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希孟与江参,两幅《千里江山图》,为何被忽略的这幅才是真

王希孟与江参,两幅《千里江山图》,为何被忽略的这幅才是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寓书喻画 访问量:218 更新时间:2023/12/28 22:21:47

风来千里舞松杉,齐鲁青岚满袖衔。拟把如椽三丈笔,为君题句向嵌岩。这是宋人,在一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水墨画上题跋的诗。

这幅画跟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截然不同的两幅长卷。为何说这是真正的《千里江山图》呢?

看过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的人,都能发现那幅画上根本没有“千里江山图”这几个字,这个名字是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特地加上去的。而江参所画的水墨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上面是清晰存在“千里江山图”五个字。

后世人皆惊艳于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而忽略了南宋江参这幅真正叫做《千里江山图》的传世名画。

只可惜这幅画的作者江参人如其画,几乎都从画史中消失了。

江参是何许人也呢?

江参,字贯道,南宋润州府南徐人。受文学家叶梦得称道而声誉鹊起,高宗赵构将召之,忽得暴病而卒,人惋谓“未尽其才”。

江参是董巨画派最后一位传人。但从南宋初至晚明前,他的名字几乎从画史中“消失”。

宋元时期有关他的文献史料极少,而明清书画著录中,则大多是一些真假难辨作品的题咏文字而已,所以关于他的籍贯、生卒年、生平等一直困扰着绘画史学界。

最早记录江参生平文字的是南宋邓椿《画继》,说他字贯道,江南人,长于山水。形貌清癯,平生嗜香茶。与文学家叶梦得、尚书张澄(字如莹)等士大夫名人交游。

那时的宋高宗想重建御画院,以复兴大宋的“文德之盛”,便在与金朝停战议和之后,召见被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画家江参。李唐等人亦被高宗召回“复职画院”,但当时的士大夫主流群体对李唐为代表的北方画风格格不入,认为他们过于迎合帝王意旨趣尚,在江南文人士大夫眼中,江参的画名要远高于李唐。然而当第二天将召见时,江参突然患病亡故。而江参之死,足以改变南宋绘画史的格局。从此之后,董巨画派遂淡出南宋的主流画坛,李唐一派也因此成为了画坛盟主。

中董巨画派的最后一位传人

江参长于山水,师董源巨然、赵叔问,参以“范郭”画法,与“米氏云山”成为江南山水两种同源而形式不同的江南山水。

北宋中后期“文人画”被提出,在米芾沈括和《宣和画谱》的宣扬下,董源“天真烂漫”“淡墨清岚”“不装巧趣”的审美趣味得到文人画家的大力推崇,以至于“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社也”。

对董、巨山水资源首次进行“强势”发崛的“米氏云山”以“世之格法在所勿识”的姿态进行了诠释,将董、巨山水表现出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而与之同出一源的江参则更多地将董、巨正规化的艺术体系继承并发展,同时与“米氏云山”在相对的比较中互为影响和参照。虽然江参的画名远远低于二米,但其提供的继承董、巨山水的方式被后世文人画家采纳,成为两宋之际董、巨山水名副其实的嫡传。

江参的绘画并非仅仅来源董、巨体系,其对范宽李成、郭熙为主的北方山水画法亦有所吸收,他多用笔缓意长、平淡雅逸的大小披麻皴,浓淡相间的墨色点苔,以求力避自然山水中的峭拔峻险、争雄斗奇之形。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笔墨造型中,却蕴涵着天地浩然之气。画面中的平峦远坡,群树孤木,犹如人之躯干与血脉,生机充沛,神气超迈,涵养得道,隐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不易觉察的儒道气息。

北宋文人吴则礼诗云:“即今海内丹青妙,只有南徐江贯道。”还把江参说成是继李成、郭熙之后的名家。江参死后不久,其遗墨即“几与隋珠赵璧争价” ,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受文人墨客认可程度之高。

《林峦积翠图》与《千里江山图》

江参的山水画,看似描绘的是自然山水真景,但绝非是自然实景的重复再现,而是有高度的艺术性提炼与再造。它所要展现的是山水之神韵,山水之灵气,山水之博大。亦与儒家所追求的含蓄浑厚的精神内涵遥相呼应。

《林峦积翠图》

全卷有近、远、中三种构图,起首近岸林木葱郁,村舍三四间隐约群树间。群树均为直杆法,浓淡苔点缀染树叶,树顶上多升展出鹿角状的枯枝。林间坡石以小披麻皴与干湿点苔勾染。远景中的沙渚遥岑,以“米家山水”法淡墨渲染,若隐若现。画面中间一段群峰连绵起伏,树影摇曳,屋舍掩映。中段与后段山石峰峦全部用巨然小披麻皴,再以浓淡苔点渲染层次。全图结构看似不经意而随心布置,其实构图谨严,细节精湛。观赏者的视角随远、近、中三景变化而上下游移,引人入胜,似乎是看一卷流动之画。此图为江参存世作品中的“上上真迹”,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氏《千里江山图》卷并称“双璧”。

《千里江山图》

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同名。不同之处在于,江参是江南水画派画家,其千里江山画作全篇水墨,仅水天处用螺青色渍染;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画作则是用的大面积青绿设色。两者之作品同名而异形,属于同时代的两种不同画法的顶级名作。

