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末三杰”——陆秀夫,惊世一跳,跳出南宋人的气节!

宋末三杰”——陆秀夫,惊世一跳,跳出南宋人的气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4554 更新时间:2023/12/6 21:18:51

陆秀夫,“宋末三杰”之一,和文天祥同年,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人。

楚州地处淮南地区,这里是南宋抗元的前线,战乱不断,全民皆兵,所以,家仇国恨让陆秀夫从小就养成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不过在陆秀夫3岁的时候,他随父亲迁到了相对安全的江南镇江。

小时候的陆秀夫是一个学霸型的乖乖娃,非常出众,远近闻名。长大以后,陆秀夫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又相当低调、谨慎持重,从不显山露水,但做起事来干净利落。25岁考上进士,后被镇守淮南的宋末名将——李庭芝慕名招入麾下,从此开始了仕途。

直到南宋灭亡前,陆秀夫基本上就在李庭芝的麾下效力。蒙宋战争的后期阶段,蒙古军(后称元军)主攻的方向主要是长江上游的四川和中游的荆襄,所以李庭芝镇守的淮南战事不怎么吃紧,但淮南在李庭芝的治理下,防线得到了很大的巩固。直到南宋朝廷投降后,李庭芝依然坚守着这里。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又逃出来后,还曾经号召李庭芝率淮南之众力图恢复宋室,做最后一搏,可是被李庭芝误会为宋恭帝(投降皇帝)派来劝降的说客,而拒之门外。

而陆秀夫则在元军进攻南宋都城——临安之前,就被征召入朝了。朝廷派了很多使者到元军中议和,都没有成功,又派陆秀夫前去,结果还没到,元军统帅伯颜又反悔了,南宋朝廷于是决定投降。

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逃出了临安城,逃往婺州、温州。于是陆秀夫转道南下温州与二王汇合,张世杰、文天祥、苏刘义(苏东坡八世孙)等人也相继赶到,他们在这里共同拥立益王赵罡为帝,是为宋端宗,南宋流亡ZF成立。

接下来就是艰苦的流亡之路,当年宋高宗赵构也是这样流亡的,不过他成了宋室的中兴之主,而为什么宋端宗的这个流亡ZF却无力回天呢?

原因其实也简单,当年宋室的根基还很深厚,人心所向,大家才能一致对外,但现在,宋室还剩了多少积蓄和资本?剩下的,可能就是陆秀夫这样的铮铮铁骨了。

大难临头各自飞,丞相陈宜中借口出使占城(今越南南部),寻求后路,而一去不返。实际上,占城和南宋之间还隔了个安南,安南早在蒙哥时代就被蒙古虐了一遍,向蒙古称臣,所以他们不会接纳南宋。但是占城弱小到连安南都打不过,它怎么能靠得住呢?事实是:陈宜中去了占城以后(走水路),就再也没有回来,蒙古南征占城的时候,陈宜中又逃到了暹罗(今泰国),后不知去向。

只有陆秀夫这样的人,才坚持到了最后!

此时宋军已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最终逃到了崖山这个地方。崖山,注定成为南宋的墓地,宋军中唯一能打的张世杰这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导致南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宋少帝(宋朝最后一任皇帝)本可在张世杰的保护下率军突围,可是兵荒马乱之中,陆秀夫害怕宋少帝被敌人劫去,做了俘虏,没有跟着张世杰突围,最后全部被元军包围。

在生离死别的最后一刻,陆秀夫为了保存大宋的名节,逼着自己的家小跳海自尽,最后背着宋少帝也纵身一跳...

也许,陆秀夫跟着张世杰突围,宋室还会残存一点儿血脉,保留一点儿希望,但那重要吗?不重要,一切都不如陆秀夫的这惊世一跳,跳出了南宋人的尊严!

