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织女黄道婆,纺织界必膜拜的鼻祖,亡国时靠织棉布保下性命?

南宋织女黄道婆,纺织界必膜拜的鼻祖,亡国时靠织棉布保下性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青家東山 访问量:3130 更新时间:2024/1/10 13:35:30

阴历的七月七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代佳节。

关于七夕,谁能没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就是历史上真正的织女了。

话说在公元1245年,在松江府的乌泥泾镇上,出生了一位姓黄的小姑娘。因为年代久远,她的名字并没有被历史记下来,后世的人多数称她‘黄道婆’。

生在南这么一个动荡时代,黄道婆的家庭和周遭大多数人一样,吃不饱也穿不暖,小小年纪还要照顾病重的亲人。

因为生活所迫,失去了父母的黄道婆,在她豆蔻年华(13岁)的年纪时,选择了上门给人当媳妇。虽然她的丈夫还是个无知孩童,但至少也能给自己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可谁能想到,安身的地方是有了,识别人心的本事她并没有。夫家的人非不好相处,时常对她是非打即骂,夏天被棍棒打进农田里,冬天不让穿棉厚衣,黄道婆忍饥挨饿的生活,简直比她儿时过得还要苦。

这还不算是灾难呢。

黄道婆虽然是穷苦人家出身,长相却还不错,正巧某一天朝廷要招雇官妓,夫家想也不想就打算卖了她。

邻居对黄道婆还是很疼惜的,私下去透露了消息,并且劝她赶紧逃跑。

于是,当天夜里,趁着夫家人外出未归,黄道婆就趁机逃出了‘虎狼窝’。可是,这天大地大的

她一个小女子,又能到哪里去呢?

我国古代真正的织女黄道婆,她是如从受尽欺凌的小媳妇,成为著名的纺织技术改革家的呢?

虽然黄道婆逃离了狠毒的夫家,但她并没有走远,只是在黄浦江岸边逗留。不知不觉间,她来到了一间道观,道观的师父看她可怜,也就收留了她做徒弟。这大概就是黄道婆的名字中为什么会有个‘道’字的缘故吧。

春去秋来,黄道婆的生活过得还算安逸。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吧,就在某一天,道观里来了位四十多岁的妇人,她和黄道婆的师父有亲戚关系,是从海南岛崖州过来探亲的。

黄道婆在妇人形容的海南风光中往了,她更想去亲眼看一看崖州盛产的棉花。毕竟在那边,人人都穿棉制的衣裳,可是对她来说,这就可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了。

于是,黄道婆就踏上了旅途。

来到崖州后,她就被吸引了。

这里的风光大好,还有美丽善良的黎族少女,黄道婆不仅和她们结识成了好友,还学会了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当看到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时,黄道婆拿起来就放不下了。她爱上了织女这份工作,从此不断地和黎族姐妹们研究技巧,纺织这门手艺也变得越来越精通。

不知不觉间,好多年过去了,黄道婆已经从来时的小姑娘,真正的变成了沧桑的老妇人。某一天,黄道婆在地里种棉花,偶然一抬头就望见一群大雁成群结队向北飞去,忽然就勾起了她的思乡之情。

都说落叶归根,她认为,自己应该要回去了。

南宋的著名织女黄道婆,她是如何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靠着一台轧棉车保护了大家的呢?

就在黄道婆拜别了黎族姐妹,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乡时,此时的天下已经改朝换代了,拥有皇帝权力的人,是来自漠北草原的忽必烈

黄道婆归乡时,就听说朝廷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需要大量的征收棉布。那时候的中原都是靠徒手剥棉籽的,产棉都来不及,又如何织得出棉布呢?如果不能及时上交棉布,朝廷官员怪罪下来,好不容易保住的命就又要不保了。

乡亲们愁眉苦脸,黄道婆却信心十足,她把自己在崖州学到的技术倾囊相授,还让木匠特制了一台轧棉车。经过不断地改进与配合,不仅在产棉的进度上得到了提高,黄道婆更是脑洞大开,在原有的纺织布机器上加工调整,把最古早的手摇式费力的织布机,变成了脚踏式省力的织布机。

机器进化了,织出来的布花样品种也跟着多起来了。

即使是宋朝已经灭亡,民间的宋人也仍然延续着对布料的严格,达官贵人穿丝,平民百姓穿麻,但在黄道婆的带动下,棉制的布料迅速流行了起来,人们在衣料的选择上也不再单一化了。

千百年下来,黄道婆被尊为纺织界的鼻祖,从事纺织行业的圈子,冲着一分美好期望,也都会将她以‘神明’的身份来祭拜。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牛郎织女的爱情浪漫,甚至还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开头,但正是因为一些人的励志追求,后世的咱们才越来越幸福不是吗?

