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笔下同一景象的盛衰对比,总是能让人在精巧的句子中感到触动。比如,同样是写扬州的“二十四桥”,从唐代杜牧的俏皮可爱,到南宋姜夔的冷月无声,一盛一衰之间,让人感到沧桑无限,感慨不已。
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著名词人姜夔路过扬州,看到遭受战乱后,被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其断壁残垣的萧条景象,令人落泪,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词,抚今追昔,哀叹满眼的荒凉景象。
其中,他写到了著名的“二十四桥”,说: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究竟是什么,没有定论,一说,是吴家砖桥,因其桥边种满了红芍药花,所以又名红药桥,相传有美女二十四人,常于桥畔的月夜之下奏箫起舞,故名二十四桥;另一说,是扬州城中,原有二十四座著名的桥梁,故合称二十四桥。
姜夔这几句词,意思是说,(当年扬州的胜迹)二十四桥仍在,月影倒映在水中,荡漾着清辉,凄冷的月光洒下,四周一片寂静——当年的盛况,早已经不复存在。他遥想当年杜牧在此的风流潇洒,不禁感叹,即便是杜牧再风流洒脱,如果现在看到这番景象,也一定会无比震惊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姜夔短短三句,写得凄婉动人,虽是写桥,却饱含了时代的沧桑和盛衰,仿佛岁月时间冻结在了二十四桥之畔,令人唏嘘不已。扬州曾是一座繁华无比的城市,可是遭遇战乱以后,连曾经热闹的“二十四桥”,都是变得静悄悄的,那其他地方,就不言而喻了。
《扬州慢》是一首特别的怀古词,没有写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只有诗人冷眼般的叙述,却带给人一种繁华落幕、盛景难寻,死一般沉寂的苍凉感觉,千岩老人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的确如此。
而曾经繁华时的“二十四桥”之畔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其中后两句写道: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那个明月皎皎、清光洒落在二十四桥之上的大好月色里,(韩绰)你又在哪个地方让歌女为你吹奏音乐呢?
这是杜牧离开扬州之后,写给友人的一首诗,有些许调侃,些许风流,更有些许羡慕。曾经的扬州是多么繁荣,夜晚是多么热闹,诗人肯定有无数次和友人一起在扬州的夜景中消磨时光,所以才会对扬州如此念念不忘。
杜牧在扬州玩得很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而诗人关于扬州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二十四桥之畔那个美丽的夜晚,于是便以此入诗,调侃朋友,更是回忆当初的热闹时光。
这种半开玩笑的口吻,韵味悠扬,诙谐之中不乏优美的意境,因而成为形容扬州繁华的千古丽句,这比正面写扬州的繁盛,更显得含蓄和有韵味。
同样是写“二十四桥”,同样有月色,却因时代不同,所表现出的意境、情感,截然相反,好的诗人,犹如魔术师一般,总是能写出这样韵味无穷的诗句。将不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在一起,又能组合出不一样的韵味,比单纯看其中之一,更令人印象深刻。
附注: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
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的小序写得很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读完这两首诗词,你有什么感觉?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