注:以上内容都是站在当时人的立场来述说的,不代表今人的立场。

(明天继续)

更多文章

  • “宋末三杰”之陆秀夫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粥又可温标签:陆秀夫,宋末,张世杰,李庭芝,陈宜中,文天祥

    陆秀夫是南宋时期左丞相,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张世杰二人被后人尊称为宋末三杰。宋嘉熙二年,陆秀夫在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出生,三岁的时候随自己的父亲一起迁居京口。陆秀夫自幼聪颖好学,在跟随父亲迁居到京口之后,就跟随同乡的孟先生学习。孟先生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所以来孟先生这儿读书的人不少。

  • 陆秀夫背起八岁赵昺,用白绸相缠,从容投海,他们真的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便民军事指南标签:陆秀夫,赵昺,张世杰,元军,张弘范,宋军

    《宋史》记载: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厓山,陆知君臣难以脱险,先拔剑驱妻儿入海,后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藏玉玺于赵昺怀内,背负幼主,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从容投海。这君臣二人到底死了没有?据说当年,南宋的帝后辅臣们向元朝屈膝

  • 崖山海战的真相:张世杰陆秀夫都没做错,小皇帝也没必要跳海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赵昺,元军,宋朝,元朝,张世杰,陆秀夫,张弘范,陈宜中,崖山海战

    宋元崖山之战,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原本是南宋水军:张世杰麾下有三千艘战舰,“元将”张弘范只有三百艘战船,无论是装备还是吨位,元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崖山之战的结果,读者诸君都知道了,所谓“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虽是杜撰(张弘范不承认自己是宋人),但却符合历史真实——宋军一败涂地,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跳海殉国,

  • 诗词山东·济南行|“趵突”者,曾巩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曾巩,诗词,泉水,宋朝,趵突泉,济南行,济南市,山东省,齐州二堂记

    此刻,我就在趵突泉边,900多年前,曾巩也望着同样的泉水出神,这就是济南的“魂”!凡一提到济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身后的趵突泉。话说北宋以前,趵突泉并不叫“趵突泉”,而是有着各种名字!直到公元1072年之后,曾巩任齐州知州,在泉边建了一个“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趵突泉才正式有了

  • 从曾巩里巷中走出的老学童(图)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都市报标签:曾巩,书法,草书,王羲之,篆书,书法家

    ■饶振华简介饶振华,1966年4月出生,原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赣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先后被吴道子艺术馆、曾巩纪念馆、李时珍博物馆等单位和海内外人士收藏,多次在全国及省市重要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书法》《书画世界》《江西日报》等学术刊物和报刊

  • 虞云国|曾巩《局事帖》二题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曾巩,晏殊,进士,唐朝,宋朝,局事帖,王安石,欧阳修,虞云国,散文家,抚州府志,唐宋八大家

    前贤时彦对曾巩《局事帖》多有考论,笔者不贤识小,仅对两个相关问题,结合文献,略说浅见;当然,限于史料,也仅是管窥而已,不当之处,尚祈指正。曾巩《局事帖》资料图片无党乡贤之旁证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2著录云:“曾子固《局事多暇帖》,行楷书,印书纸背。”今据存本行款,过录标点如下:局事多暇,动履禔福。

  • 曾巩为官二三事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曾巩,为官,齐州,知州,官府,地方官

    曾巩,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一名政绩卓著的官员。嘉佑二年,曾巩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仕途生涯。早年间在朝廷担任一些文职,多年后出任地方官职。曾巩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他被任为越州通判,其时越州大旱,粮食紧缺。曾巩考虑到常平仓的粮食供应不了境内粮荒,各地百姓也不可能都到州城来买

  • 曾巩与济南的不解之缘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曾巩,大明湖,趵突泉,西湖,济南,齐州二堂记

    曾巩是客居济南的名士,是济南重要的文化名片。曾巩任齐州知州只有两年,政绩却十分显著。他改革弊政,推崇仁政;推行新法,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根除水患;镇压恶霸,除暴安良;珍惜民力,节用裕民;美化环境,建设城市;重视文教,繁荣学术;把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 是一位卓有才干的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卓著

  • 曾巩之侄曾纡《过访帖》拍出4025万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曾纡,过访帖,曾巩,黄庭坚,米芾,李公麟

    曾纡(1073-1135),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江西临川南丰人。北宋丞相曾布第四子,曾巩之侄。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诗人、书法家。他与曾巩、曾布、曾肇、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纡天资聪颖,十三岁时已经在诗文上有多开悟,伯父曾巩以韩愈的诗文传授指导,学习更加上一层楼。十八岁时,曾纡便在开封

  • 曾巩:对任何命运抱有气概和平和

    历史解密编辑:秦朔朋友圈标签: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

    · 这是第466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唐宋八大家,前面陆陆续续都写过7家了,该写曾巩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有多厉害呢?介绍一个人,应该先介绍绝活和核心竞争力。他写东西特别快,又相对特别好,应是古代单位时间内产出性价比极致王。十几年前,小作者我也特别“能打”