标签: 黄道婆织布机忽必烈织女棉布

更多文章

  • 刘正刚 付伟:黄道婆问题再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黄道婆,道光帝,乾隆,民间传说,张萱,嘉庆

    摘要:宋元之际,黄道婆通过海洋平安地来往于海南与江南间,对这一现象的较合理的解释是人 口买卖的结果。 明代以来,她被官民推上庙宇祭祀的神坛,完全是江南籍士大夫因应当地商品经济发展 及维护“女织”形象而刻意制造的结果,并由此强化了黄道婆是上海人的历史形象。其实,黄道婆的籍贯 也不排除是海南人的可能。关

  • 狈论南唐(九章)李煜被毒杀是历史谎言,赵光义并未派赵廷美下毒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李煜,后主,秦王,南唐,诗人,宋太宗,赵廷美,赵光义,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杀的故事。说是南唐被灭后李煜被押送到东京汴梁城,然后被软禁起来。他只能每天靠着借酒消愁,发国破家亡的忧愤寄语诗词之中。这些诗词传到宋太宗赵光义耳中,于是受到了猜忌。赵光义派南唐旧臣徐铉去试探李煜,李煜说了些悔不该当初的话。这些话让赵光义认为李煜不甘心

  • 宋太宗为何主动对监修国史的宰相曝光弟弟赵廷美非杜太后所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宋太宗,赵廷美,杜太后,宰相,国史

    一、同一部《宋史》,不同的记载《宋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这里明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秦王赵廷美是一母同胞,都是杜太后所生。然而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被贬房州的赵廷美“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听闻消

  • 狈论南唐(十九)赵元佐装疯避祸与赵廷美无关,而是被赵元僖迫害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赵恒,南唐,赵元佐,赵廷美,赵元僖,宋太宗

    在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宋朝最麻烦问题的便是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从赵光义即位起就开始被人提出,知道他即将去世前两年才定了下来。期间经过了多次周折和反复,发生了赵廷美谋反案,赵元佐发疯,赵元僖暴毙等事情,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其中赵元佐发疯的事情最耐人寻味,既牵涉到赵廷美的谋反,又关系到立赵元僖为太

  • 赵元佐为赵廷美求情后疯了而赵元僖早薨故赵恒得以即位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赵元佐,赵廷美,赵元僖,赵恒,宋太宗,宋真宗,中国传统音乐

    宋真宗赵恒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全都不是庸才,为啥宋太宗赵光义最后会选择让老三赵恒继承大统呢?赵恒的大哥叫赵元佐,是赵光义最喜欢的儿子。赵恒的二哥赵元僖,曾经担任过5年的开封府尹,而且是亲王爵,妥妥的接班人安排。赵恒呢?除了是个亲王以外,啥也没有。他凭什么能够胜出呢?这事儿还得看看他前面两位哥哥都干

  • 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赵普惊恐道:若赞成,必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宋太宗,赵廷美,赵普,宋太祖,皇位,丞相

    杜太后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前言宋朝皇位的传承制度在建立之初就被搞坏掉了!说起这件事,有两个人罪莫大焉,一个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老娘杜老太后,另一个就是赵普。据《宋史 杜太后传》记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

  • 【书画欣赏】 完颜璟 瘦金体《女史箴词句》逸趣霭然

    历史解密编辑:砚田文化标签:摹本,瘦金体,顾恺之,女史箴图,书画欣赏,女史箴词句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女史箴》是西晋张华写的一篇讽谏贾后的辞赋。贾后名南风,是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立过大功的贾充的女儿。她在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时,就被册封为王妃。贾后性情妒忌,凶狠

  • 金章宗完颜璟:对内宠信盗贼的妹妹李师儿,对外让铁木真做大做强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李师儿,女真族,完颜雍,铁木真,成吉思汗,蒙古帝国,金章宗完颜璟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542期)公元1189年,“小尧舜”完颜雍去世,本来皇位应该传给皇太子完颜允恭,但因完颜允恭英年早逝,因此皇位传给了完颜允恭的儿子完颜璟。对于完颜璟而言,他从小就受到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下定决心要给女真打上“汉化补丁”。他先是废除了女真族内部的奴隶制,毫无疑

  • 金章宗完颜璟:我模仿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连专家都看不出来真假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金章宗,宋徽宗,完颜雍,西夏,皇帝

    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对草原上的大金王朝来说,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这一年,堪称金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金世宗完颜雍驾崩了。皇帝执政28年,却几乎完成了历代先祖们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壮举。帝王登基之初,金朝人口不过区区300万户,而到皇帝驾崩前夕,人口已经攀升至670万户。有读者可能会

  • 为何说金章宗完颜璟是宋徽宗转世?兴趣爱好、人生轨迹高度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徽宗,金章宗,完颜,皇帝,金人,李煜,完颜雍,完颜璟,书法家,香草,艺术家,茶

    #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金国大军兵临汴梁城下,一国之君宋徽宗尽管选择强行传位于儿子宋钦宗,但仍然没能逃过一劫,还是沦为了金人的阶下囚。作为南宋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宋徽宗治国无方、宠信奸佞,在位期间天下纷乱,后来金人南下,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征服了北方。宋徽宗虽说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却是一位才华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