画中林木葱茏,山峰重叠,时而溪水,时而幽谷,景色连绵,有一条曲折的小路贯穿其间。江参用硬笔勾画石头的轮廓,颇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运用,并借鉴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画面具有江南水乡的格调。

结语:

晚明时期,董其昌等人提倡“南北宗”绘画理论,而江参作为“南宗”中董巨画派的最后一位传人,又被重新“发掘”出来加以褒扬,历史就是如此地无情轮回和变幻无常。

傅伯星在对江参的总结评价中说道:“应该说,江参是两宋之际江南山水画派的唯一传人,或曰是北宋画风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因此终南宋一代,他在画坛文苑享有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他应该与李唐并列,成为南宋初期南北两大画风卓有成就的代表。由于他未能‘待诏尚方’,后来才复建的南宋画院就成了‘单亲家庭’,‘系无旁出’,只能是李唐画派的一脉单传了。”

更多文章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附高清全卷)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佶,山水画,宋徽宗,画家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画家,生卒年代不详。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后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得到亲传。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 宋代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佶,画家,蔡京

    1000年前,王希孟,谜一样的天才画家。王希孟,北宋(1096 -?)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

  •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一生只此青绿

    历史解密编辑:每天读文史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徽宗,蔡京,徽宗,画家

    字数:1742,聆听阅读时间:约9分钟-有音频,更精彩-(点击音频,即可收听)主播淡墨花北宋政和三年(公元 1113年),宋徽宗可谓春风得意:修筑保和殿,建成延福宫,修成《政和五礼新仪》,追册贵妃刘氏为皇后,追封王安石为舒王,下诏将皇家的公主改称帝姬……然而更令他兴奋不已的是他的得意门生王希孟进献的

  • 王希孟:18岁天才画家,20岁离世,一生只画一幅画,却火了一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农家小阿哥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徽宗,天才画家,绘画,赵佶

    2022年春晚,一部舞蹈剧——《只此青绿》刷屏网络、好评如潮。它为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借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展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而这部舞蹈剧取材于北宋时期一位天才画家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凡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过此画的人——无论是行家还是路人——无不被此画的构造、展现、人物的细

  • 18岁天才画家王希孟,年仅20岁离世,一生一幅画火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宫虹萌宠标签:王希孟,乾隆皇帝,艺术大师,天才画家,书法作品,千里江山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人留给我们这样那样的思考或感动,他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与热爱向我们描绘了另一番宏图壮志。祖国的大好河山或坐落于山脚袅袅上升的炊烟村落,又或许是花鸟虫鱼美人一瞥。画家用他们灵巧的手、敏捷的心和发现美的眼睛将我们带向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王希孟便是如此,他虽天不假年,留下一幅千里江山图便撒

  • 不到半年完成《千里江山图》卷,徽宗为何对王希孟只嘉奖不授官?

    历史解密编辑:青睐标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蔡京,平复帖,张择端,徽宗,宋徽宗,书法家,香草,艺术家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宰相蔡京在题记里确定《千里江山图》卷系“禁中文书库”里的“希孟”之作,宋代《百家姓》里没有“希”姓,作者一定是有姓氏的。五百多年后,清初梁清标、顾复、王济之、宋荦等异口同声地称之为“王希孟”,那么,希孟的

  • 【名师名家名人坛】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李公麟、梁红玉|傅少森诗歌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诗书画标签:李公麟,傅少森,梁红玉,名家,安徽,画家

    3M(相遇—相携—相传) 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李公麟、梁红玉文/傅少森77、李公麟龙眠山人李公麟,出于望族系名门。家藏古器名书画,好古善鉴长诗文,知识渊博识奇字,夏商鼎尊能考订。行楷笔露晋人风,作画无数归勤奋。权贵名士为至交,进士任职奉朝廷。朋党之争远不染,官员画家于一身。师法自然集诸长,自成一家

  • 李公麟“白画”山水传人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如梦境般的追思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李公麟,后赤壁赋图,乔仲常,苏轼,山水画,后赤壁赋

    导语:读乔仲常的《后赤壁赋》,仿佛是一场梦中游弋。画卷中的苏轼,神情安详、形态高大。这样的苏轼,正是乔仲常心中那个仍旧意气风发、独领风骚、才情横溢的苏轼。夜色,总有静寂、感伤、朦胧、清冷的意境,恰恰呼应宋人的情趣。夜景被苏轼所钟爱,是不难理解的。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个爽朗的秋夜,不知是夜游还是算梦游,苏

  • 李公麟故里——一个没有争议的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涌银视角标签:宋史,墨池,宋朝,画家,李公麟,宋徽宗,宣和画谱

    每一次谈到舒城古代历史人物,总是会滋生诸多争议,比如周瑜,比如李公麟周瑜有争议还可以理解,那是庐江与舒城、舒县与龙舒地名区域的今古不同,史料记载不明确所致,但李公麟有也被争议,真让人哭笑不得。关于李公麟的籍贯,史料中最早、最详实的记载是出于编撰于公元1119年至1125年间的《宣和画谱》。李公麟逝于

  • 李公麟五马图卷高清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李公麟,五马图,黄庭坚,真迹,伯时,五马,画家,艺术家,宋朝

    五马图卷Wu Ma Tu Juan北宋李公麟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卷是公认的李公麟画人马传世真迹。图以白描笔法描绘五匹朝廷御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前四匹每马身后有北宋黄庭坚笺题,详述马之入厩时间、来历、马名、年龄、尺寸。从右至左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