树叶当褥子,露宿在那里;遇到刮风下雨的日子,她就找个山洞住宿。
白天,碰見人时,就用手势来代替說話;日子一久,慢慢地学会了当地人民的語言。她常到黎族妇女干活地方去找活干。
黎族人民非常純朴热情,对这个衣衫襤褸的异乡妇女,产生了深厚的同情;起初不讓她干活,却願意分些东西給她吃。
黄道婆不愿平白无故受人的东西,她尽心尽力地帮助黎族人民种地,渐渐和黎族人民建立了友誼。以后,她就定居在这里。
崖州或产棉花,黄道婆在劳动中注意黎族人民对于棉花选种、栽植等方法,記在心里,并随时向她们学习。
这里的黎族姊妹都会紡紗織布,用的紡織工具很精巧。紡織技术也很高,不但織得布很好,而且还会織一种帶有各种花紋的被面。她們見黄道婆热心学这种技术,都热情地教她。
黄道婆在家乡时也从事过紡織工作,但她过去使用的是一些粗劣的工具,割棉子是用手工,又慢又麻烦;彈棉花的工具也是“綫弦竹弧”作的小弓,操作起来很费力。起初使用新工具,在掌握上还不灵活。
学会了使用新工具以后,黄道婆又向黎族姊妹学习設計布匹上的花紋图案。这是黄道婆从来没有见过的,学起来困难很多。
黄道婆没有向困难低头,相反地,她專心地鑽研起来。經过了較長的时間,她慢慢地掌握了設計的原理,加上她灵巧的手法,設計成的花紋,更加新穎美观。
許多黎族妇女看到她設計的新产品很好,反而来請教她。她毫不自滿,一面講述自己的心得,一面更加刻苦地鑽研起来。
黄道婆和黎族妇女一起設計了許多新的花紋,同时也一起改进了紡織工具,一年一年地过去,黃道婆的紡織技术越来越精熟了。
黄道婆在崖州过了廿多年,她已有四五十岁了。虽然她生活过得很好,但她不能忘記贫困的家乡,心上时常浮起回去的念头:把这些好工具和織被面的技术教給她們该多好啊!家乡还是靠紡紗織布过日子吗?还是用那些纺車和線机吗?还是有一頓沒一顿的挨餓嗎?
黄道婆想回去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一天,来了一个故乡的布客,一問,他正有一条要去她故乡的海船。她高兴得不得了。
黄道婆告別了亲如姊妹的黎族妇女,帶着紡織工具的图样和随身行李,搭了布客的船,离开了崖州。
一路遇着顺风,行船很是迅速。那天进了吴淞口,在黄浦江边泊下。黄道婆上了岸,想起年輕时离开这里的情景,心中又悲又喜。她慢慢地向鳥泥涇走去,一路上誰也不認識她,象到了陌生的地方一样。
这时朝代也换了,元成宗正做着皇帝。烏泥涇的人家也有了变化,黄家的人不知到那里去了。她在烏泥涇附近借了一间小屋子,定居下来。
她向鄰居問起情形,情况和过去一样,棉花产量不好,織成的布和从前一样粗劣,没人要买。居民的生活仍然很苦。
黄道婆向許多人説出了自己的心意:要改革紡織技术,摆脱贫困生活。人們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听她这样说,大家很高兴,要她赶快出主意。
黄道婆先談起崖州种植棉花的方法,又把帶回来的紡織工具和用法傳授給大家。她不怕辛苦,耐心地把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教給大家。
她把帶回来的紡織工具图样,依据自己多年的經驗,作了大胆的改革,繪成新的样式,并请了工匠,进行制造。
原来鳥泥涇人采下棉花以后,用手工剖棉子,手續很麻煩。现在黄道婆改用装着鉄杖的軋花車,效率要提高很多倍。
彈棉花原来用一尺多長的小竹弓,彈力很差。现在她改用了四尺多長的大弓, 配上很粗的弦綫,彈起来利落得多。
她又改裝了三錠三綫的紡車(三根紗綫同时紡出来),又設計了新型的織布机,用染了顏色的紗,試織起来。
她把織成的彩布給大家看。这上面織的花鳥图案,象活的一般;拿它和当地原来产的粗布一比,越显得她織的布是那么精致漂亮。
許多妇女都来向黄道婆学习紡織技术。这正符合黄道婆自己的愿望,她更加尽心地教导她們。
黄道婆取得这些成績,她毫不自滿,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地鑽研提高。所設計的花紋、图案,一天比一天更新颖、美观。
当一种新花样获得人們喜爱的时候,向她学习的人去請教她,希望她説明其中的道理。黄道婆笑着说:“这没有什么,我不过肯想,肯琢磨。老是依样画葫蘆,是画不出象样的东西来的。”
她这种反对墨守成规、大胆创造精神,鼓舞和启发了周圍的人。她們都尽量在产品的颜色,花紋上面下功夫,終于設計和織造出了更好的紡織品。
由于她们产品的质量高,受到了远近人民的欢迎,各地的布客,爭先恐后得到鳥泥涇来采購。
她们的产品数量有限,远远滿足不了各地布客的需要。有的布客先同这里訂货,有的索性在这里等着。
烏泥涇出产的布不但产量提高,而且因为品种多、花色美丽,受到各地欢迎,人們的生活当然也大大改善了。附近各县的人听到人們說起烏泥涇的情况,都想到这里来学习技术,黄道婆很热情地欢迎她們。
黄道婆和鳥泥涇的人尽心教外县的人学紡織。不久,青浦、松江以及苏杭等地的人都学会了,江南地区紡織手工业从此很快地发展起来。当地人们非常尊敬黄道婆,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有的叫她黄娘娘,有的叫她黄婆婆。
她去世以后,人們非常悲痛,出錢給她举行公葬。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修了黄道婆墓。她关心人們疾苦和大胆革新的精神,永远活在劳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